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夷扇貝自交家系近交衰退效應的遺傳調控機制分析》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王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蝦夷扇貝自交家系近交衰退效應的遺傳調控機制分析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師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蝦夷扇貝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之一。近些年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蝦夷扇貝養殖群體逐漸出現一定程度的近交衰退現象,嚴重影響了蝦夷扇貝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研究以蝦夷扇貝自交系作為研究模型,從基因組、轉錄組水平上研究其近交衰退的遺傳機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利用高通量低成本SNP分型技術,對蝦夷扇貝多個自交系進行連鎖及vQTL分析,篩查和確定控制近交衰退的遺傳決定位點及其作用方式;利用高通量基因表達譜測序技術,通過對基因區標記分離分析及基因共表達網路分析,篩查與近交衰退相關的重要基因模組及其網路調控基因,並對其進行eQTL定位;將vQTL、eQTL及基因網路等多種分析方法相結合,鑑別控制蝦夷扇貝近交衰退的關鍵調控基因,研究其調控機制並進行功能驗證。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為海洋貝類近交衰退領域的理論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和新的模型生物,為培育高產、抗逆的蝦夷扇貝新品種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持。
結題摘要
本課題目前已達到既定的研究目標,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通過表型性狀、基因組、轉錄組等多個水平上全面解析了蝦夷扇貝近交衰退產生的分子基礎及遺傳調控機制。闡明了不同近交係數下不同性狀的衰退特點,揭示了生長性狀和存活性狀受到不同位點、不同方式的調控作用。從全基因組角度發現了大量偏分離標記,通過偏分離標記類型的分析,證實了在蝦夷扇貝近交衰退中顯性效應和超顯性效應都起作用且作用相當。從轉錄組角度發現了基因表達水平的變異是造成生長衰退的主要原因,體現在EGF基因家族的整體下調。而存活率的衰退,可能是由蛋白功能的變異引起的,表明兩類性狀衰退的分子機理不同。通過連鎖圖譜定位的偏分離QTL區域及表達差異的eQTL區域的基因功能分析,鑑別到近交衰退相關的網路調控基因,並對其調控模式進行了初步解析。基於本研究的結果充分顯示了蝦夷扇貝自交家系是研究海洋貝類近交效應的理想動物模型,本項目的研究成果為海洋貝類近交領域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研究思路和新的模型生物。在近交衰退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合理利用近交或自交加速育種進程,有效避免近交對產業造成的影響危害,為培育高產、抗逆、優質的海產養殖動物新品種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持。總計發表論文 3篇,正在投稿論文1篇,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