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
蟋蟀是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無脊椎動物 。蟋蟀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呈圓筒狀;咀嚼式口器,觸角呈細絲狀,比身體長;聽器位於前腳的腔節上;翅膀有兩對,略呈革質的上翅平直重疊覆蓋腹背,膜質下翅縮折在下方,末端縮成束狀露在尾端...
昆蟲相撲家——蟋蟀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 有顎亞門 昆蟲綱(Isecta),舊稱“六足蟲綱”。基本信息 地球上有100萬種昆蟲,蟋蟀只有25種。但它名氣很大,史不絕書,歷來是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的賞玩物。 蟋蟀所建立的是“大男子國家”...
大頭蟋蟀,成蟲體長40~50毫米,暗褐色或棕褐色,近長方形。觸角絲狀,前胸背板中央具一縱溝,後足腿節發達,脛節粗,具二列刺狀突起,尾須長,產卵器與尾須差不多長。卵長約4.5毫米,淺黃色,圓筒形,稍彎曲。若蟲外型似成蟲...
寧陽斗蟋蟀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自古譽為“天下斗蟋第一蟲”,歷代被奉為皇宮貢品。寧陽斗蟋以個頭大、性情烈、彈跳力強、善斗、兇狠而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青、黃、紫、紅、黑、白等6大類260多個品種,光緒占9隻。19...
蟋蟀科是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的一個大科,通稱蟋蟀,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全身油光鋰亮,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褐色,長20-30毫米;體色有黑褐色、黃褐色等多種,頭部黑色,呈圓球形,顏面黃褐色,從其頭部背面看,兩條觸角...
蟋蟀,又名莎鷗,異名晴蜊。屬昆蟲類直翅目,形似蝗蟲而小,有角刺、兩長須。“其性猛,其音高,善鳴健斗。”是一種人們用來娛樂的昆蟲。動物簡介 蟋蟀的活動有季節性。古文記載 《詩經·幽風·七月》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寧津人傑地靈,寧津蟋蟀更是英勇善戰,美譽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雲集至此。這也變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金蟲”,在柴胡店鎮就流傳著“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頭牛”的佳話。每年立秋之後,田野、樹林、溝壑,...
蟋,漢語一級字,讀作xī,其本意為蟋蟀。字源演變 xī 心紐、質部;心紐、質韻、息七切。形聲字。從蟲,悉聲。清鈕樹玉《說文新附考》:“《說文》𧍓訓悉𧍓,知悉古無蟲旁。然《隸釋》載《石經》魯《詩》殘碑已作蟋蟀...
蟀,漢語一級字,讀作蟀(shuài),心紐、物部;生紐、質韻、所律切。𧍓”與“蟋”構成複音詞“蟋蟀”,蟲名。 《說文》:“𧍓,悉𧍓也。” “悉𧍓”即“蟋蟀”。 《詩·七月》:“十月蟋蟀入床下。”清宋琬《...
《蟋蟀》是任大霖創作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54年第七期。《蟋蟀》較鮮明地刻畫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把青春獻給祖國農業的趙大雲等新少年形象,真實生動地描繪了趙大雲、呂力喧等務農學步,克服困難,...
斗蟋蟀,中國民間搏戲之一。蟋蟀僅有雄性會爭鬥,在自然界中,它們會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而在民間,人們利用雄性蟋蟀這一好鬥特性,特意從野外捕捉一對雄性蟋蟀並將其放進斗柵中以供人們賭鬥賞玩,從而逐漸發展...
雙斑蟋蟀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蟲。由於其雄蟲前翅基部各具一塊圓形黃斑,因而獲得“雙斑蟋蟀”的名稱。此蟋蟀體形粗壯碩大。體長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球形。又稱烏龍仔、赤龍仔、畫鏡、花鏡、黃頭頸。雙斑蟋蟀...
