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來
早期蛟川走書僅一人演唱,沒有
樂器伴奏,也無後場和唱,
藝人只用兩隻酒盅,一根竹筷,有節奏的敲打,自唱 自和。
抗日戰爭前夕,逐漸演變成以一唱一和的
形式,在廟宇、祠堂或曬場地用木板搭成一個小平台,演唱者開始用靜木、紙扇、手帕等作小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打出有板有眼的節奏,並在落調時用清口唱和“哎哎哩啊……”的基本調。
解放後發展到多檔形式,有時還增加
琵琶、
三弦、
簫、
笛等多種樂器伴奏。
傳承基地
“一桌一椅一堂木,一人一口一
摺扇,無限風情在其中”。近 日,流傳百年、富含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蛟川走書”走進了鎮海職教課堂。 作為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海民間特有的說書藝術形式,現今的年輕人對“蛟川走書”知之甚少。現年80多歲的著名傳人
張亞琴老師,儘管還在為“蛟川走書”奉獻餘熱,但已很少演唱,這一藝術表演形式處於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態。鎮海區教育文化等部門決定將鎮海職教中心定為“蛟川走書”的傳承基地。經過層層篩選,鎮海區首屆“蛟川走書”文化傳承學習班在鎮海職教中心成立,並上演了最新創作的曲目《炮魂》。
據主演江亞華介紹,蛟川走書是
寧波地區獨有的
曲藝形式,100多年來,因為其曲調優美,地域性、草根性的特點明顯,所以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傳承上很有優勢,現今徒弟帶徒弟,喜歡走書,會說走書的年輕人都已經培養起來了。蛟川走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在
表演上,生旦淨末醜都由一人來演,別看女藝人穿著旗袍,身材婀娜,但演起大花臉來,聲如洪鐘,氣勢磅礴,很有衝擊力。
演出的《炮魂》講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兩位女主演要分別扮演多個男性角色,惟妙惟肖中帶著藝術的反差美。
傳承發展
2007年6月7日上午,
記者採訪了區文廣新聞出版局局長
王亞玉。她很實在,一開口就是:蛟川走書是鎮海 區域
民俗文化的一種,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傳播
歷史知識,進行傳統美 德教化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且深受百姓歡迎。我們不僅要保護,而且要為傳承發展
創造條件。 她對走書申報時間了如指掌:2006年6月,蛟川走書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蛟川走書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而在申報的背後,還有這么一組探索和努力:邀請省級專家來鎮作藝術指導;鼓勵曲藝隊員走出去積極參賽;多種形式培養不同層次蛟川走書愛好者和走書傳承人;在
學校建立蛟川走書傳承基地,讓蛟川走書走進學校,讓孩子們了解走書的藝術特色;為蛟川走書提供展示平台,在各級文藝活動中頻頻 亮相,拓展走書的交流渠道;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與蛟川走書等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結合起來等。
“孩子們張口就能唱陳年百古的東西是不現實的,但作為鎮海人,能知道鎮海地方曲藝蛟川走書以及它的大致唱腔是非常必要的。”王亞玉說:“有句話說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
世界的。民俗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蛟川走書也一樣,要從根子上做好傳承、發展文章。”
除了上述辦法來保護、傳承蛟川走書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保護傳承的工作機制,搞好曲目整理等。作為文化資源的蛟川走書,這么多年能流傳下來,說明它既是一種文化的積澱,也是
歷史的記憶。
不斷創新
“主要是領導對這次活動高度重視,蛟川街道大力支 持,加上我們在傳統曲藝形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創新。”區文化館副館長汪文娟告訴記者。 從接到通知起,區委宣傳部和文廣局立即予以落實,以
中法戰爭期間林則徐在鎮海研製大炮抗敵的故事為藍本,重新編寫了劇本。確定江亞華、王國芬擔綱演出,張亞琴任
藝術指導,同時邀請老樂師參與曲調改編。為了把角色演活演好,演員江亞華累得發燒,卻仍然堅持打完吊針就跑到現場排練。李泰山、鄔文亮、裘爕疇等老樂師都付出了心血。
蛟川街道提供了改良、提升走書的經費,街道文化幹部劉寅燕放棄休息時間全程參與,區、街道文化部門相關領導在排練的兩個多月時間裡,不時到現場了解排練進度,鼓舞
演員士氣。參演隊員都表示:“領導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我們一定要努力。”
在《炮魂》表演中,伴奏動用了“八檔頭”陣容:主胡、中胡、二胡、琵琶、揚琴、簫、鼓板、大提琴,配上了4名演員進行合唱。功夫不負有心人,《炮魂》一炮而紅,奪得了表演一等獎,劇本創作三等獎,一反“走書表演已經沒有市場”的說法。
蛟川走書第一人
