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相紙

蛋白相紙

蛋白相紙又稱蛋白工藝(Albumen Process),是一種古老的攝影工藝,1850年由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發明,是第一種規模化生產的用於負片印相的相紙。這種工藝在1860-1890年達到高峰,20世紀以後逐漸被淘汰。德國是世界領先的蛋白相紙生產國。有數據表明,1866年,英國消耗了六百萬隻雞蛋用於製造相紙,可見其生產的規模。如今所能見到的19世紀照片,大多數都是蛋白相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蛋白相紙
  • 外文名:Albumen Process
  • 又稱:蛋白工藝
  • 性質:一種古老的攝影工藝
定義,製作工藝,顯影效果,

定義

蛋白相紙在這種技術中,蛋清中的蛋白(albumen)用來將成像所需的化合物固定在紙基上。所用的紙據稱越薄越好。

製作工藝

製造這種相紙,需要有兩遍覆膜(coating)。第一次是製造蛋白塗層,其必要的成分是蛋白(eggwhite)、氯化銨(ammoniumchloride)或食鹽、純淨水和28%醋酸(aceticacid)。化學品混合後在冰櫃中靜置一周以上,據說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第二次覆膜是硝酸銀圖層,必要的成分是硝酸銀(silvernitrate)和純淨水,也可以加入重鉻酸鉀(potassiumdichromate)用以控制反差。覆膜可以用畫筆塗抹,或者是用漂浮(floating)的方法,讓相紙漂浮在溶液上。我們這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做兩次蛋白覆膜,一次硝酸銀覆膜。後測試發現銀粒分布不均,最大密度很低,效果呈沙粒狀,後做第二次硝酸銀覆膜,效果較好。
蛋白相紙
蛋白相紙
硝酸銀覆膜之後,硝酸銀和蛋白塗層中的氯化銨或氯化鈉反應,就產生了氯化銀(silverchloride),在紫外線(Ultraviolet)的作用下,其分解出銀,從而在相紙上產生出影像。現在的相紙屬於顯相紙(developing-outpaper,DOP),其中的氯化銀和溴化銀(silverbromide)在感光後並沒有完全分解為銀,而是變為激發的狀態,就是潛影(latentimage),需要在顯影液的作用下才能還原為銀。而蛋白相紙屬於印相紙(printing-outpaper,POP),不需要顯影的過程,在印相的過程中就完成銀粒的還原,得到影像。
相紙製作好後,將相紙和底片仿佛印相框(contactprintframe)。使用的底片以曝光過度、反差過高的底片為佳。將印相狂帶至陽光下或其他紫外線源進行曝光。陽光中的紫外線因季節和時間而異,夏日正午最強。此次實驗(10月份),中午時很快可見相紙的變化。未和底片接觸的部分反應最快,很快變為紫色。印相過程中可以回到室內觀看效果,或是觀察未和底片接觸的部分,達到最大密度後會產生一種偏綠的反光。
蛋白相紙
蛋白相紙

顯影效果

對於普通相紙都是先定影(fix)後使用調色液(toner),但是有資料表明蛋白相紙先調色效果較好。我們此次使用的是金調色,調色液成分是氯化金(goldchloride)和硼砂(borax)。印相完成後水洗10分鐘,然後金調色5-8分鐘,水洗,之後定影(fix)、水洗、海波清除(hypocleaner),最後水洗三十分鐘。
從印相到最終結果還是有較大差別,調色液會增加暗部密度,對亮部影響較小。定影液有一定的漂白(bleaching)功能,會降低整體密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