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田湖,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老城鎮合眾大境西部與陳店相鄰的山岡邊。東至西乾渠,與朱家埠相連,南至上閘,與木馬口、朱家埠村交界,西抵陳店鎮五溪堤村,北至朱桃公路,與大堰頭、碑亭村毗鄰。湖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3'55",北緯30°16'49"。湖區承水面積44.54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38.5米,平均湖深2.6米,據2012年全省“一湖一勘”,湖泊水面面積2.62平方千米,容水量為655萬立方米。上游的徐橋、桃嶺和五溪堤的來水匯流入湖後,經西乾渠和上閘溝通過上閘流入廟河後引入松滋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蠡田湖
- 地理位置: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老城鎮合眾大境西部與陳店相鄰的山岡邊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 ,流域特徵,地質地貌,氣候特點,自然災害,湖區水系,資源狀況,自然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傳說故事,湖區人物,民歌民謠,社會生活,經濟,交通,管理,開發利用,
形成演變
- 自然演變
據民國版《松滋縣誌》記載,清嘉慶以前,老城、朱家埠、黃家鋪、靈鐘寺一帶有皇堤擋住長江,此地相對地勢較高,五溪(黑石溪、大范家沖、小范家沖、城南沖、寶塔沖)來水可通過南嶽廟河慢慢消退。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長江皇堤龐家灣段多次潰口,洪水橫掃太山廟及以南的大部地區,使其逐漸沖刷成窪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黃家鋪潰口後形成松滋河,由於河水不斷漫溢,沿河灘地逐年抬高,蠡田湖地區慢慢形成盆地。1902年,廟河築堤至堤搭垴堵死了該湖出口,從此形成蠡田湖。
- 人為演變
1949年前,該湖原由太山廟湖、文家湖和蓮子湖組成,小水時各自分開,各叫各的湖名,大水時連成一片,統稱蠡田湖。
1955年春,松滋縣委穿湖築堤,將上游五溪(黑石溪、大范家沖、小范家沖、城南沖、寶塔沖)的來水直接導入廟河,以減少漸洋洲一帶的洪水威脅。至5月初,完成上閘至林家坡一段5517米長的隔堤,堤頂高程42.5米。隔堤形成後,以東稱蠡田湖,主要容納湖周積水;以西稱隔堤湖,面積縮小至1平方千米,主要攔截五溪來水,因容積太小,每遇山洪隔堤即潰。1970年,從朱家埠至木馬口開挖一條4.7千米長的水、旱“分家”溝,攔截湖東旱田來水。1973~1974年,又從木馬口至太山廟增挖一條長6.84千米的西乾渠。以渠堤擋湖水,堤面高程43米,擴大了湖容,至此,湖、田“分家”,湖泊才得以根治。原文家湖和太山廟湖今已改造成農田和魚池,原蓮子湖更名為蠡田湖。
位置境域
蠡田湖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老城鎮合眾大境西部與陳店相鄰的山岡邊。東至西乾渠,與朱家埠相連,南至上閘,與木馬口、朱家埠村交界,西抵陳店鎮五溪堤村,北至朱桃公路,與大堰頭、碑亭村毗鄰。湖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3'55",北緯30°16'49"。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湖泊水面面積2.62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蠡田湖承水面積44.54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38.5米,平均湖深2.6米,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容水量為655萬立方米。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蠡田湖位於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洞庭湖平原的北部,東西向構造帶,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CB18306-2001,湖區基本烈度為V度。