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戊辰歲長安作

《蝶戀花·戊辰歲長安作》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該詞是一首“游觀”而感發的傷春惜花之作,表現了詩人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全詞層次漸進,語言活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戊辰歲長安作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代
  • 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戊辰歲長安作
一片段預告飛春意減。雨雨風風,常恨尋芳晚。若個花枝偏入眼。尊前細問春風揀。
醉里看花雲錦爛。只記鶯聲,不記紅牙板。留著佳人鸚鵡盞,明朝剩把長條換。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戊辰歲: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時年詩人十九歲,以秋試留長安。長安:今陝西西安。
②“一片”句:化用唐杜甫曲江二首》:“一片段預告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③“常恨”句:化用唐杜牧嘆花》:“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④若個:哪一個。入眼:看得上眼。
⑤尊:通“樽”,酒杯。細問:仔細地觀賞。揀:挑選。
⑥雲錦爛:形容花如雲錦,絢麗多彩。
⑦鶯聲:喻歌女的歌聲。紅牙板:用以調節樂曲節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紅,故名。
⑧鸚鵡盞:即鸚鵡杯,酒器名,用南海產的翠貝製成,形似鸚鵡,故名。
⑨剩把:只把,這裡是“只好把”的意思。把,持。長條:較長的花枝。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一片落花飛舞,報告著春天減去的訊息。幾番風雨後,常常憾恨要去賞花為時已晚。哪一個花枝看得上眼,擔著酒杯仔細地觀賞著春風去挑選。
醉中看花,雖然是繁華艷麗十分燦爛,但此時只注意佳人的歌聲,便忽略了紅牙板的節奏。留下姣好的歌女和寶貴的鸚鵡杯為伴,改日再來賞花,到那時花枝怕是長成長條了吧。

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時年詩人十九歲,在郝天挺門下學業六年而成。這一年,詩人曾到長安應試,卻名落孫山,因秋試而留長安。該詞便是滯留長安期間,游觀賞花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闕運用擬人的手法描寫所看到的的殘春景色。“一片段預告飛春意減”是對前人詞句的化用,有時只是為了妥切地表達詞意,不一定是實際感觸。看到一片段預告飛就感到春色稍減,大面積的花落花謝讓詩人憂愁不已。自然的變遷當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花開花落都有一定的時序,而一片段預告飛便能感知春意的減損,只有詩人才有這樣的敏銳和善感。該詞便從一開始就安排了一個傷春的主題來闡發。“雨雨風風”自然都是尋常事了,經歷了雨雨風風的打擊,花才會敗落,人也一樣,不會總是在晴天麗日裡生活。詩人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人的感情意志都是自己的,外界只是觸發你的感知罷了。不怪風雨到來,只怪自己“尋芳”的來遲,沒有在春意盎然的時候出來賞花,看花兒逐漸綻放的過程。但詩人並不沉溺在自己的懊悔中感傷不已,詩人賞春的興致依然高昂。儘管春色已減,仍要仔細探究,留心查看“若個花枝偏入眼”,俗語的運用,顯現出少年元好問學詞做詞的心胸,不是一般儒生的拘謹,而是生動活潑地把詩人的興奮傳達了出來。詞寫到這裡,已經很有層次和意象之趣了。作者在一開始的“一片”花飛意象里,擴展到整個“春意”稍減的面貌,又在親歷“尋芳”的雅興里,慧眼獨具地指向“若個”花枝,又把這個行動融化在看不見摸不著卻能真切地感受到體會到的春風裡。該詞層次感極強,由近及遠,又由遠拉近,然後又放手,把詩人帶進那個真實的春天裡。春意雖減,春風無言,但是春天的感覺仍然是那么濃郁和熱烈。年輕的詩人留連花叢,對花暢飲,為自然景色所陶醉著。
下闕進一步抒發詩人陶醉春風裡的感慨。“醉里看花雲錦爛”緊承上句,寫詞人細問“花枝”後表現的情態。“只記鶯聲,不記紅牙板”說的是詩人在聽到歌妓的婉轉歌聲後,已經無法聽到音樂的節奏了。這裡指作者陶醉在自然春光里時,醉里看花,雖然繁華艷麗十分燦爛,但因只注意聆聽佳人的歌聲,便忽略了紅牙板的節奏。作者心中激盪著青春的活力和熱情。欣賞著繽紛落花,聽著佳人的美妙歌聲,覺得特別愜意。下來的兩句“留著佳人鸚鵡盞。明朝剩把長條換”抒發了作者仍然沉醉在惜春的情緒里又能超然樂觀地看待這一切的情懷。詩人幻想著來日賞花時的情景,不禁陶然。結句體現了作者賞春興致依然高昂,流連春天的情懷。
該詞全篇處處“惜春”,又不明白道出,言與不言之間,頗得運筆之妙。

名家點評

山西省詩詞學會理事牛貴琥《金代文學編年史(上)》:“《蝶戀花·戊辰歲長安作》和《點絳唇·長安中作》兩詞都表現了年輕人的風韻,還擺不脫北宋婉約詞的牢籠。”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