大蟋蟀是茶苗的地下害蟲之一,俗名大漿狗,屬直翅目蟋蟀科,學名為Br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江西南部等。食性雜,為害茶等林木和許多旱地作物幼苗。咬斷幼苗莖部,造成缺苗、斷行。生...
墨蛉蟋屬行晝性蟋蟀。墨蛉蟋體色為光亮的黑色;頭部、前胸背板具白色絨毛;習性 棲息於野外地面、土堆、石塊和牆隙中,掘洞穴或利用現成瓦礫石塊縫隙而居。長顎斗蟋所築洞穴常帶蓬蓋狀伸出物,與地面約成45度角。雄具極強的領地...
雙星蟋蟀棲息在日本石垣島等地,它有裝死求生的行為.裝死時,他身體發硬,蜷著腿一動不動的躺著,一般約3~4分鐘,長的可達20分鐘.這種蟋蟀生活在到處布滿碎石子的嚴酷環境裡,一旦遇到蜥蜴,青蛙等天敵追趕時,只得鑽進石子間的石縫...
黃斑黑蟋蟀屬於中大型種類的蟋蟀,體長24~28mm,本種即民間用來鬥蟋蟀的主角。分類 蟋蟀科/直翅目 形態特徵 體色呈黑色或黑褐色;翅膀前端有2個黃斑。尾須細長,後腿脛節有成列細刺。外觀特殊,辨識容易。性別特徵 本科成員雄、雌蟲...
四紋隱蟋,雌雄不同。雄性體中型,較粗壯,被絨毛。頭背面黃褐色,腹面黃色;複眼後方具黃白色眼後帶,向前延伸穿過複眼。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形態特徵 雄性 體中型,較粗壯,被絨毛。頭背面黃褐色,腹面黃色;複眼後方具黃白色眼後帶,...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台灣省50種。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
摩門蟋蟀能毀掉它們所經過地方40%至50%的植物,在內華達州有將近一千二百萬畝土地被它們所侵蝕。Lorch說,還不能確定被吃的危險是否促使摩門蟋蟀加速行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危機感已經存在於它們小小的腦袋裡面了。形態特徵 一個國際研究...
樹皮蟋蟀,體長 25 - 30 mm,頭部黑褐色呈球狀,前胸背板略呈方形,黑色,翅膀及腹部深褐色或褐色,上翅短小,下翅末端圓弧狀。後腳腿節黃褐色,末端具深色斑紋,脛節黑褐色。簡介 中文名:樹皮蟋蟀拉丁學名:Duolandrevus colouni...
結節灌叢蟋蟀,學名為Platycleis affinis,其相對於自身體重的睪丸尺寸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重量占體重的14%,如此“巨大”的精子產生器官令人嘆為觀止。物種學史 結節灌叢蟋蟀,這種蟋蟀學名“Platycleis affinis”,其相對於自身體重的...
分類地位:蟋蟀亞科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蟋蟀科 的一個亞科。形態特徵 頭圓大,跗節縱扁,後脛節有刺,但刺間無小鋸齒。我國主要種類 ①斗蟋 從北京到廣東、台灣以及國外日本均...
黃蛉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蟲,又名大黃蛉、黃針蟋蟀、黃蛉蟋。體長約7毫米,寬2毫米;觸角呈絲狀、黃色,長約40毫米;體色金黃。其成蟲的頭部略呈圓形,複眼為灰黃綠色;前翅發達,能將整個腹部覆蓋住。雌蟲的產卵管較短而略向上彎。黃...
中華斗蟋,又名迷卡斗蟋(學名:Velarifictorus micado)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種常見鳴蟲,即常人所說的“蛐蛐兒”,廣泛分布於我國的廣大地區。中華斗蟋通體黑褐色,頭大,頂部寬圓,顏面圓凸飽滿;常棲息於野外地面、土堆、石塊和牆隙...
昆蟲名,為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屬各種類的通稱。斗蟋屬中最著名的種類為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廣泛分布於我國的廣大地區。其他常見種還有長顎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麗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等。斗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