2006年3月,湖北省水文地質勘測院對該區域進行了地質勘測,勘探深度範圍(高程25.1~45.8米)內的地基土體劃分為三大層,其工程地質特徵:一層為素填土,主要成分為粉質黏土,深褐,褐灰色,可塑狀,層厚0.5~0.7米;二層粉質黏土和細沙,紅褐色,呈可塑狀,含少量1~5毫米的鐵錳質結核,層厚2.0~6.4米;三層為低液限黏土和高液限黏土,紅褐色,局部夾灰白色條帶,下部為卵礫石,含少量白雲母和泥質,局部夾礫石,地層層厚2.5~5.05米。蓋田湖具有侵蝕與堆積的地貌特徵。西南側為平崗和丘陵地,東低西高,屬崗邊湖。湖盆呈淺碟形,湖底平坦,湖底淤泥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氣候特點
蠡田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7.0℃,年極端最高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一14.9℃。風力一般3~5級。多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新中國成立以來,年最大降水量1980毫米(1954年)。全年風向以東北風和偏北風為主,暴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自然災害
據《松滋縣誌》1986版記載,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至1983年的708年間,松滋有78年遭受重大水災,蠡田湖幾乎每次都是首當其衝。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老城江堤潰口。明嘉慶七年(1802年),6月大水,車老灣(朱家埠東)堤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水,5月16日,車老灣(朱家埠東)堤潰。清鹹豐十年(1860年),大水,5月16日朱家埠西高石碑堤潰,一片汪洋,平地水深二三丈。清同治九年(1870年)龐家灣(老城東)、黃家鋪(大口)堤潰。老城城牆潰五丈余,百里之遙,幾無人煙。1954年1-8月,陰雨連綿,降水量1954毫米,江河堤防屢次潰口,湖區農田全部被淹受災22萬人,房屋倒塌8000多棟,死亡70人。
湖區水系
蠡田湖上游的徐橋、桃嶺和五溪堤的來水匯流入湖後,經西乾渠和上閘溝通過上閘流入廟河後引入松滋河。
資源狀況
自然資源
該地區適應種植水稻和棉花,是松滋市的主要糧棉產區之一。魚類有60多種,其中以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為主要經濟魚類,年產量占魚類總產的80%。水生植物有40多種,主要有紅蓮、湖蓮、白蓮、菱、荸薺、浮萍、水藻等。林木有樹種250多種,不僅有湖區常見的楊樹、柳樹、泡桐、桑樹、桃樹、茶樹、梧桐、李樹、椿樹、冬青、白楊等,還有丘陵地區常見的銀杏、樟樹、松樹、杉樹等。竹類資源最豐富,有楠竹、桂竹、水竹、金竹、斑竹、紫竹、喜竹、麻竹等。花卉有170多種,主要品種有白玉蘭、紫玉蘭、廣玉蘭、海棠、桂花、菊花、荷花、梔子花、仙人掌、仙人球等。藥材常見的有穿心蓮、骨碎補、天門冬、海通、虎杖、杜衡、吉祥草、黃姜、魚腥草、玉竹、膽草等百餘種。草類常見的有茅草、絆根草、艾蒿、回頭青、苔草、芭芒、毛狗草、聚合草等。動物類能見到的有黃鼠狼、山雞、野兔、田鼠、刺蝟、獾子等。爬行動物常見的有蛇、蜈蚣、蚯蚓、青蛙、蟾蜍、龜、鱉等。昆蟲類有蒼蠅、蚊子、蚱猛、螳螂、紡織娘、螞蟻、蟬、蝴蝶、野蜂等。鳥類常見的有40餘種,常見最多的是麻雀、燕子。省重點保護鳥類有大白鷺、白鷺、蒼鷺、綠頭鴨、鷓鴣、杜鵑、棕背伯勞、八哥、喜鵲等。冬春季節,有少量候鳥栖息。
旅遊資源
- 一柱蓬萊
松滋古八景之一,位於蠡田湖東南面原蓮子湖邊的一柱觀村。據《松滋縣誌》民國版記載,南宋紹興十九年(1150年)松滋縣令呂令問籌資興建,因一柱支撐,結構奇特,為世人所矚目。其空中樓閣,極富仙道思想,而與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暗合,故有“一柱蓬萊”之稱。康熙年間,縣令陳麟詩云:“宮觀巍巍一柱間,奇功須信古人難。憑空幻出神仙境,莫作蜃樓海市看。”他教人欣賞建築藝術,領略營造時的艱難,但切莫想入非非。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大堤決口被沖毀。1902年重修,雖規模與結構不如從前,但仍宏偉壯麗,建築為上下兩重,中間丹池天井,天井中間有亭閣。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毀滅。
- 老城松
