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蛇科

蝙蝠蛇科

蝙蝠蛇科(Elapidae)又名眼鏡蛇科,原本眼鏡蛇科是一個單獨的科,但後來有很多類似於眼鏡蛇特徵的蛇類不斷被發現,就不斷歸到眼鏡蛇科下,但很多種類的特徵又與眼鏡蛇屬(Naja)有很大區別,於是眼鏡蛇科就被單獨作為一個屬,而把原來的眼鏡蛇科改名為蝙蝠蛇科,但也仍然可以叫眼鏡蛇科。這個科類的蛇都是劇毒蛇類,包括眼鏡蛇屬眼鏡王蛇屬、曼巴屬、環蛇屬、珊瑚蛇屬等等,毒性最強的蛇是太攀蛇屬和棕澳蛇屬。眼鏡蛇科的蛇類都有前鉤牙,但是他們的牙較短,在口腔內不能摺疊,所以沒有蝰蛇那樣毒牙的長度,也不能像蝰蛇一樣穿透手套,捕食的效率不如蝰蛇高,所以在分類上比蝰蛇相對原始,但其毒性比蝰蛇大,更容易致獵物或敵人於死地,這也算是自然界的一種選擇性平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蝙蝠蛇科
  • 別稱:眼鏡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蛇目
  • 亞目新蛇亞目
  • :眼鏡蛇科
  • :眼鏡蛇屬
  • 分布區域: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
  • 壽命:25年左右
  • 英文名:The bat snake families
  • 身長:1.7米左右
  • 平均壽命:20年
  • 繁殖方式:卵生
  • 繁殖期:6-8月
  • 體重:170斤左右
  • 拼音:bianfusheke
描述,生活習性,毒牙,蛇毒,

描述

所有眼鏡蛇科的成員都有一對固定於前上顎的毒牙用以注射毒液,毒牙與毒腺相連。它們為陸棲性,大多與游蛇科的成員相似,擁有帶著光滑鱗片的細長身體,不像蝰蛇科,它們的頸部與頭部的大小形狀相似,並擁有圓形的瞳孔。有少數成員例外,如澳大利亞的南棘蛇(Death Adder)則是有與蝰蛇科非常相像的體現。 某些眼鏡蛇科成員是樹棲性,它們也是爬樹能手,例如非洲的曼巴蛇、樹眼鏡蛇(有時會與曼巴蛇混淆,因為曼巴蛇屬眼鏡蛇屬為近親,加上其為樹棲性故有時被翻譯為“樹眼鏡蛇”,但照其英文名mamba直接翻譯的名字“曼巴”會更準確)及澳大利亞的盔頭蛇屬等。
蝙蝠蛇科

生活習性

它們常喜歡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山坡墳堆、山腳水旁、溪水魚塘邊、田間、住宅附近也常見出現。該蛇食性很廣,既吃蛇類、魚類、蛙類,也食鳥類、蛋類、蝴蠍等。屬晝行性蛇類,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動覓食。
蝙蝠蛇科能耐高溫,在35-38℃的炎熱環境中照樣不迴避陽光,仍四處活動,但對低溫的承受能力較差,冬季都喜集群冬眠,在氣溫低於9℃時易遭凍死。蝙蝠蛇科有劇毒,若惹怒了會傷人,為我國的主要毒蛇之一。

毒牙

眼鏡蛇科的成員都有一對固定在上顎的毒牙。毒牙為中空,在嘴巴閉合時會藏與上顎前端,不會收褶。它們的毒牙長度與移動性都為中等,程度介乎游蛇科(毒牙短,移動性低)與蝰蛇科(毒牙長,移動性高)之間。某些眼鏡蛇科的成員有較長及較有移動性的毒牙(如南棘蛇、曼巴蛇、太攀蛇、眼鏡王蛇),可以施以較快的攻擊。 另外,有些眼鏡蛇科中(眼鏡蛇屬)的成員還懂得噴射毒液自衛,它們的毒牙特別,也是已知的所有毒蛇中,少數會噴射毒液的。

蛇毒

眼鏡蛇科的成員們皆有致命的神經毒素,大部分成員的毒液也帶其他毒素,如細胞毒素及心臟毒素等。它們的攻擊都可以致命。某些成員的體型也很大,並能分泌大量毒液(如亞洲眼鏡王蛇、非洲黑曼巴蛇、澳大利亞海岸太攀蛇等)。它們的毒液用於獵食或防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