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環菌(中藥)

蜜環菌(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蜜環菌,中藥名。為白蘑科假蜜環菌屬真菌假蜜環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ex Fr.) Karst.的子實體。真菌假蜜環菌,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浙江、福建、廣西、西藏等地。具有熄風平肝,祛風通絡,強筋壯骨之功效。主治頭暈,頭痛,失眠,四肢麻木,腰腿疼痛。並用於冠心病,高血壓,血管性頭痛,眩暈綜合徵,癲癇。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蜜環菌
  • :植物界
  • :真菌門
  • :層菌綱
  • :傘菌目
  • :白蘑科
  • :假蜜環菌屬
  • :假蜜環菌
  • 採收時間:7-8月
  • 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糖蕈《皇和蕈譜》,榛蘑《吉林中草藥》,蜜色環菌、蜜蘑、櫟菌、根索菌、根腐菌(劉波《中國藥用真菌》),櫟蕈《長白山植物藥志》,小蜜環菌《東北藥用植物》。

入藥部位

子實體。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肝經。

功效

熄風平肝,祛風通絡,強筋壯骨

主治

頭暈,頭痛,失眠,四肢麻木,腰腿疼痛。並用於冠心病,高血壓,血管性頭痛,眩暈綜合徵,癲癇。

相關配伍

1、治神經衰弱,蜜環菌子實體1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藥用真菌的栽培與臨床》)
2、治高血壓,半身不遂後遺症,榛蘑100g,黃芪、川芎各60g,鹿膠15g。水酒各半煎服。(《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3、治羊癇風,榛蘑120g,白糖90g。用水煮榛蘑,濾汁,加白糖,隨意飲,每日5次。(《吉林中草藥》)
4、治腰腿疼痛,半身不遂後遺症等,榛蘑90g,炙馬前子3g。共研細末,每次服3g,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5、治佝僂病,榛蘑1kg。用瓦焙乾,研成細末,每次6-9g,日服2次,白酒為引。(《吉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

炮製

採集加工:7-8月採收子實體,去淨泥土,曬乾。

形態特徵

菌蓋肉質,寬4-13cm,扁半球形,後平展,中部鈍或稍下凹;蓋面通常乾、溫時粘,淺土黃色、蜜黃色或淺黃褐色,老後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小鱗片,有時光滑;蓋緣初時內卷,有條紋。菌褶白色,老後常有暗褐色斑點。菌柄長5-14cm,粗0.7-1.9cm,圓柱形,基部稍膨大,常彎曲,與蓋面同色,有縱條紋或毛狀小鱗片,纖維質,內部鬆軟,後中空。菌環上位,白色,幼時雙層,鬆軟。孢子橢圓形或近卵圓形,無色或稍帶黃色,光滑,(7-11)μm×(5-7.5)μm。

生長環境

生於闊葉樹及針葉樹的根部、樹幹基部、倒木及林中地上,叢生或群生。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浙江、福建、廣西、西藏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菌蓋肉質,扁半球形,或平展,中部稍下凹,直徑5-10cm,蜜黃色、淺黃褐色或棕褐色,中央色較暗,有直立或平伏小鱗片,或光滑,邊緣有條紋。菌肉白色或類白色。菌褶白色、污穢色,或具斑點。菌柄圓柱形,長5-13m,直徑4-10mm,光滑或下部有毛狀鱗片,與菌蓋同色,內部鬆軟,或中空。菌環白色,生於菌柄上部,有的為雙環。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2、對腦缺血的保護作用。
3、抗炎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現代套用

1、治療神經衰弱。
2、治療眩暈綜合徵、高血壓等所致眩暈、失眠等。

相關論述

1、《吉林中草藥》:“舒風活絡,強筋壯骨。治羊癇風,各種腰腿痛,佝僂病。”
2、劉波《中國藥用真菌》:“清目,利肺,益腸胃。經常食用此菌可以預防視力失常、眼炎、夜盲、皮膚乾燥、黏膜失去分泌能力,並可以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