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蝴蝶星雲 在尋找大質量恆星的過程中,哈勃太空望遠鏡又看到另一個很壯觀的恆星形成區。巴比龍星雲
法文 的意思是
蝴蝶 ,它的另一個名字是N159,蝴蝶星雲,學名閔考斯基2-9,縮寫為
M2-9 (也稱為閔考斯基的蝴蝶、蝶翼星雲或就是雙噴流星雲)。它的大小約是150光年,位於我們的鄰居星系
大麥哲倫星雲 ,和我們的距離大約是17萬光年。在下面這張照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許多明亮的新恆星、由塵埃組成的暗黑絲狀物、熾熱發光的氫氣及中心附近的不尋常緻密雲氣。
中心雲氣的形狀為什麼會像是啞鈴?原因仍然不清楚,有可能是由一顆還沒看到的大質量恆星所造成的,而這顆恆星有很厚氣盤。
是
魯道夫 ·閔考斯基在1947年發現的一個
行星狀星雲 。它位於
天蠍座 ,與地球的距離為2100
光年 。這個雙極星雲特有的雙瓣是由中心恆星發出的物質構成的。因為瓣的形狀相信是由極性的噴流造成的,因此天文學家曾經謔稱這個
星雲 為雙噴流星雲,但它的形狀更像是
蝴蝶 的翅膀。哈勃
太空望遠鏡 在1990年代曾拍攝這個星雲的影像。
演化進度 M2-9 呈現在
星雲 中心的一個聯星系統壯觀的“最後喘息”。聯星系統的主要成員是一顆已經走到生命周期盡頭的
主序星 ,外層的氣體已經噴發成為
紅巨星 ,並且炙熱的核心即將發展成為
白矮星 ;相信在它生命的早期是一顆類似太陽恆星。另一顆恆星,聯星中質量較小的一顆,以非常靠近的軌道繞行,極可能已籠罩在對方擴散開來的
恆星大氣層 內,經由彼此的互動作用創造了這個星雲。天文學家的理論指出,一顆恆星的
引力場 可以從另一顆恆星的表面牽引出氣體,並拋擲到太空中擴散形成薄而稠密的盤面。這樣的盤面成功的推算出氣體排出形成像
M2-9 的外觀。
蝴蝶星雲 當正常的恆星在拋去了它們外層的氣殼後,就會蛻變成
白矮星 。它們所拋出去的擴張氣殼,經常會形成非常美麗動人的
行星狀星雲 ,然後在數千年內慢慢消散無蹤。
M2-9 是一個蝴蝶形狀的行星狀星雲 ,距離我們2100
光年 。 在星雲的中心,有兩個恆星以大約10倍於冥王星軌道的距離,在一個氣盤內互相繞行。濱臨死亡恆星所拋出去的氣殼,在這個氣盤的影響下,形成了雙極瓣的形態。
形成原因 蝴蝶星雲因為
高速 的恆星風吹進了盤面,而戲劇性的快速膨脹,影響之下產生了巨大的垂直於盤面的細緻沙漏型翼,這些翼的投影呈現出蝴蝶翅膀的形象。估計最外層的年齡已經有1200年之久(Schwarz et al. 1997)。
藉助
哈勃太空望遠鏡 這個超級眼鏡,我們能夠欣賞這個壯麗景觀,一個新星遺蹟留下的
行星狀星雲 酷似一隻展翅的“蝴蝶”,是由於灼熱的氣體向兩端擴散形成的。
一顆瀕臨
爆炸 的垂死恆星產生了一個宇宙“蝴蝶”。太空人在執行第五次
哈勃太空望遠鏡 維修任務時,把這台新相機安裝在它上面。哈勃科研組公布了這台升級後的望遠鏡拍到的第一批照片。“蝴蝶”狀天體是一個行星狀星雲。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光學過濾器,可以準確查明該星雲的化學組成、溫度和密度,並追蹤恆星的死亡過程。位於星雲中間的恆星在塵埃團的影響下,顯得特別昏暗。它的質量曾是我們的太陽的5倍。在過去2千年間,這顆恆星把包裹在它外層的大部分氣體都驅散開,形成如夢如幻的“蝴蝶翅膀”,這兩個“翅膀”的延伸長度大約是2
光年 。
探索研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於2009年9月10公布了“哈勃”
太空望遠鏡 自五月開始修復後所拍攝的首批深空照片。這張圖片被稱之為“蝴蝶照”,實際是一個垂死恆星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極大的氣束。“蝴蝶”的翅膀是由氣流形成的氣渦,其溫度超過
華氏 36000度。氣流的速度達到每小時60萬英里,如果按照這個速度,從地球到月亮只需要24分鐘。這顆恆星距離我們
銀河系 大約有3800
光年 。整個蝴蝶星雲寬達2光年,大約是太陽到
半人馬星座 距離的一半。
蝴蝶星雲 事實上,當
恆星 死的時候,將展現它最美的一面。 像太陽這類低質量的恆星,在演化成
白矮星 前會拋出它們外層的氣體。 這膨脹的氣體通常會形成無比壯觀而美麗的
行星狀星雲 ,然後在數千年里漸漸地暗下去。 這是蝴蝶星雲(
M2-9 )的
假色 圖像,它有著一對像翅膀的結構並且驚人地
對稱 。 在它的中心有一個氣體盤面,盤面的中央有兩顆互繞運行的恆星,它們之間的距離是
冥王星 軌道的10倍。 即將死亡的恆星從氣體盤面拋出氣體,形成這樣的雙極外觀。如今對形成這種
行星狀星雲 的物理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它距離我們約2100
光年 遠。位於
人馬座 。
NASA 的哈伯望遠鏡從擾動的氣體蒸爐中觀測到一顆名為N159的恆星誕生的過程,它位於17萬光年外
大麥哲倫星系 中,從這顆大質量高溫新恆星吹出的恆星風,將外圍廣達150光年的星雲外型塑成了如圓弧、長柱和細絲等特殊的形狀。
這是天文學家首度得以仔細觀察這種罕見的密實、由高度游離氣體所組成的蝴蝶形星雲,它通常深藏於發光氣體與黑暗塵雲的大
漩渦 中心。透過哈伯望遠鏡的高解析力,天文學家測得其直徑約 2光年(
視直徑 2")。
這種雙極形星雲可能來源之一是,從隱藏在
吸收帶 中央的大質量恆星(
太陽質量 的十倍以上)所噴出的氣體。這類恆星的溫度相當高,它們的
輻射壓 甚至能將從周圍氣體盤落入的氣體再沿著兩極反推出去。
這次的觀測,是
大麥哲倫星系 年輕大質量恆星搜尋計畫的一部份。要觀測到如此大質量、又剛誕生不久的新恆星,機會相當難得。在星雲中,紅色部分是
氫 、黃色則是高
游離態 的
氧 所發出來的。
這次的觀測是由歐洲天文學家 Mohammad Heydari-Malayeri (法國
巴黎 天文台)與 Michael Rosa (德國歐南天文台)、Vassilis Charmandaris (
巴黎天文台 )、Lise Deharveng (法國
馬賽 天文台)、Hans Zinnecker (德國天文物理協會)共同合作,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於歐洲天文與天文物理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