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

螺菌病又名雞螺旋體病,小螺菌鼠咬熱。鼠咬熱原系鼠類傳染病,為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為小螺菌。臨床可表現為回歸型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及皮疹等。

基本介紹

  • 別稱:雞螺旋體病、小螺菌鼠咬熱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常見病因:由小螺菌感染引起
  • 常見症狀:回歸型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及皮疹等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小螺菌鼠咬熱由小螺菌感染引起。曾命名為鼠咬熱鉤端螺旋體。本菌為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呈棒狀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無莢膜及芽胞,菌體長約3~6μm,寬0.2~0.6μm,頂端有鞭毛,運動迅速,可循其長軸旋轉,也可通過鞭毛前後穿行。人工培養不能生長,但動物接種可以繁殖。小螺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弱,對酸敏感,對熱敏感,55℃條件下30分鐘即被殺死,對砷劑、青黴素等敏感。

臨床表現

潛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1.局部表現
起病部位為家鼠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的痊癒傷口。已愈的原咬傷處又重新出現疼痛,先是腫脹,然後發紺,最後可以導致傷口組織壞死,傷口處可形成水皰,覆有黑痂在上面,下面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樣潰瘍。
2.淋巴症狀
病菌感染淋巴結,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
3.體徵
(1)高熱  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40℃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疲乏、肌肉酸痛。
(2)關節痛  高熱也可引發關節痛。儘管關節疼痛,但無關節腔滲液。
(3)胃腸道反應  有上吐下瀉、便血等急性胃腸炎症狀。
(4)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如譫妄、昏迷、頸強直、驚厥等全身中毒症狀。
(5)皮疹  皮疹會隨著體溫的升降而反覆出現及隱退。由咬傷處開始出現,之後可累及四肢及軀幹,面部及掌跖處較少發現。大多數皮疹經多次反覆發作後,症狀逐漸減輕。偶有玫瑰疹或蕁麻疹。約50%患者出現皮疹。
未經治療其病死率達6%左右。抗生素對病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套用抗生素能夠減少併發症及降低病死率。

檢查

1.病原學檢查
動物接種分離病原菌,用暗視野法或塗片染色找小螺菌。須排除被接種動物本身存在的小螺旋體感染。
2.一般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高,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偏高,中性粒細胞左移。血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尿中可出現蛋白、紅細胞和(或)白細胞。其中約50%患者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梅毒血清呈陽性只是提示感染螺旋體。
3.染色法
用Giemsa染色或嗜銀染色法可見到螺旋體。
4.其他
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診斷

根據鼠咬史、原發病灶、回歸熱型高熱、皮疹、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可以做臨床判斷。確診還有待動物接種找到病原菌。

鑑別診斷

應考慮與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瘧疾、回歸熱、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鑑別。通過詢問病史可與上述疾病鑑別,病原檢查可鑑定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斑疹傷寒、瘧疾。

併發症

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睪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等。

治療

1.病原治療
青黴素為鼠咬熱的首選治療藥物,分2次肌內注射,療程為7天。並發心內膜炎時,劑量應加大,療程為3~4周。也可青黴素聯合鏈黴素、慶大黴素治療。如對青黴素過敏可選用紅黴素、頭孢菌素類等。
2.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雖不能防止本病發生,但對防止繼發感染甚為重要,咬傷部位應立即用新潔而滅清洗、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沖洗濕敷。

預後

採用上述抗生素治療方案治療後效果較好,預後良好。

預防

防鼠、滅鼠為預防本病的主要關鍵。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鼠咬傷後傷口用苯扎溴銨(新潔而滅)清洗,肌注青黴素預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