滋老縣城,位於蠡田湖以北,原太山廟湖邊。西晉時為荊州刺史治所,大將桓沖領兵7萬經營此地長達15年之久。東晉鹹康三年(337年)設松滋縣,始稱上明城。自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一直是縣政府所在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松滋縣治始築土城,“周長五里,高一丈二尺,城開四門,並鑿有護城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江西人陸錫璞任松滋縣令,重建磚城,歷時三年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竣工,城高三丈,周長七里,城外又繞護城河,寬二丈,深一丈。抗日戰爭以前古城保存完好,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井、三座貞節牌坊、一座絞人牌坊,城內寺觀廟宇、樓台亭閣頗多”。“關帝任威開利寺,孔聖文昌登雲樓、伍宅雲聯月宮橋,城隍靜修蓮花池。”即關帝廟、任威觀、開利寺、孔聖廟、文昌宮、鼓樓、伍家亭、雲聯塔、月宮橋、城隍廟、靜修庵、蓮花池。這些皆毀於日軍飛機的轟炸。1943年縣政府遷址麻水坪,此地始稱老城,即老縣城之意。
- 老城石龜
老城文物園內陳放一具石龜,高1.1米,寬1.5米,長3.1米,龜背新鐫石碑1塊,重約5噸。據考,該龜又名玄武碑座,明代末年作為“降水神”,安置於朱家埠關帝廟東側的江堤上。清同治九年(1870年),江堤潰口,石龜遂被埋沒。1975年冬,在關帝廟舊址堤下 發現沙埋石龜。1984年6月,松滋文物部門把石龜挖掘出土,運至老城文物園,鐫刻石碑一塊,鑲嵌於石龜背上,碑上鐫刻“老城古秀”四個大字,作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一位考古專家詠贊曰:“玄武碑古秀,唯獨老城有,全身萬餘斤,鎮江降水獸。”
- 雲聯塔
雲聯塔位於原太山廟湖邊,今寶塔水庫北壩頭。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角五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塔高21米。每角底邊長3.68米。占地面積125.9平方米。用0.19~1.3米青石塊砌成。底層塔門向北,二至五層各交錯設一拱門及左右圓窗。一層拱門一扇,高1.85米,寬0.8米,青石板門早年被盜;二層拱門二扇,高1.63米,寬0.53米,圓窗一個,直徑0.77米;三層圓拱門一扇,高1.67米,寬0.63米,圓窗一個,直徑0.66米;四層拱門一扇,高1.58米,寬0.52米,圓窗二個,直徑0.35米;五層拱門一扇,高1.51米,寬0.51米,圓窗一個,直徑0.54米。一層頂部青石浮雕二龍戲珠圖案,內置石階,塔外角出三角形青石昂嘴,懸掛風玲。塔頂大梁刻“文林郎知松滋縣事陸錫璞監修,皇清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孟冬吉旦銘”。塔磚鈐印“知縣陸錫璞監修龍李”以及各工長姓名,該塔是松滋保存較好的古代建築。
歷史文化
風俗習慣
松滋平原地區與縣南,男到女家入贅是常事,唯有縣北蠡田湖區認為“招贅亂宗”,有女無兒的家庭,寧以堂侄入祧,也要女兒出嫁,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習俗才慢慢改過來。
蠡田湖區有很多禁忌。早上起來看到蛇了不能說蛇,只能說蚯(蜷曲的意思),因為蛇與“蝕”(方言讀she)同音,有“蝕財”的寓意。正月初一不能掃地,看到雞屎,要說雞粑粑,因為“屎”與“死”同音,不吉利。招待客人時,主人用完餐後不能先放筷,要等客人吃完放筷後才能放下,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可以用竹掃帚掃屋裡的堂塵,但千萬不要用竹掃帚掃地,因為只有死人出柩後才可以這么做。不能將筷子放在碗弦上,因為只有“七月半”祭祀亡靈時才使用這種做法。
傳說故事
- 蠡田湖傳說
蠡田湖原名李田湖。當地有個李姓大地主為富不仁,欺壓百姓,人們對他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清同治九年(1870年),江堤潰口,洪水順著山邊沖流,將李姓地主的農田沖成了湖泊,人們稱此湖為李田湖。湖泊形成後,李姓地主霸湖霸漁,人們視他為當地的一大害蟲,因“李”“蠡”同音,久而久之,“李田湖”也就成了“蠡田湖”。另有人說湖面狀如一隻葫蘆瓢,所以叫它蠡田湖(“蠡”字本意為葫蘆瓢意思)。
- 石獅子的傳說
