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山(山東省棗莊市蟠龍山)

蟠龍山(山東省棗莊市蟠龍山)

蟠龍山,位於棗莊市新城東北二公里,因山的東部為圓形似蟠龍而得名,龍首高271米,西向蟠龍河,若昂首而遠矚者,龍首石筍林立,象似龍鬚,下有二泉,曰龍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蟠龍山
  • 地理位置:棗莊市新城東北二公里
  • 氣候類型: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又名:井字峪山
歷史記載,景色,

歷史記載

蟠龍山,別名很多,因山東有井字峪村,又名井字峪山。清代鹹同年間袁金歧在山上創建山寨,又曰袁家寨山。山上有很多小山頭,均有名:曰大洞山、小洞山、棲鳳山等,每個山名都與其特殊的景色有關,其中奇景有三:一、大洞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泉,泉水通河,高山河水洞相連。《嶧縣誌·山川》載:“大洞山,前為朝陽洞,洞踞峰下,懸崖百尺,灌木陰森,其門闊四、五尺,高倍之,歷數武(一武即半步),至二洞,俯而入,中有石如植屏。緣屏左右行十餘步,至三洞,登數十級皆砌成者。燃炬入,則石平如砥,四壁光潔,可容數百人。一泉自上滴瀝,石盂承之,飲之甘絕,涼尤冰齒。其後深昧不測,燭亦不燃,游者不敢復進。或以其下與南明河(今名蟠龍河)通也”。新中國建立後,當地鄉政府作過測量,其洞高5米,寬3米,深100餘米,可容數百人,但沒有向深處勘測,據村民傳說,古時有人帶一鴨,上午放入洞內,下午鴨從蟠龍河游出,從山上至蟠龍河約4華里。二、袁山寨內有疊成岩,疊成岩是水中微小藻類分泌和沉積而成的化石物,有青、灰、蘭、褐色,遠望象海水波浪,甚是美觀。這種化石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地層中發現較多。為什麼這種水中化石物會在龍山上,莫非龍山在七億年前曾在水下?這個地區是有這樣的傳說:“有次大洪水到來的時候,人們都逃到了青山頭,山半腰掛滿了雜草,幸虧水沒到山頂,人們才倖存下來。”這種傳說肯定不是一萬五千年以內的事,因為這個時間,本地區有連續的人類遺存發現。但《地質史》可以告訴我們,這個地區在一萬五千年前,確有“幾次沉浮”和“幾度滄桑”。我們這個地區是泰山古陸的西南邊緣。西面和南面都是窪地,屬黃淮衝擊區。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這裡確是海底,疊成岩這種藻類化石物,可能就是那時形成的,此後到四億年前,這裡一直是海相沉積環環,四億至三億年間,地殼抬升,海水退卻,這裡成為陸地,三億年後的七千年間,地殼出現震動性運動,海侵、海退交替發展,也就是經過“幾度淪桑”,直到兩億三千萬年前,陸相沉積環境才基本穩定下來。此後,由於燕山、喜馬拉雅山運動,這裡的地貌也有變動,但沒有長期再陷為海底,直到一千三百萬年前,滕縣、臨城、沙溝、周營、陰平、古邵這條弧線地帶才穩定下來,地殼沒有上升,也沒下降。但弧線之東北的山區、地殼仍在緩慢上升,弧線之西南的黃淮衝擊區,地殼仍在緩慢下沉,所以千百萬年來,魯西和蘇北一直是河湖沼澤地區,黃泛災害頻繁,居子弧線上的人們,經常看到洪水災害,所以有“洪水上山”的傳說,想見一見嗎?請到龍山觀看。三、袁山寨,也是龍山一大“奇蹟”,奇在二十多華里的石頭城,竟在十天內建成,全國罕見,是神助,還是人為?值得一看。清鹹豐、同治年間,徐海、運河沿岸,捻軍興起,山東、安徽、蘇北各縣秩序大亂,滕南、嶧西的袁金歧、褚慎助號召村民到龍山上建寨避亂,萬戶回響,聚居龍山,出了許多傳奇故事,編成戲曲,演遍大江南北。如,袁金歧舉大旅,龍山神力助,刀劈山石滾,萬人十天建大城,天旱甘露降,箭穿松樹過山崗,萬眾一心保家鄉。傳說此山寨為抵擋捻軍而建是不可能的。同治四年四月初五,捻軍十萬大軍過臨城,清僧王和山東布政使丁寶楨的萬名清兵在西倉橋堵守,一擊即潰,丁寶楨嚇的裝成乞丐逃走,僧王在魯西被殺死,小小民寨豈能抵擋捻軍。但是戰亂之後,散兵遊民到處綁架搶劫,鄉村秩序大亂,到是事實,民寨抵擋小股土匪,是可能的。當時的袁家寨究竟起到過什麼作用?無法查考,但萬人十日建大城,可能是事實,此城與一般縣城無異,而長度卻比一般縣城長三至四倍。如此大的石頭工程,十日建成,全國罕見,堪稱“奇蹟”。“神助”、“刀劈”是無科學依據的,這只能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也應了一句古語:“眾志成城”。
棗莊蟠龍山棗莊蟠龍山

景色

蟠龍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位於南常鄉北部邊境,古稱朝陽山。清《嶧縣誌》記載:“朝陽山在焦山南里許,東西兩岸,大石參差上聳,各相向如揖,而東麓則龍頭之汪流繞其下,曲折迤邐而南出。斷岸巨垣仰臥中流,怒泉飛渡,噴珠沫雪,聲振水外,旁有磐石,可坐數十人。遊人多觴詠其間,以其類柳州石,名曰石頭之汪。”今石頭之汪已不復存在。朝陽山南有奶奶山,亦稱天姥寨山。奶奶山陽有玉華泉,西麓有涼泉,二泉水合流經南常過楊莊入大運河。現區域內擁有山林綠化面積680畝,後坡現存薛城境內面積最大,樹齡最長,鬱閉度最好的大片側柏林,當地老百姓俗稱松樹林,走入林內,松濤陣陣,遮天蔽日;東坡現存薛城境內保存最好的一片火炬林,重陽時節,火炬花開,映山紅遍;山陽坡保存有當地最大的一片山杏林,陽春三月,香花滿溪,紅杏出牆;另外,境內還有黑松,刺槐,金荊,石竹,香蒲等幾十種森林資源,林內雨後菌類資源十分豐富,幸運得時候可以採到幾枚靈芝草。林中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林中漫步,一不小心就會驚起一隻野兔或幾隻山雞,轉迅間飛奔遠去。九頂鳳凰山周圍保存有山東丘陵地區最寬闊完整的環山路,個別路段疏通後,可以雙向通車。山前有兩處鈴鐺水庫,山後有東,西,北三處中大型水庫,清澈見底,水中游魚細石,歷歷可數,晨霧飄淼處,碧水連天,是垂釣休閒的好去處;須晴日,月朗星稀之夜,於鳳凰峰頂觀“安得五湖明月在”吟“不愁無處下金鉤”。九頂鳳凰山之陰,一泓清泉蜿蜒西去,這是一條古老的溪流,古書上有記載,是一條能災辟邪的河流,名曰漳水。漳水南岸,有一巨大墳塋偉岸突出,無人知道堆於何時,塋前一古柏,無人知道它歷經了多少寒暑,只知是一古代將軍的墓。
南常故城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曾注釋:“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南常故城附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