張雅琴、張雅琴……,伴著台下數千名觀眾的呼喚聲,年近80高齡人稱“蛟川走書第一人”的民間藝人張雅 琴再次登上舞台,唱起經典曲目《楊家將》選段時,台下近千名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能平息。 206年6月12日晚上,大碶文化廣場舉辦“蛟川走書”專場演出,張
雅琴、
樂靜等藝人表演了《楊家將》、《鳳求凰》、《分段承包》等經典蛟川走書選段,數千名觀眾用如潮的掌聲和吶喊表達了對“蛟川走書”等民間文藝形式和藝人的喜愛。此外,演出中穿插了民樂、蓮花落、金陵塔、京劇聯唱等形式的表演也贏得了觀眾的好評。至此北侖區民族民間機藝術節也落下帷幕。
張雅琴,女,1928年生,大碶和鴿村人。家境貧寒,12歲學唱小曲,17歲時學唱鎮海蛟川走書。19歲在高塘廟會唱書,因無師傳授又沒入行會,警察前來干涉。於是,去鎮海正式拜前輩藝人陸堯林為師。
此後,正式走上了演唱蛟川走書的藝術道路,成為有史以來演唱蛟川走書的第一位女性藝人。她勤學苦練,從一個文盲,到後來已能看能讀能唱長篇 書目。從1953年鎮海縣曲藝協會成立起,她先後擔任協會財務委員、財務隊長、曲藝隊長、縣曲協主席、寧波市曲協理事、曲協副主席等職。1982年加入浙江省曲藝家協會和全國曲藝家協會,曾被選為省曲藝家協會理事。
多次參加省市曲藝會演、調演並獲獎。張雅琴嗓音洪亮,演唱的蛟川走書多是公案、
武俠、
演義等長篇大書,這也是她藝術特長之處。
1982~1992年,她為鎮海縣(區)人民廣播電台曲藝專題欄目演唱《飛龍傳》、《楊家將》、《潘楊案》、《興唐傳》、《五一兵站》、《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曲目。1996年10月至1998年5月為鎮海電視台“蛟川書場”錄像演播《楊家將》、《飛龍傳》、《興唐傳》等節目,每天20分鐘。在職期間,還精心培養蛟川走書接班人十餘名。
走進校園
2008年5月13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蛟川走書”
傳承基地在鎮海區職教中心建立。寧波市曲藝家協會秘書長陳炳堯當天作了精彩的“蛟川走書”開課講座,“蛟川走書”傳承人江亞華等表演了曾獲浙江省群星獎比賽表演一等獎、創作三等獎的走書曲目《炮魂》,吸引了眾 多中學生現場報名學習。 這次由鎮海區文廣新聞出版局、區文化館組織的地方民間曲藝走進
校園活動,是寧波大市範圍內地方民間曲藝首次在校園中進行課堂化教學,對今後民間文藝在青少年中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提到“蛟川走書”,上了50歲的鎮海本地人非常熟悉,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聽著“蛟川走書”長大的,“蛟川走書與老鎮海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但作為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海民間特有的說書形式,現今的年輕人卻對它知之甚少。整個藝術表演形式處於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況。為了傳承“蛟川走書”這一珍貴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鎮海區文廣新聞出版局、鎮海區文化館的精心組織下,地方民間曲藝“蛟川走書”走進校園,走進鎮海職教中心,並將鎮海職教中心定為這一文化瑰寶的傳承基地。
傳統書目
蛟川走書的曲調有30餘種,常用的有20餘種。如:小起板、基本調(蛟川本 調)、賦調、抗調、詞調、平湖、一字沙袋、五彩沙袋、娃娃調、亂台、哭調、水底反、正平湖、三頓、清絲二簧、流水、一根藤、五更調、武林調、急板等,但至今還保留著落調時的和音。蛟川走書是
寧波地方曲藝中的一個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獨具的曲種。 蛟川走書大多唱演義類長篇大書。傳統書目主要有:《東漢》、《西漢》、《隋唐》、《反唐》、《飛龍傳》、《大明英烈傳》、《楊家將》、《紫金鞭》、《包公案》、《七俠五義》、《宏碧緣》、《平陽傳》、《天寶圖》、《白鶴圖》、《粉妝樓》、《乾坤印》、《麒麟豹》、《紅袍》、《雙珠球》等。現代書目方面主要有《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黑鳳》等。
獎項
1956年,蛟川走書藝人成立曲藝隊。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蛟川走書編演了不少現代書目,這些作品主要有: 1956年以上陽鄉幹部
賀玲娣抗台事跡編演的《抗台英雄賀玲娣》、和《養豬姑娘張芸香》(張亞琴演唱)在省首屆曲藝調演中獲一等獎;《互助合作是方向》(虞友甫演唱)在省首屆曲藝調演中獲優秀獎;
1965年,農業學大寨時,根據本縣三山公社幹部民眾圍塘造地的事跡,編演的雙檔走書《三山創業記》(虞友甫創作);同時,鎮海曲藝隊創作的中篇走書《闖海》和李蔚波創作的短篇走書《斗天斗地三山人》;
1966年1月,由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並成為全隊的宣傳節目。
1978年,曲藝隊重建,吸收了一些青年演唱員進行培訓。並演出過一些書目,如林小明、李丹艷演唱的《金殿除奸》(張亞琴整理),在市走書調演中獲青年演員優秀演出獎;江亞華演出的《戴口罩的姑娘》(錢潔編寫),獲
浙江省新曲目創作比賽優秀獎等。
2007年5月24日,省文化廳在
慈谿舉辦曲藝新作大賽時,蛟川街道、區文化館選送的新走書《炮魂》獲得了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