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螃蟹的一種,身體小,常見的頭胸甲略呈方形。螯足無毛,淡紅色,步足有毛。穴居海邊或江河泥岸,對農作物有害。亦作“彭蜞”、“螃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蟛
  • 別名:磨蜞、螃蜞 相手蟹
  • 種類:淡水產小型蟹類
  • 科目:方蟹科
物種介紹,分布範圍,食用方法,製作方法,

物種介紹

淡水產小型蟹類。又稱磨蜞、螃蜞。學名相手蟹。甲殼綱,方蟹科。頭胸甲略呈方形,體寬2-3厘米。雄性螯足較大,雌性螯足較小,螯足沒毛,步足有毛。多棲息於江河堤岸、溝渠等處的洞穴中。喜食腐植質,也用螯足鉗斷稻葉吸取液汁。鑽洞能力很強,行走速度快,是常見的淡水小型蟹類。蟛蜞,形似小螃蟹,大者如大拇指般大小。

分布範圍

分布遼東半島、江蘇、福建、台灣、廣東等地。產於福州內河,在河邊泥土小洞中棲存。

食用方法

1、為廣東美食禮雲子,在廣東廣州地區流行,指只用蟛蜞籽做成的醬料:“蝦辣”是珠三角沙田區農人和廣州市民對小螃蟹類其中之一種的土名叫法。“蝦辣”與蟛蜞有所區別,被廣州與珠三角人指為蟛蜞者,形厚殼硬螯壯,邑人是不會拿來入饌的。而“蝦辣”雖與之外形相似,但形稍扁,殼稍軟薄,螯稍幼細。由於邑人無法用準確的文字表述其名,就把它也歸屬到蟛蜞的家族中去了。過去在鄉下田間,蟛蜞、“蝦辣”多的是,橫行無忌,為禍稻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瀕海之田,多產蟛蜞,歲食谷芽為農害”,嚴重影響農民生計。農民捉不勝捉,唯有靠放養鴨群來啄食之,倒是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農業生態循環———鴨除害以自肥,鴨糞也得以肥田。  區區一隻“蝦辣”只有似黃豆般的籽團,擠一大盆“醬”需用多少只才成?農民答曰:“一埕。”原來生猛的“蝦辣”,需先分揀雄雌,雌者放入大酒埕中用水淹死後,即時逐只用人手揭蓋擠出點點腹中籽,沒有一二千隻活體休想擠出一盆鮮“蝦辣春(籽)”來。當日的那盆“蝦辣醬”,幾個農婦折騰了半天,無不手損指破。此等天物堪稱田基第一美食、頂級農家菜精華,鮮美之口福非海鮮河鮮可比,靜默中細嚼之,嘴內碎開之聲有如天籟,直道是“天下奇鮮”。  此小生靈學名“相手蟹”,由於習慣橫行,偶爾直行時兩隻前螯合抱,一步一叩首,搖搖擺擺,彬彬有禮,猶似古人行禮作揖狀。故文人老饕以古文“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句,為之取雅名“禮雲”,其卵子自然就有了一個錦緞般的名字:禮雲子。尤以番禺所產,最為上乘。此美食高蛋白高脂肪。  如今自然環境惡化,農田逐年見少,又因農藥化肥重金屬水質所致,已令蟛蜞、“蝦辣”劇減而顯矜貴。莫說為害農田,能捕之入饌已屬不易,遑論叫廚子損手破指擠出籽來,蒸上一碟正宗“蝦辣醬”。現在坊間食肆最多只能蟛蜞、“蝦辣”混雜,用調匙連籽帶肉挖出,輔以蒸蛋、焗飯,或混以蛋清扒豆腐柚皮作珍稀上品點綴而已,雖仍尊稱為“禮雲子”,其鮮香“惹味”及幼滑口感豈能與昔日原汁原味的“蝦辣醬”相比?  2、為福州特色美食佐料。福州閩江流域辛勤的水鄉農民農閒時便在乾淨的江岸邊捕捉到蟛蜞,用清水養淨,除去尾部,加上黃酒,酒糟,味素,糖等輔料,用碾成醬,加入適量食鹽,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佐料。  在福州地區,蟛蜞醬是婚宴酒席的必備,其美味食之回味難忘。

製作方法

蟛蜞秋冬季節成熟,被捕來製成蟛蜞酥、蟛蜞醬。也有被小孩釣來玩的,用繩縛著放於地上,蟛蜞嘴中便冒出白色泡沫,好像鍋中煮飯,因此,小孩嘴裡唱道:“蟛蜞煮飯給囝吃,囝去街中做乞食……”過去福州內河岸邊都有蟛蜞,釣蟛蜞是當年小孩的一大樂趣。筆者兒時還和同伴們玩過釣蟛蜞比賽,至今還記憶猶新。
把蟛蜞洗淨剁碎,加食鹽、砂糖、紅酒糟、高粱酒等調料,醃製數日即成蟛蜞酥。蟛蜞酥貴在酥,據說加入高粱酒猶酥、猶香。蟛蜞醬的用料與蟛蜞酥同,製作方法不同的是,剁碎後要放入石磨中磨,一磨就成醬了。蟛蜞酥、蟛蜞醬都屬生食食品,是否衛生未經考證。蟛蜞酥可以單吃,用於早餐配稀飯或下酒。蟛蜞醬則作為佐料,用來蘸油炸的鮮魚,比醬油、蝦油味更葷。海蜇皮搵(蘸)蟛蜞醬是福州美食之一,富有地方風味特色。如今的高級酒樓在設計“六蓋碟”時,也常有蟛蜞酥這道小菜,有的客人每宴必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