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
全世界已發現
硬蜱700多種,我國有100餘種,世界有
軟蜱100多種,我國有10餘種。蜱生活史分卵、幼蟲、稚蟲(若蟲)、成蟲四個時期,不論是軟蜱或硬蜱在生活過程中需要更換一至數個
宿主,不僅吸血損害皮膚,而又是
森林腦炎、
Q熱、
野兔熱、鼠疫、
布氏桿菌病及蜱媒
出血熱、蜱媒斑疹傷寒、
非洲蜱咬熱等疾病傳播媒介。常叮咬狗、貓、牛、馬、鳥、兔、羊、雞、鼠等動物,吸吮血液,也偶爾叮咬人。常棲居於牆壁、石縫、草地、樹林及動物的巢穴處。
症狀體徵
蜱侵入人體後用喙器刺入皮膚吸取血液,吸血時間的長短和蜱的種類有關,有的蜱可在體錶停留1至數日,開始叮咬時不覺疼痛,叮咬後24~48h局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反應,輕者局部僅有紅斑,中央有一蟲咬的瘀點或瘀斑,重者瘀點周圍有明顯的水腫性紅斑或丘疹、水皰,時間稍久可出現堅硬的結節,抓破後形成潰瘍,結節可持續數月甚至1~2年不愈。軟蜱刺傷後有時能引起組織的壞死。我國新疆發現的鈍緣蜱叮咬後形成多發性堅硬的結節及出血性損害,約經2周局部癢痛才達高峰,3周后才開始消退,它又是回歸熱的傳染媒介。
某些蜱在叮咬人的同時可將唾液(或卵巢)中能麻痹神經的毒素注入宿主體內,引起“蜱癱瘓症”,表現為上行性麻痹,最後可因呼吸中樞受侵而死亡,特別多見於兒童,國外報告較多。能引起“蜱麻痹”的蜱種有
美洲的安氏距頭蜱、
澳大利亞的全環蜱、
南非的毛蜱、
歐洲的蓖子蜱。此外,還有不少蜱可引起“蜱咬熱”,在蜱吸血後1~2d患者出現畏寒、發熱、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疾病病因
蜱又稱“壁虱”,屬於蛛形綱、
蜱蟎目。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有些寄生於人和動物的體表或體內,直接造成危害或作為中間宿主,傳播各種病原體。蜱分為兩類,一類是體表較硬,背部和腹部有質板的稱硬蜱;另一類是軀體較軟,無質板的稱軟蜱。
病理生理
蜱為人、家畜及野生動物的體外寄生蟲,無論是幼蟲、稚蟲、成蟲均能吸血。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且吸血時間長,而軟蜱多在夜間吸血,叮咬宿主吸血時間短,由1~2分鐘至1h左右,有些硬蜱町日夜吸血。吸血時將蜇肢和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內,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膚上,驚嚇時也不離去,若強行拔除,易將假頭斷折於皮膚內。在吸血的同時還可分泌性質尚不明了的抗凝劑及毒性物質注入皮內。蜱的嗅覺極為敏感,能在幾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氣味,爬到1米高的樹葉或草尖上等候覓食,當人和動物經過時,突然跳到人和動物的身上,伺機吸血。不僅可咬傷皮膚,而且是螺旋體、
立克次體、病毒、細菌感染的媒介。
診斷檢查
蜱叮咬後臨床症狀輕重差異很大,有時與其它昆蟲叮咬難以區分,必須在體表發現蟲體才能確診。
治療方案
蜱咬傷出現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癢、止痛,給予對症處理。發現被蜱叮咬後常採取如下措施:
1、發現蜱叮咬皮膚時不可強行拔除,以免撕傷皮膚及防止口器折斷在皮內。可用乙醚、氯仿、煤油、松節油、旱菸油塗在蜱的頭部或在蜱旁點燃蚊香,數分鐘後蜱自行鬆口,或用凡士林、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的頭部,使其窒息,然後用鑷子輕輕把蜱拉出。
2、去除蜱後傷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如發現蜱的口器斷在皮內要手術取出。
3、在傷口周圍以2%
鹽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閉,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 000 u加生理鹽水100mL濕敷傷口,能加速傷口的癒合。
4、出現全身中毒症狀要給予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出現蜱麻痹或蜱咬熱要及時進行搶救。如傷面有繼發感染要進行抗炎治療。
疾病預防
改善環境衛生,採用各種辦法消滅蜱。
1、消滅家畜體表和畜舍的蜱,可用手摘除或噴灑敵百蟲、滴滴涕等殺蟲劑。住房要通風乾燥,填抹牆縫,堵封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掃乾淨或藥物噴灑,以消滅蜱的孳生場所,並捕殺各種野生齧齒動物。
2、加強個人防護,進入林區或野外工作,要穿長袖衣衫,紮緊腰帶、袖口、褲腿,頸部繫上毛巾,皮膚表面塗擦鄰苯二甲酸丁酯乳劑可防蜱叮咬,並及時洗澡更衣。
安全提示
1、到野外遊玩時,別去尚未開發好的
風景區、儘量少去草叢濃密的森林野地。
2、最簡便的防護是:入林先緊腰,袖口褲管需紮緊,頸領加圍巾;出林要細查,防叮防咬防止把蜱帶回家。
3、一旦被咬儘快到醫院進行治療,千萬不可以自行在家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