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螵蛸”(piāo xiāo):螳螂的卵塊,即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乾燥卵鞘。(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團螵蛸”、“長螵蛸”及“黑螵蛸”。)產在桑樹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藥。又名“蜱蛸”。無脊椎動物昆蟲螳螂,雌蟲在產卵前,首先在樹枝上或樹皮上,分泌出一種泡沫狀的粘液,再將受精卵產在裡面,許多卵分行排列,乾燥後即形成一種卵鞘,稱螵蛸。每隻雌蟲可產4~5個大小、形狀相同的卵鞘。中醫學稱卵鞘為“螵蛸”,如桑樹上的卵鞘,稱為“桑螵蛸”。冬季採收,蒸1小時,殺死蟲卵,曬乾後可入中藥,成品黃褐色,質鬆軟,體輕,對體弱、小便次數過多者,有抗利尿(縮尿)功效。
按照古本草只有產在桑樹上的才叫桑螵蛸,而產在其他植物上的只能叫做螵蛸,只有產在桑樹上的才獨得桑白皮津液之精氣,從而入藥最好。有些老中醫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就在方子中加些桑白皮,增加一些利水效果,不過總感到有種“隔靴搔癢”的味道,那種軟螵蛸(大綿)往往產在石頭上,那種長螵蛸往往產在蘆葦盪中,那個短螵蛸往往產在槐樹,柳樹等喬木灌木上,現在有些老中醫認為這種較“鐵螵蛸”質量最好,產卵時最前端的那個往往顏色最黑,認為是鐵螵蛸中質量最好的。螳螂產卵,初時是乳白色,好像熱熔膠,過一會兒就變黑變硬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螵蛸
- 又名:“蜱蛸”
- 釋義:螳螂的卵塊
- 功效:抗利尿(縮尿)
- 採收:冬季
- 最佳種類:“桑螵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