今松滋市工人文化宮大門兩側蹲著兩尊石獅子,遍體金紋,態貌栩栩,少說也有幾噸重,這是1983年從朱家埠關帝廟廢墟中挖掘出來的。傳說有一年楊令婆召見天下名將,彭承堯應邀前往。楊府儘是精雕石器,彭承堯愛慕不已。衛士搬來石椅請他坐,他用手拖一下竟紋絲不動,楊令婆又令人端來一盤象牙式的東西對彭承堯說:“你遠道而來,先用點吧!”這時彭承堯謹慎起來,只用兩指撿了一枚。楊令婆嘆道:“可惜呀,好清官只有一代。”彭承堯幡然醒悟,懊悔剛才沒有抓一大把。臨走時,彭承堯為了解除煩悶,用長矛將楊府宮前的一對石獅挑上馬,楊令婆道“可惜只有上馬之力,沒有下馬之威呀!”彭承堯用雙手將長矛一舉一旋轉,便將兩隻萬斤石獅摔到朱家埠關帝廟前,楊令婆這才嘆服。
- 老城石龜的傳說
傳說老城石龜乃水府之殿前將軍,其金碧鋥亮的龜背上,能發出利箭似的強光,專門察治那些興風作浪的妖魔鬼怪,因而被玉帝封為“降水神”,鎮守江堤。降水神懲邪降惡,樂善好施,為後天子民所敬奉。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龜神因勞累過度打盹時被眾水怪打進地獄。人們為感念龜將軍的恩德,給龜將軍塑造石身,供奉在朱家埠江堤上以鎮江水。
湖區人物
- 彭承堯
彭承堯(1730~1798年)字則之,松滋朱家埠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武進士,以侍衛銜出補四川督標都司。三十六年,從征金川,遷貴州前營游擊。後升四川提督。五十六年,廓爾喀人大舉入侵西藏,進犯日喀則,次年,隨大將軍福康安入藏,趕走入侵者。後調任廣西提督。清嘉慶二年(1797年)貴州南碑籠苗民起義,廣西西隆苗民起而回響。清廷命雲貴總督勒保、兩廣總督吉慶前往鎮壓,彭承堯隨軍入黔,因征勒有“功”,加太子少保。清嘉慶三年(1798年)還師時死於途中。彭死後,靈柩準予運回故居安放,葬於蠡田湖中的王家坑子雙家台子。1955年治理蠡田湖時發現墓基遺址,望柱石獅和墓碑完好無損,現存放於老城鎮文物園。
民歌民謠
- 下雨就發愁
養女不嫁漸洋洲,莊稼十年九不收。家家戶戶靠漁藕,下雨漲水就發愁。
- 寧舍皮肉不捨郎
十指尖尖手攀牆,眼淚汪汪告訴郎,爹媽打我只為你,渾身打得都是傷,寧舍皮肉不捨郎。
- 好比荷葉遮芙蓉
太陽當頂正當中,姐兒曬得臉通紅,情哥打把日照傘,把姐拉到傘當中,好比荷葉遮芙蓉。
社會生活
經濟
老城水產養殖場1950年松滋縣成立的第一家國營水產企業。名“地方國營蠡田湖植蓮場”,經營水面333公頃。年產湘蓮20噸,鮮魚10噸。漁場初建時有養殖水面667餘公頃,1960-1970年,“農業學大寨”期間,大量圍墾造田,剩餘水面僅存267餘公頃。現年產鮮魚15萬千克,產值800多萬元。2013年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之一。
交通
20世紀50-60年代,湖區人民徒步上縣城需要一天時間,70-80年代新(江口)老(城)公路形成,因班車有限,上縣城也要半天。1995年村村通以後,先後修建了朱(家埠)桃(嶺)、朱(家埠)木(木馬口)、桃(嶺)木(馬口)等公路,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湖區人民出行十分方便。
管理
1950年,蠡田湖成立了松滋縣第一家國營水產企業,名“地方國營蠡田湖植蓮場”,1954-1957年改稱地方國營朱家埠漁場,由松滋縣水利水電局管理。1958年下放老城人民公社經營,1964年收回國有。1970年公社改區,又交老城區管理,1972年收歸國營,更名蠡田湖漁場,由松滋縣水利水電局管理。1979年水利水產分家,成立水產局,蠡田湖漁場交松滋縣水產局管理。1985年松滋縣水產局成立漁政管理站,負責全縣漁政管理,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水產法律法規和政策;維護正常的水產工作秩序,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保護水產資源。現湖區執法管理由松滋市漁政管理站負責。2005年,更名為“老城水產養殖場”,隸屬松滋市水產局。
開發利用
- 寶塔水庫
寶塔水庫原名黑石溪水庫。位於老城東門外寶塔山下。該水庫是由黑石溪、大范家沖、小范家沖和寶塔4座水庫串聯而成的水庫群,也是境內唯一一座以“防洪為主,灌溉為輔”的小Ⅰ型水庫。流域面積15.2平方千米,4座壩共長1802米,總庫容542萬立方米。該水庫攔截了黑石溪、大范家沖、小范家沖和寶塔衝上游的積水,寶塔水庫減輕了蠡田湖的蓄水壓力,保障了湖區農田的安全。
- 上閘泵站
上閘泵站興建於1966年,是蠡田湖重要的排澇工程。裝機8台,總容量540千瓦,設?計流量5.6立方米/秒,受益面積1133.3公頃。2013年9月進行更新改造,裝機4台155千瓦潛水泵,總裝機容量620千瓦,設計流量6.46立方米/秒,工程直接投資537.5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