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雙彩車

蜀河雙彩車

蜀河雙彩車早在清朝中期蜀河鎮就開始盛行。20世紀30年代,旬陽鎮民間藝人李天福等人改為二人並坐的“蜀河雙彩車”,特別是在中國民間社火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它因其風趣幽默的表演、精彩生動的故事情節,年年節慶舉辦,代代相傳。“蜀河雙彩車”,是旬陽縣民間舞蹈的一個典型,更是旬陽縣民間舞蹈藝術的精髓。長期以來一直是旬陽縣及周邊縣市的一種影響較大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是廣大觀眾朋友享之不厭的一道豐盛的化大餐,被譽為“民間舞蹈的活化石”。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旬陽縣文化館

內容介紹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蜀河雙彩車早在清朝中期就在旬陽縣盛行,一般由9人表演。表演時,由兩個姑娘(或稱二姐妹)濃妝後,各人各執一把張開的小遮陽花傘,左邊人用左手持傘,右邊人用右手持傘,傘在手中可隨意擺晃。車前有拉扯者,一肩搭車繩索(一般為布帶做成),手拿車繩,左右交換,作拉車前行動作,另有一“老搖婆”(要求風趣幽默)。車後有一個人(化妝成推車的老漢),肩上套搭著車繩索,雙手緊握兩個車把子作推車動作。車兩邊各兩個村姑,手握纏在腰間的彩帶兩端,來回扭轉,作為幫車者。有時推車和拉車者以一對“老夫妻”相稱,親妮相呼。一般在當地有三種鑼鼓曲調伴奏。隨著鑼鼓聲的緊、快、慢,推車者和兩個坐車者的步調要與鑼鼓聲的步點緊扣,踏著(變換著)“四、八步”、“浪子步”或“慢跑步”表演出上坡、下坡和平路慢步的仿作動作形式,儘量能反映生活實際。當快要上坡時,推車老漢提醒前邊的拉車者,喊什麼“老婆子,注意點要拉緊,才不會飛車喲!”拉車者也回喊“老東西,你也要使勁推,車不會倒退喲!”推車老漢也提醒坐車姑娘。說什麼“女娃子呀,可要小心點,不要怕,不要亂動彈。”此時鑼鼓曲調改成單調一聲響,只聽著“嗆嗆”的單音響聲,坐車姑娘的腳步要左腳踩實,右腳跟掂起,隨著單一的節拍聲,一聲一點,身向前傾,作緊張吃力的“浪子步”而行走。此時幫車的姑娘挽起彩帶兩端,雙手握著車旁邊作推車向前的姿勢。拉車的,“老搖婆”忙亂地在車前左右,交換著車繩索,用“浪子步”使勁拉車。推車老漢在車後作緊張用力狀態,使勁拉車。並高喊“什麼小心點,慢點,坡快上完了,快了”。約兩三分鐘後,鑼鼓聲改為歡快的“小跑牌”曲調,意味著車子已上完了坡,越過了“險境”將要下坡了。稍息後,表演者的步調隨著鑼鼓的步點,走著“慢跑步”向前,此時人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動作優美自由,渾身扭轉自如。當鑼鼓改為輕鬆緩慢的步點時,表演者又隨著踏成“四、八步”,腳步左重右輕,一步一點,意味著車行在平坦的路面上,緩慢行進,給人一種游閒之感。車到某一家門前,聽到迎車的鞭炮聲,表演者則原地踏步。鑼鼓暫停後,表演者(主要是拉車老漢)唱上三兩句花鼓調助興。如唱什麼“姑娘坐咱車要進城,我一路用力又小心。姐妹在城裡看新鮮,高高興興又返程。”花鼓詞也有固定的傳統內容,也有臨場觸景生情,以“耍戲腔”的方式,隨編隨唱,只要二、四句押韻就行。如唱什麼“車子行到老表府上,尊聲老表聽端詳,你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轉而逗趣地編唱什麼“你賣的東西質量好,得到顧客好誇獎。賣的點心能砌牆,賣的餅乾能苫房,再看你的醋罈子,不如我家的酸漿缸”老表並不介意,卻逗得人們哈哈大笑。有時也有觀眾在車旁插唱,氣氛熱烈和諧。

主要特徵

“蜀河雙彩車”正是因其獨特的地方文化、特殊的表演形式、濃厚的地域風情而馳名。
表演中模仿玩“彩船”,唱“花鼓子”和民歌小調。表演情節,主要反映山道上人推車的各種動作。或趕集逛廟會的路上,或回娘家、走親友的途中。兩女子手打小花傘,布幔車輪遮掩腿腳,車上放置盤腿而坐的兩雙假腳,形似兩女並排坐在車上,推車人肩挎褡褳布袋,手握“車把”作推車狀,車前有一老太婆(扮搖婆子)背車索繩作拉車狀。在節奏不斷變化的鑼鼓步點的伴奏種,穿街過巷,時而表演上車上坡,時而表演小車過橋,時而平路緩行,時而車陷,險路顛簸,傾倒歪斜,動作優美,生動活潑。
此項表演,不僅反映了中國南方姑娘的歡樂心情,也表露出了姑娘細膩委婉、柔情愛美的性格特點,還體現出了中國北方老人憨厚幽默、熱情奔放的精神風貌,反映了長久以來在古鎮形成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使人們從來源於生活的藝術精品中受到精神薰陶,又使人們從高於生活的文化遺產項目的表演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具有濃濃的鄉土氣息。

歷史淵源

據旬陽縣誌記載,蜀河雙彩車作為地方一種原生態的傳統民間舞蹈,在清朝中期誕生和發展,成為地方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體現了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相關物品

原為木架布圍結構,後改制為竹篾扎制,紙糊彩飾,上置燈光,晝夜均可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