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腦膜炎敗血金黃桿菌病

蛙腦膜炎敗血金黃桿菌病,是由腦膜炎敗血伊莉莎白菌引起蛙、鱉等多種水生動物的一種傳染病,病蛙以眼膜發白、運動和平衡機能失調為特徵。為我國水生動物三類疫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蛙腦膜炎敗血金黃桿菌病
  • 外文名:Elizabethkingia m e n i n g o s e p t i c a  
  • 類別:水生動物傳染病
  • 特徵:眼膜發白、運動和平衡機能失調
  • 原有:腦膜炎敗血伊莉莎白菌引起
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控,預防,處理,

病原學

病原為腦膜炎敗血伊莉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 e n i n g o s e p t i c a),曾稱腦膜炎敗血黃桿菌(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或腦膜炎敗血金黃桿(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屬於黃桿菌綱(Flavobacteria)黃桿菌目(Flavobacteriales)黃桿菌科(Flavobacteriaceae)伊莉莎白菌屬(Elizabethkingia)。
腦膜炎敗血伊莉莎白菌為革蘭陰性、細長、末端略圓突狀的桿菌,大小(0.4~0.5)μm×(0.8~1.0)μm,單個分散排列、無鞭毛,無芽孢,無莢膜,不運動。氧化酶、觸酶陽性。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果糖產酸,不發酵木糖、蔗糖、乳糖。乙醯胺、DNA酶、七葉苷、靛基質、ONPG、明膠液化試驗陽性,尿素酶、鳥氨酸脫羧酶、賴氨酸脫羧酶、精氨酸雙水解酶均陰性。在血瓊脂上生長良好,典型菌株略帶黃色,不溶血,但可見草綠色紅細胞脫色區。

流行病學

病原最早分離於美國青蛙腦膜炎。我國各地蛙類養殖地區均有本病報導。
該菌可感染牛蛙、美國青蛙、虎紋蛙、中華鱉和沙鱉等各種養殖蛙類和鱉類,蛙是主要宿主,也可感染貓、犬、鼠和人。
5月~10月為主要的發病季節。室內恆溫養殖情況下,發病季節不明顯。
從發病過程看,應為水體接觸感染和餌料傳播傳染。

臨床症狀

病蛙出現運動機能失調、頭部歪斜、身體失去平衡或浮於水面打轉等,眼部因感染出現白色壞死(白內障)症狀,同時伴有皮膚表現潰瘍、肝壞死等症狀。

病理變化

無詳細報導。

診斷

1.臨床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特徵作出初步診斷。
取瀕死病發病蛙內臟或腦部組織,鏡檢可觀察到大量細菌,可初步明確對本病的診斷。
2.實驗室診斷
分離培養:取發病動物肝、腦等病料,接種TSA或營養瓊脂培養,菌落呈微黃或亮黃色。
生化鑑定:革蘭陰性、氧化酶陽性,葡萄糖氧化型或弱發酵型(要2天~7天產酸)、無動力、無芽胞;發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甘露醇產酸,不發酵木糖、乳糖、蔗糖,不還原硝酸鹽,β半乳糖苷酸和DNA酶陽性。
血清學診斷:人類腦膜敗血伊莉莎白菌已確認6個主要血清,水生動物腦膜敗血伊莉莎白菌血清型目前還未見相關研究。尚無相關單位提供腦膜敗血性黃桿菌標準診斷血清。

防控

預防

定期用0.3mg/L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高溫季節注意降低水溫可減少發病。腦膜敗血伊莉莎白菌疫苗通過肌肉注射和噴霧法免疫有較好的免疫保護效果,目前尚無商品性疫苗供應。

處理

可在執業獸醫師的指導下採用國家規定的抗生素等藥物進行疾病控制,水生動物感染腦膜敗血伊莉莎白菌後,採用乳酸諾氟沙星可溶性粉、諾氟沙星粉拌飼投餵。乳酸諾氟沙星可溶性粉或諾氟沙星粉每天一次、每1kg體重用 15mg~20mg,連用3日~5日,這兩種藥的休藥期為500度日或中藥免疫製劑及維生素等拌料投喂,結合水體消毒,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該菌對其他動物和人類有潛在感染力,發病動物應就地加石灰後深埋處理,不得作為食用。有發病史養殖池不得作為育苗、放流或直接作為水產餌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