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長安中作

點絳唇·長安中作》是金末元初詞人元好問的詞作。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在藝術上,該詞語淺意深,意蘊深厚;側面落筆,盡情抒寫;以夢結尾,提升境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點絳唇·長安中作
  • 創作年代:金末元初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元好問
  • 詞牌名:點絳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點絳唇1
長安中作
沙際2春歸,綠窗3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4吟懷,漠漠5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裡尋春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雙調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詞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又有《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萬年春》等異名。
  2. 沙際:沙洲或沙灘邊。
  3. 綠窗:綠色紗窗。指女子居室。
  4. 渺渺(miǎo):悠遠的樣子。
  5. 吟懷:抒發情懷。
  6. 漠漠:迷濛的樣子。
  7. 暮: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白話譯文

在水邊,春天歸來了,綠紗窗輕輕的吟唱著長留春在的歌。春在何處?落花紛飛,鶯燕無語。
情意綿遠的抒發我內心的情懷,卻只見樹木在朦朧的煙中。日下西樓,獨剩下簾外的細雨,怕是只能在夢中去尋找春的蹤跡。

創作背景

元好問《遺山集·古意》詩云:“二十學業成,隨計入鹹秦。”又《遺山樂府》有《蝶戀花》詞,題為“戊辰歲長安作”。元好問十九歲時,隨叔父官隴城(今甘肅天水),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二十一歲時扶叔父喪由隴城還鄉里,其後未再到秦中。此詞大約作於公元1208年(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是年元好問十九歲,他面對長安春色,有感而發。詩中曰“二十”,蓋舉其成數。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
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於文字之外。之所以說說春從水邊歸去,北宋詩人蘇軾的《春江晚景》中所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也就是說,春來之時,柳樹發芽,楊柳青青,而春歸之時,柳絮飄飛,隨水而去。真有唐代詩人韓愈在《晚春》中說的“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最終卻是“花落有意隨水流,流水無心戀落花”。這裡就表現出了殘春時節凋落的花瓣隨著流水飄去的景象。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戀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猶自痴情挽留。詞牌有《留春令》,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定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更能體現“春意已盡,無可尋覓”的意境。
詞人對春天是無限的眷戀的,也是沒有放棄才對春的追求。所以,下片詞人接著寫道:“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渺渺”即悠遠的樣子。意思是說,滿腹情懷遠望尋覓,滿眼所見是霧氣沉沉中隱隱約約的樹林。這裡,詞人化用了南北朝時期著名詩人謝眺《游東田詩》中“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的詩意。詞人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見霧氣沉沉中的樹影,心中無限惆悵。於是,詞人寫道:“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裡尋春去。”“西樓”也許就是在西邊的一座樓,也許就是一座樓的名稱,在詩詞中經常用到,也許就是一種情懷的表現。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煜的《相見歡》中寫道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他們都有用了“西樓”,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懷。元好問這裡的意思是說,尋春無果,只有在日暮上西樓,在隔簾聽雨中求得好夢,在夢中去尋覓了心中的春意。特別是最後“夢裡尋春去”一句很有用意的。夢境本來是虛幻的,可詞人偏偏要到夢中尋覓。從這裡,我們不但感覺到詞人對尋春的執著與對春的深情,而且也能感受到詞人即使傷春,也沒有那么失望,那么感傷,畢竟是在“長安中作”,比起“悲秋”來,感覺還是要溫和多了。結句“夢裡尋春去”,語淡情深。現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該詞在藝術特色上,語淺意深,意蘊深厚。側面落筆,盡情抒寫。以夢結尾,提升境界。

名家點評

徐州工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張仲謀: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詞人是年輕的,情調也是健康而執著的。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