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

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

《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是清代學者納蘭性德的詞作品。全篇除結句外皆出之以景語,描繪深秋遠寒,荒煙落照的淒涼之景,而景中又無處不含悠悠蒼涼的今昔之感,可謂景情交練,抒發了詞人奉使出塞的淒惘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飲水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詞牌名:蝶戀花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
盡日驚風吹木葉,極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愁不絕,那堪客里還傷別。
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顏,不共春銷歇。一紙鄉書和淚摺,紅閨此夜團圞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盡日”三句:此系描寫天山之景。驚風,狂風。嵯峨(cuō é),山勢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內。納蘭從未到過新疆,故此處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這三句是說在這盡日狂風呼嘯,極目望去,天山腳下木葉脫光,積雪盈丈,一片皚皚白色。
②“去去”句:去去,一步一步地遠行,越走越遠。丁零,古代民族名。漢時遊牧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史記·匈奴列傳》:“後北服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張守義正義:“已上五國在匈奴北。”司馬貞索隱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習水七千里。”此處是借指塞外極邊之地。唐李涉《六嘆》:“漢臣一沒丁零塞,牧羊兩過陰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樣地凋萎,現在朱顏憔悴,春華銷歇,又當如何呢?
④“一紙”二句:摺,同“折”。團圞(luán)月,圓月。

白話譯文

狂風終日吹掠樹葉,放眼望去,山勢險峻,積雪盈丈,皚皚一片。塞外極邊之地,越走越遠,愁思不絕,哪裡還能忍受身在異鄉還感傷離別?
若說我的客愁能夠停止,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隨春事消散。寫好書信,含淚折起。閨中的你,不也正孤獨地對著這輪圓月(懷念我嗎)?

創作背景

此篇《瑤華集》題作“十月望日與經岩叔別”,由此推知這首詞大約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十五日,時作者奉命“覘梭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中表現的是一幅天涯羈旅、遊子落拓的淒涼悲傷的意緒和景象。也有人以為此篇是一首懷念妻子的情詞,這從篇末的描寫看也是可以吻合的。
上片布景,謂盡日裡狂風呼嘯,草木飄搖。極目遠望,高峻崔嵬的天山,雪深數丈。此去丁零,道阻且長,一步一步往前行走,已是愁苦不堪,更何況還是在客里,為別離憂傷。這是上片。以狂風和積雪,呈現征途景象。下片說情,謂剪不斷,理還亂。如果想讓客愁終止,除非是青春常駐,朱顏和綠髮,不要和春天一起銷歇。此時,容若寫好家書,含著熱淚,細心的將它折起。遙想閨中,今夜不也和他一樣,正對著天上的圓月。這是下片。以鄉書和圓月,剖露自己的心跡。上、下片合而觀之,其著眼處,應是天山的團圞月。團圞月,既為望日之實際景象,也將容若和對方聯繫在一起,即景敘情,情景交融。
作為貴公子,又是皇帝的身邊侍衛,可說是極盡榮耀,極其風光了,但是從作者筆下流露出來的情景看卻與他的身份極不相稱。這裡所表現的是一幅天涯羈旅、遊子落拓的淒涼悲傷的意緒和景象。也有人認為《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是一首懷念妻子的情詞,這從篇末的描寫看,也是可以吻合的。不過贈別也好,情詞也好,率露之語,溫柔蘊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名家點評

張秉戍 《納蘭詞箋注》
贈別也好,情詞也好,率露之語,溫柔蘊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