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首雕刻,傳統建築雕刻之一。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螭首雕刻
- 產生年代:漢代
- 距今歷史:一千年
- 主要用途:房屋裝飾
簡介,出處,
簡介
《說文 虫部》謂:“螭,若龍而黃。”在古代青銅紋飾、碑額、印鈕中常見。在中國古建築中何進開始雕鑿,尚不確知。現存最早遺物有南北朝時期的石螭首,前端雕成微昂的螭首,後半部為長方石條形,長1.2米左中。五代後唐王仁裕云:“含元殿(唐)前玉階三級,第一級可高二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東西麟次。”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
出處
李誡《營造法式》“石作制度”云:“造殿階螭之制,施之於殿階對柱及四角,隨階斜出,其長七尺,其螭首,令舉向二分”。又“螭子石”稱:“造螭子石之制,施之於階棱、勾闌、蜀柱卯之下”。此制雖定於南宋,但上承隋唐,下啟元明清。另有元上都出土的石螭首,長82.5厘米,寬29.5厘米,卷鼻,張口露齒,怒目圓睜,造型渾厚古樸。現藏內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