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

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

《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是依託江蘇大學,由王翠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翠平
  • 依託單位:江蘇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血管損傷後炎症及新生內膜過度增生是介入治療術後再狹窄主要原因。研究提示:血小板粘附、激活、聚集是血管損傷介導的炎症細胞浸潤、新生內膜形成關鍵環節;而PI3Kγ在炎症、氧化應激及組織損傷中起重要作用。我們前期發現:PI3Kγ在炎症細胞向損傷處聚集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活化血小板通過PI3K/NF-KB信號通路招募炎症細胞,並且PI3Kγ基因敲除鼠(PI3Kγ-/-)血管損傷後新生內膜形成明顯減少,提示: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起關鍵作用。本研究擬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探討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的作用。體內實驗在頸動脈內膜損傷模型上靜脈注射活化的血小板,觀察血管損傷後血小板PI3Kγ如何調控炎症細胞浸潤及新生內膜形成,體外以PI3Kγ-/-小鼠血小板為模型,觀察血小板PI3Kγ對血小板功能及與炎症細胞、血管壁細胞的作用,以期闡明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

結題摘要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PI3Kγ在炎症、氧化應激、心血管疾病及組織損傷、修復中起重要作用。血管損傷所致的血管疾患目前是全球範圍內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血小板參與血管炎症的發生髮展。本項目旨在探討血小板PI3Kγ在小鼠血管損傷中的作用及機制。 在小鼠頸動脈結紮模型基礎上發現:血管損傷後3天、7天白細胞浸潤明顯,其中第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第7天以單核巨噬細胞為主,而PI3Kγ基因敲除小鼠損傷血管局部炎症細胞浸潤均明顯減少;PI3Kγ基因敲除小鼠損傷血管局部的細胞因子(TNF-α 和IL-6)及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NF-κB表達減少,PI3Kγ基因敲除小鼠活性氧的生成較WT小鼠明顯降低。血管損傷後PI3Kγ基因敲除小鼠新生內膜形成較WT小鼠明顯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向內膜的增殖遷移減少;體外實驗顯示PI3Kγ-/-血管平滑肌增殖及遷移能力降低。 另外,我們在小鼠頸動脈部分結紮模型上反覆靜脈注射活化的血小板,研究發現小鼠反覆注射ADP活化的血小板後血管內膜-中膜增厚血管重塑明顯,而注射PI3Kγ-/-血小板後此作用明顯減弱。WT血小板注射小鼠損傷血管的炎症細胞浸潤、炎症介質表達、MMP-9活性及活性氧生成明顯增多;而PI3Kγ-/-血小板注射小鼠血管炎症細胞浸潤、炎症介質表達、MMP-9活性及活性氧生成增多不明顯。 我們在體外研究發現ADP不能誘導PI3Kγ-/-血小板Akt、p-38活化,不能誘導PI3Kγ-/-血小板活化。 ADP不能誘導PI3Kγ-/-血小板NADPH酶活化及活性氧生成。ADP誘導的血小板-白細胞聚集物形成及血小板-內皮細胞粘附中PI3Kγ-/-血小板較WT 血小板明顯減弱。 研究結果闡明了PI3Kγ及血小板PI3Kγ在血管損傷修復過程中作用及作用機制,共發表論文7篇,其中SCI論文5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