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蔣山寺十月桃花

《蝶戀花·蔣山寺十月桃花》是明代文學家劉基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描寫了桃花過去的高貴和風光,是由王母親自侍弄的“天上種”,神女也只配“為侍從”;下闋描寫桃花如今的冷清寥落,只剩下“荒草殘煙”。全詞朦朧哀婉,意蘊綿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蔣山寺十月桃花
  • 作者:劉基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劉基集》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蔣山寺十月桃花
度朔移來天上種。絳蕊丹跗,王母親曾弄。青女素娥為侍從,嬋娟獨擅三千寵。
回首歡娛誰與共?荒草殘煙,冷落秦源洞。閬苑風高迷彩鳳,斷魂飛入韓憑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蝶戀花:詞牌名,正體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蔣山寺:靈谷寺,原在獨龍阜,後遷址紫金山東南坡。蔣山,鐘山,東漢末年,秣陵(今南京市)尉蔣子文追盜,死於鐘山腳下。吳大帝孫權為立廟祭祀,因諱祖父孫鐘名,改鐘山為蔣山。吳亡後,鐘山、蔣山任便人用。
  2. 度朔:古代傳說東海中的山名。一說指北方。
  3. 跗(fū):跗萼,花萼房。
  4. 王母:指王母娘娘,傳說中她常設蟠桃宴,有桃必有花。
  5. “青女”句:語出李商隱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月里嫦娥。
  6. 秦源:桃花源。
  7. 閬(láng)苑:傳說中神仙住處,這裡是說皇宮。
  8. 韓憑:戰國時宋大夫,娶妻何氏貌美,被康王搶去。夫婦先後自殺。時人哀悼,留下不少傳說。韓憑一作韓朋,敦煌寫本就有《韓朋賦》。後人加以發揮,寫成傳奇,說他夫妻最初定情在桃花樹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從度朔山移來天上的品種,花蕊和花萼都鮮紅似火,王母曾親自侍弄。青女和素娥作為侍從,桃花獨擁三千寵愛。
回首看曾經的歡樂還有誰一起?只有那荒草殘煙,桃花源也冷清了。仙宮的大風迷亂了彩鳳,難尋舊蹤,斷魂飛入了韓憑哀惋的夢中。

創作背景

作者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與宋濂章溢葉琛同應朱元璋之召赴金陵,洪武四年(1371)辭官,八年(1375)病重“護歸”。此詞當作於這段時間內(1360~1375)。作者登鐘山見十月桃花開,因此作下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詞的上闋說桃花高貴:一是“天上種”,不是人間俗物;二是經王母親手培育(“弄”);三是青女、素娥只配做她“侍從”;四是獨擅恩寵。這裡化用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么高貴的桃花可以說是指皇宮內深受寵愛的佳麗。“絳蕊丹跗”,說桃花嬌美,紅得似火,光艷灼人,是下句“嬋娟”的形象化,說花也是說人,說現在花開放的情景,更暗示過去人的風光。
下闋用“回首”換頭,曲斷意連,意緒綿延。過去“歡娛”映襯眼前淒清,“誰與共”,在尋覓舊夢。往昔共享“歡娛”的夥伴,現在已不在身邊,身邊卻是另一種景色,“荒草殘煙”,淒涼不忍觸目。“冷落秦源洞”,桃花源里居民都因避秦亂過來的。不說桃源說秦源,多了一層含蓄。現在是十月,即使在桃花源,也不會再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絢麗景色,同樣會是“荒草殘煙”,冷落蕭瑟的景象。“閬苑風高”,重點在“風高”。正因為“風高”,致使彩鳳“迷”亂,無處尋覓舊蹤,無處尋覓往昔共享“歡娛”的友伴,於是引出下句,“斷魂飛入韓憑夢。”不必坐實“斷魂”“彩鳳”“韓憑”喻誰,單是“風高迷鳳”“斷魂入夢”就構成一幅朦朧閃爍、似痴似幻、哀惋淒寒的情境。
據《逐鹿記》載,徐達、常遇春進入元朝京城,把皇宮內元順帝沒有帶走的宮人全部送往金陵,太祖吩咐送到各宮使喚,內有一人不從。太祖說:“爾即守節,何不死於元時?”答說:“願明一言而死,以為有名鬼耳。”太祖讓人給她紙筆。她賦詩一首,“擲筆投地而死。”仍沒留姓名,人稱元宮人。詩開頭說:“君王慧性被奸迷,妾曾三諫觸闈墀。”劉基是太祖重臣,常在左右,關於這批宮人,特別是關於那位賦詩“投地而死”的女子,或許聽到許多秘聞。詞里所詠桃花可能也帶有她們的身影。詞的末兩句所表達的這種心緒可能也是屬於亡國妃嬪的。參照開頭“度朔移來”說詞里映有從元朝京城大都移送來的宮人,包括那位“投地而死”的女子身影,也是合情理的。劉基雖做過元朝的官,但無眷戀之情,又受明太祖信任,抒發這種情緒,也可能是在以元朝為鑑,警惕新朝,套用杜牧阿房宮賦》的話說,是元人不暇“自哀”,明人應該“哀之”“鑒之”,不使後人再哀今人,用心是良苦的。

名家點評

麗水學院教授呂立漢:桃花盛開於陽春三月,而蔣山寺桃花綻放於風霜搖落之時,也算得上是一處奇觀了。可在詩人的筆下,這王母娘娘親手栽種,曾得寵於一時的蔣山寺桃花,如今卻是冷落於“荒草殘煙”之中,所抒發的仍然是六朝故都昔日繁華如過眼煙雲的撫今追昔之感。(《千古人豪:劉基傳》)

作者簡介

劉基(1310~1381),字伯溫,謚日文成,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著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