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殼不遂病

蛻殼不遂病

蛻殼不遂病是指蟹蛻殼時,病蟹的頭胸甲後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口,但終因不能蛻出舊殼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發黑。病因主要是缺氧,缺乏鈣質、甲殼素、蛻殼素等青蟹蛻殼所必需的物質,青蟹體質差、離水時間太長和水溫等不適宜,池水鹽度高等因素導致,防治措施:每立方米水體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過磷酸鈣化水全池潑灑。

基本介紹

  • 別稱:蛻殼不遂病
  • 英文名稱:Found in each molt disease
基本介紹,防治方法,發病條件,發病原因,防治對象,

基本介紹

青蟹的頭胸甲後緣與腹部交界處已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而導致蟹的死亡。後期的成蟹常發生此病,嚴重地影響青蟹養殖的成活率,損失很大。其病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缺氧。青蟹蛻殼時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別多的氧氣,在水流暢通的地方,每次蛻殼僅10-15分鐘。而在靜水低溶氧或遇驚擾、強刺激的條件下,就會延長蛻殼時間,甚至蛻殼不遂而死亡。②缺乏鈣質、甲殼素、蛻殼素等青蟹蛻殼所必需的物質。③青蟹體質差、離水時間太長和水溫等不適宜。實踐中發現,在乾旱和離水時間較長的青蟹中,發生此病的較多,這可能是舊殼與新體之間水分乾涸,造成連貼之故。④池水鹽度高,換水量少,久未蛻殼,而引起蛻殼困難。防治方法:在蟹池中設法調節最適宜的鹽度,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新鮮和氧氣充足;投放少量石灰;在餌料中添加含鈣質豐富的物質,多投餵小型甲殼動物和貝類,對防治青蟹蛻殼不遂有良好的效果。

防治方法

每立方米水體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過磷酸鈣化水全池潑灑。飼料中添加適量脫殼素及貝殼粉、骨粉、魚粉等含礦物質較多的物質,並增加動物性飼料的比例(占總投飼量二分之一以上);在養蟹池中栽植適量水草;適時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投餵區和蛻殼區嚴格分開。發現軟殼蟹,撿起放在水桶中暫養1~2小時,待其吸水漲足能自由爬行時再放回原池。

發病條件

1、水溫及環境不適:該病經常發生於每年第一次冷空氣南下影響的時候,水溫突降至20~25℃左右時,如若伴隨颱風,颱風前西風、低氣壓,颱風後降雨、降溫,則發病更嚴重。
青蟹生殖蛻殼交配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溶解氧1.49~1.69mg/l,ph7.38~8.12,水溫18~21℃,鹽度6.7~7.4‰。
2、池水比重突變:發病季節一般河口養殖區水源比重上升,如牛田洋墾區水源榕江口比重從1.002~1.005上升到1.010左右,若大量換水會導致池水比重突變,則易引發此病。
3、水質不良:污染富營養化水易發病。
4、混養池塘常伴隨蝦病發生。
5、雌雄比例不當,如發病前大量選收雄蟹,則易發病。
6、青蟹群體中蛻殼周期同步易發病。
7、苗種質量不良,如若養殖前期少量感染弧菌出現"白芒"病,易傳染引發暴發性病害發生。

發病原因

由以上發病條件分析及大量池塘對比觀察、實驗,該病發生原因:
1、秋季22~25℃水溫為水體中弧菌等病原菌最適繁生條件,而水溫下降又降低青蟹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為此病發生根本內因,這與近年來環境污染,水質惡化有關。
2、與青蟹特殊生理生態有關,秋季25~28℃水溫時為青蟹集中生殖蛻殼期,即第13次生殖蛻殼,故特別表現在適齡交配雌蟹(俗稱赤臍、黑臍雌蟹)蛻殼不遂死亡,實驗觀察交配雌蟹甲殼硬化時間長,一般蛻殼交配初始至甲殼完全硬化時間長達2~3天,致使極易感染病菌。這時,若環境突變或不適,水質不良也極易使交配受阻且死亡。秋季早晨溶氧量偏低,而交配雌蟹耗氧量增大,雌蟹極易因缺氧窒息死亡。環境條件突變刺激適齡青蟹群體蛻殼,雄蟹同步蛻殼使雌蟹未能完成生殖交配,激烈生理變化,加上水質不良及水體致病菌感染,而造成了該病出現現象。

防治對象

1、良好水質及水環境為防病最主要措施,我們採取半封閉內循環水質管理措施,多品種蟹、蝦、魚、藻生態式混養,穩定水環境,減少外源污染及外源病感染,提高水體自淨率,效果良好。
2、特別注意易發病季節夜間缺氧現象,我們採取夜間增氧機增氧或用水泵循環流水增氧,不再出現青蟹缺氧"浮頭"、"逃岸"現象。
3、發病前1個潮水期(半個月)用2-3ppm漂泊粉消毒,一方面改善水質,減少水體病原菌濃度,另一方面,刺激部分適齡青蟹提前蛻殼,使蛻殼期分散。施藥時設定定置網(蟹撾),可收穫到部分染病蟹,因健康蟹施藥時多潛伏,而病蟹則多逃逸入網被挑除。
另外,養殖過程及發病後,及時用罾網結合收穫挑除病蟹,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4、蟹苗質優健康,每池放蟹苗宜多批次不同規格。
5、秋季發病前不宜挑收雄蟹,而應部分挑收成熟雌蟹,此舉生產上得大於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