蠆

蠆,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chài,是蛇、蠍類的毒蟲的古稱。如:蠆盆(古代酷刑。將作弊官人跣剝乾淨,送下坑中,餵毒蛇)、蠆尾(蠍類毒蟲的尾) 。蠱蠆之讒,比喻惡人的讒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蠆
  • 音::吃在切
  • 拼音:chài
  • 部首::蟲
  • 繁體::蠆
  • 筆畫:9畫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chài
音:吃在切
繁體:蠆
部首:蟲 部首筆劃:6
簡體筆劃:9
繁體筆劃:18
字意五行:金
吉凶寓意:凶
筆順:橫折撇豎折橫豎橫捺
<名> 蛇、蠍類的毒蟲的古稱 [ancient name for a kind of scorpion]。
蠱蠆之讒:比喻惡人的讒言
如:蠆盆(古代酷刑。將作弊官人跣剝乾淨,送下坑中,餵毒蛇);蠆尾(蠍類毒蟲的尾)
~芒(蠆的毒刺)。蜂~有毒。
繁體字為“蠆”,其與“萬”古音相近,二字是由一字分化的,金文中仍混用,篆文起開始明顯分化區別。
鄭碼:AYI,U:867F,GBK:F2B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醜犗切《集韻》《韻會》醜邁切,𠀤音慸。《玉篇》螫蟲。《詩·小雅》彼君子女,捲髮如蠆。《箋》蠆尾末揵然,似婦人發末曲上卷然。《孝經緯》蜂蠆垂芒,為其毒在後。《左傳·僖二十二年》蠭蠆有毒。《注》《通俗文》云:蠆,長尾謂之蠍。《魏志·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佗令溫湯漬其中。
人名。《左傳·襄九年》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
與蔕通。《張衡·西京賦》睚眥蠆芥。《注》蠆芥,刺鯁也。
《集韻》他達切,音撻。義同。 或作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