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首

螭首

螭為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於傳說中的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螭首
  • 拼音:chī shǒu
  • 地區:中國
簡介,歷史,

簡介

螭首又叫螭頭,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
故宮太和殿下的螭首故宮太和殿下的螭首
: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說文·虫部》:“螭,若龍而黃。”
首:頭,腦袋。

歷史

西晉菅氏夫人碑西晉菅氏夫人碑
螭首碑,大約出現於漢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可能由暈首碑深化而來(見右圖)。
南朝劉宋大明二年(458年)刻的《(cuàn)龍顏碑》就是著名的螭首碑之一。
唐朝時螭首碑逐漸成為等級高低的象徵,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準刻制。五代後唐王仁裕云:“含元殿(唐)前玉階三級,第一級可高二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東西麟次。”
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李誡《營造法式·石作制度》:“造殿階螭之制,施之於殿階對柱及四角,隨階斜出,其長七尺,其螭首,令舉向二分”。又“螭子石”稱:“造螭子石之制,施之於階棱、勾闌、蜀柱卯之下”。
另有元上都出土的石螭首,長82.5厘米,寬29.5厘米,卷鼻,張口露齒,怒目圓睜,造型渾厚古樸。現藏內蒙古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