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花(唐朝詩人杜牧創作的七絕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嘆花》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絕。全詩四句二十八字。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惆悵之情。此詩通篇採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動,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嘆花
  • 作品別名:悵詩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杜牧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嘆花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籍,綠葉成陰子滿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尋芳:游賞美景。唐姚合游陽河岸》詩:“尋芳愁路盡,逢景畏人多。”
⑵狼籍:縱橫散亂貌。《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
⑶綠葉成陰:比喻女子出嫁後已生兒育女。子滿枝:雙關語。即使是說花落結子,也暗指當年的妙齡少女如今已結婚生子。

白話譯文

都怪自己尋訪春色到得太晚,以前曾經見到的含苞欲放的花兒已然不見。如今風雨變遷使得鮮花凋謝零落,已是綠葉繁茂,果實纍纍,快到收穫的季節了。

創作背景

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編《樊川文集》未載此詩。但唐宋人筆記小說中卻載有與此詩相關的故事:杜牧早年游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事見晚唐人高彥休唐闕史》卷上,這是對此詩的最早記載。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此詩以嘆花來寄託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確定的。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此詩表現的是詩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惆悵懊喪之情。
全詩圍繞“嘆”字著筆。前兩句寫尋春之人的悵惘,是主人公的自嘆自解,抒寫自己尋春賞花去遲了,以至於春盡花謝,錯失了美好的時機。首句的“春”猶下句的“芳”,指花。而開頭一個“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詩人那種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了。第二句寫自解,表示對春暮花謝不用惆悵,也不必怨嗟。詩人明明在惆悵怨嗟,卻偏說“不須惆悵”,明明是痛惜懊喪已極,卻偏要自寬自慰,這在寫法上是騰挪跌宕,在語意上是翻進一層,越發顯出詩人惆悵失意之深,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懊惱至極的情緒。
後兩句寫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使鮮花凋零,紅芳褪盡,綠葉成陰,結子滿枝,果實纍纍,春天已經過去了。似乎只是純客觀地寫花樹的自然變化,其實蘊含著詩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詩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敘事賦物,即以比情抒懷,用自然界的花開花謝,綠樹成陰子滿枝,暗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但這種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離,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與此詩有關的故事,只把它當作別無寄託的詠物詩,也是出色的。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又使此詩顯得構思新穎巧妙,語意深曲蘊藉,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教授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這首詩通篇採用比擬手法,以尋芳比喻尋訪所愛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綠葉成陰、子滿枝頭比喻女子結婚生子,既形象生動,又不露痕跡,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學者。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