螁

螁,拼音:tuì,注音:ㄊㄨㄟˋ,釋義:同“”,即脫去外殼。

螁,形聲字。從蟲,退聲。本義:等脫下的皮。《匯音寶鑑 · 檜上去聲》:“螁”,同“蛻”。

中華字海·虫部》:“螁,音義待考。字出自北大方正《漢字內碼字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螁
  • 外文名:slough off;exuviate;moult
  • 拼音:tuì
  • 注音:ㄊㄨㄟˋ
  • 部首:蟲
  • 結構:左右結構
  • 總筆畫:16
  • 部外筆畫:10
  • 筆順:丨フ一丨一丶フ一一フノ丶丶フ丶
  • 筆順編號:251214511534454
  • 詞性:動詞;名詞
  • 異體字:蛻
  • 五筆:JVEP
  • 倉頡:LIYAV
  • 鄭碼:IWXO
  • 四角碼:57133
  • 統一碼:8781
基本解釋,字源解說,中華字海,字形對比,常用詞語,

基本解釋

拼音:tuì,注音:ㄊㄨㄟˋ
田字格中的“螁”字田字格中的“螁”字
1.同“”。《匯音寶鑑·檜上去聲》:“螁”,同“蛻”。
(註:“螁”並非指一種名為“馬䗃(zhàn)”的蟲子。由《爾雅· 釋蟲》:“(xián),馬䗃。”可知,“蛝”才是指名為“馬䗃”的蟲子。《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字典》等可佐證。顯然,“蛝”與“螁”不是同一個字。)

字源解說

螁,同“蛻”,是“蛻”的異體字。《匯音寶鑑·檜上去聲》:“螁”,同“蛻”。
《匯音寶鑑 · 檜上去聲》《匯音寶鑑 · 檜上去聲》
螁,是根據形聲造字法而造的一個漢字。從蟲,退聲。“螁”是由“蛻”改聲符“兌”為“退”而來。本義:等脫下的皮。

中華字海

音義待考。字出北大方正《漢字內碼字典》。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常用詞語

蟬螁
拼音:chán tuì
釋義:同“蟬蛻”。
1.幼蟲變為成蟲時脫下的殼。可入藥。性寒、味甘。主治感冒發熱、咳嗽、音啞等症。一名蟬衣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蚱蟬》:“蟬乃土木餘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故其主療皆一切風熱之證。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又主啞病、夜啼者,取其晝鳴而夜息也。”參見“ 蟬殼 ”。
2.形同蟬蛻的現象。
唐·李復言 《續玄怪錄·楊敬政》:“及明,訝其起遲,開門視之,衣服委於床上,若蟬蛻然,身已去矣。” 宋·蘇舜欽春睡》詩:“身如蟬蛻一榻上,夢似楊花千里飛。” 清 袁枚 《續新齊諧·狗兒》:“數日後,覺體中麻癢,乃入溪澗浴之,忽黑皮蟬蛻而貌轉靡嫚。”
3.喻潔身高蹈,不同流合污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疏濯淖(zhuó nào)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唐·高適贈別王十七管記》詩:“浩歌方振盪,逸翮思凌勵,倏若異鵬摶,吾當學蟬蛻。”《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
4.喻擺脫貧賤,獲致功名利祿
晉·葛洪 《抱朴子·安貧》:“徒疲勞於述作,豈蟬蛻之有期也。” 清·唐孫華 《挽磐庵弟》詩:“政成蒙尉薦,塵埃始蟬蛻。”
《後漢書·張衡傳》:“神化而蟬蛻兮,朋精粹而為徒。” 李賢註:“言去故就新,若蟬之蛻也。”《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晧書〉》:“又南中呂興 ,深(dǔ)天命,蟬蛻內向,願為臣妾。” 張銑註:“背亂向理,如蟬之蛻皮也。”
6.脫胎換骨。多指修道成真或羽化仙去。
晉·左思吳都賦》:“ 桂父 練形而易色, 赤須 蟬蛻而附麗。” 唐·呂岩 《七言》詩:“曾於錦水為蟬蛻,又向蓬萊別姓名。”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二:“自左元放蟬蛻之後,金丹九轉之妙不聞。” 清·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 終南 曳杖來採藥,眼看江上飛虬龍。紫泥欲下早蟬蛻,掉頭不肯隨東封。”
7.破舊立新,獲更高成就。
明·焦竑(hóng) 《焦氏筆乘·讀論語》:“有朋自遠方來者,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也。舉夫人之桎梏而蟬蛻之,朋之樂,我之樂也。” 清·錢謙益 《袁祈年字田祖說》:“ 田祖胚胎前光,蟬蛻俗學,卓然有志於文者也。”
螁變
拼音:tuì biàn
釋義:同“蛻變”。
1.形質改變、轉化。
瞿秋白《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一:“在這社會蛻變時期,各階級、層,集團,都有其不同的意識形態。” 吳晗朱元璋傳》第五章一:“在取得勝利以後,他們中間的一些立了功的將領就蛻變了。” 老舍 《蛻》:“是在昆明湖的苔石上,也許是在北海上斜著身自顧綠影的古柳旁,有小小一隻蟬正在蛻變。”
2.原子核自發放射一個α或β粒子、同時自身轉變為另一種核的過程。也稱“衰變”。
柯岩奇異的書簡》五:“來信意見是對的,但愚意以為奇異粒子的非輕子蛻變亦頗值得研究。”
1.蛇脫下的皮。筒狀,半透明,可入藥。
《莊子·寓言》:“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 成玄英疏:“蛇蛻,皮也。”《晉書·張華傳》:“ 華 曰:‘此必蛇化為雉也。’開視,雉側果有蛇蛻焉。”
螁化
拼音:tuì huà
釋義:同“蛻化”。
1.變化;演變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天統氣始蛻化物,物始芽,其色白。” 嚴復《〈社會通詮〉序》:“最後由宗法以進於國家,而二者之間,其相受而蛻化者以封建。” 柯靈《香雪海·真實、想像和虛構》:“但《巧團圓》的故事由此蛻化而來,是可能的。”
2.道教謂人死亡解脫成仙。
宋·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楊髠發陵》:“嘗聞有道之士能蛻骨而仙,未聞併骨而蛻化者,蓋天人也。” 明·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仙人蛻化處,千載空芙蓉。”郁達夫《龍門山路》:“所謂魔者,就是他蛻化時嫌有煙火氣味,從自己肚裡挖出的一個胃和一盤腸。這聖帝的腸和胃,也受了聖化,被挖出之後,就變了一個龜與一條蛇,在世上作惡害人。”
3.泛指死亡
柔石 《二月》十七:“我是緊緊地執住他底手,好像這樣執住,他才不致去了似的;誰知他靈魂之手,誰有力量不使他蛻化呢?他死了!”
4.比喻變質、變壞,腐化墮落。
周恩來《學習毛澤東》:“這裡有兩種教訓值得注意:一種教訓是看不起別人,脫離民眾;一種教訓就是蛻化了。”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三:“那時候,介紹他入黨是沒有錯的。現在他連官車也不樂意出了。這是蛻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