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CT是“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機”或“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的英文簡稱,是從1895年倫琴發現X線以來在X線診斷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和X線檢查攝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CT由英國物理學家在1972年研製成功,先用於顱腦疾病診斷,後於1976年又擴大到全身檢查,是X線在放射學中的一大革命。我國也在70年代末引進了這一新技術,在短短的30年裡,全國各地乃至縣鎮級醫院共安裝了各種型號的CT機數千台,CT檢查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地層開,成為醫學診斷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CT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來,不斷獲得改進,從第一代到第五代,不斷縮短掃描時間和提高圖像質量。1989年由於解決了高壓發生器與X線球管一起旋轉的難題,X線管可以螺旋式的運動了,再加上滑環技術,把CT技術推上了一個新的水平,即螺旋CT的問世。原來的CT每次掃描都必須經過啟動、加速、均速、取樣、減速、停止等幾個過程,大大限制了掃描速度,而螺旋CT克服了上述缺點,可以連續旋轉掃描,患者的床也以一定的速度前進和後退,這不僅將掃描速度提高好幾倍,而且這種螺旋掃描不再是對人體某一層面採集數據,而且圍繞人體的一段體積螺旋式的採集數據,被稱為體積掃描,它不僅速度快,而且獲得的三維信息,這就增加了信息處理的內容和靈活性,它可以得到真正的
三維重建圖像,使血管立體成像(CT Aogiography)成為可能。所以螺旋CT的功能大大的增加了,如組織容積與分段顯示技術、實時成像技術、三維重建圖像、仿真
內窺鏡技術及心臟功能評估等等。故螺旋CT被稱為CT的“新生”。
基本結構
螺旋CT機構造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掃描架、CT機球管、檢測器、高壓發生器、計算機系統。CT機主體主要由產生X線束的發生器和球管,以及接收和檢測X線的探測器組成;計算機系統主要包括數據採集系統、中央處理系統、磁帶機、操作台等。此外,CT機還應包括圖像顯示器、多幅照相機等輔助設備。
主要分類
分單層螺旋CT、雙層螺旋CT、多層螺旋CT。
檢查部位
包括顱腦、頸部、胸部(肺、縱隔、胸壁及大血管、心包)、腹部一上腹部(肝、膽、胰、脾),後腹腔、腎上腺及腎。五官(眼、耳—顳骨、喉咽、鼻與
鼻竇及
顳頜關節),食管、胃腸道,盆腔(膀胱、子宮、輸卵管、卵巢、直、乙腸、精路及前列腺),
脊椎、
脊髓、四肢及軟組織,還有CT的介入學等。
工作原理
CT是從
X線機發展而來的,它顯著地改善了X線檢查的分辨能力,其解析度和定性診斷準確率大大高於一般X線機,從而開闊了X線檢查的適應範圍,大幅度地提高了x線診斷的準確率。
CT是用X線束對人體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當X線射向人體組織時,部分射線被組織吸收,部分射線穿過人體被檢測器接收,產生信號。因為人體各種組織的疏密程度不同,X線的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檢測器接收到的射線就有了差異。將所接收的這種有差異的射線信號,轉變為數字信息後由計算機進行處理,輸出到顯示的螢光屏上顯示出圖像,這種圖像被稱為橫斷面圖像。CT的特點是操作簡便,對病人來說無痛苦,其密度、解析度高,可以觀察到人體內非常小的病變,直接顯示X線平片無法顯示的器官和病變,它在發現病變、確定病變的相對空間位置、大小、數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具有特殊的價值,但是在疾病病理性質的診斷上則存在一定的限制。
產品特點
CT與傳統X線攝影不同,在CT中使用的X線探測系統比攝影膠片敏感,是利用計算機處理探測器所得到的資料。CT的特點在於它能區別差異極小的X 線吸收值。與傳統X線攝影比較,CT能區分的密度範圍多達2000級以上,而傳統X線片大約只能區分20級密度。這種密度解析度,不僅能區分脂肪與其他軟組織,也能分辨軟組織的密度等級。這種革命性技術顯著地改變了許多疾病的診斷方式。
在進行CT檢查時, 最常套用的斷層面是水平橫斷面,斷層層面的厚度與部位都可由檢查人員決定。常用的層面厚度在1~10毫米間,移動病人通過檢查機架後,就能陸續獲得能組合成身體架構的多張相 接影像。利用較薄的切片能獲得較準確的資料,但這時必須對某一體積的構造進行較多切片掃描才行。
在每次曝光中所得到的資料由計算機重建形成影像,這些影像可顯示在螢光屏上,也可將其攝成膠片以作永久保存。此外,其基本資料也可以儲存在磁碟或磁帶里。
發展歷程
CT機按其適用範圍分為頭顱CT機和全身CT機。CT機的發展常用代(g eneration)來表示。
第一代CT機採取旋轉/平移方式(rotate/translate mode)進行掃描和收集信息。首先X線管和相對應的探測器作第一次同步平行移動。然後,環繞患者旋轉1度並準備第二次掃描。周而復始,直到在180度範圍內完成全部數據採集。由於採用筆形X線束和只有1-2個探測器,所采數據少,因而每掃一層所需時間長,圖像質量差。
第二代CT機是在第一代CT的基礎上發展而來。X線束改為扇形,探測器增多至30個,擴大了掃描範圍,增多了採集的數據。因此,旋轉角度由1°增至23°,縮短了掃描時間,圖像質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患者生理運動所引起的偽影(Artifact)
第三代CT機的主要特點是控測器激增至300-800個,並與相對的X線管只作旋轉運動(rotate/rotate mode)。因此,能收集較多的數據,掃描時間在5s以內,使偽影大為減少,圖像質量明顯提高。
第四代CT機的特點是控測器進一步增加,高達1000-2400個並環狀排列而固定不動,只有X線管圍繞患者旋轉,即旋轉/固定式(rotate/stationary mode)。它和第三代機的掃描切層都薄,掃描速度都快,圖像質量都高。 第五代CT特點是掃描時間縮短到50ms,因而解決了心臟掃描。其中主要結構是一個電子槍,所產生的電子束(Electron beam)射向一個環形鎢靶,環形排列的探測器收集信息。
醫療評價
優點
①一次屏氣掃描層數達9~24層而沒有呼吸運動偽影,因而冠狀或矢狀面重建的空問解析度高,較小的病變不會因呼吸運動而漏掃,二維或三維圖像質量得到改善,
②選擇適當造影劑量可以顯示血管,使CT血管造影成為可能;
③如果患者不能維持很大功能體位,可進行快速體層掃描;
④不需要重複掃描及重疊掃描,因而患者接受輻射劑量減少;⑤動脈體層掃描可鑑別偽影。
缺點
螺旋CT的x線球管熱容量要求2~4.2百萬熱單位,陽板冷卻率達1.0百萬熱單位/min,其使用壽命才能和普通球管相當,因而不能無適應地濫用螺旋CT連續掃描。一次連續掃描時間不超過12—24S,掃描範圍也應有一定限度,兩次掃描時間間隔需要8~12min,特殊情況下如嚴重呼吸窘迫綜合徵患者,螺旋CT仍不能完全消除呼吸偽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