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疙瘩

蛇疙瘩

蛇疙瘩,中藥名。為虎耳草科鬼燈檠屬植物羽葉鬼燈檠Rodgersia pinnata Franch.的根狀莖。植物羽葉鬼燈檠,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具有消炎止痢,調經止痛,止血之功效。主治腸炎,菌痢,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蛇疙瘩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虎耳草科
  • :鬼燈檠屬
  • :羽葉鬼燈檠
  • 分布區域: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
  • 採收時間:夏、秋季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相關論述,

別名

紅姜、野黃姜、岩陀、毛頭寒、半邊傘、紫薑、大紅袍、岩七、紅升麻(雲南)。

入藥部位

根狀莖。

性味

味苦、微甘、澀,性平。

功效

消炎止痢,調經止痛,止血。

主治

腸炎,菌痢,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腫痛。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野黃姜、益母草各15g。煨水服。(《貴州草藥》)
2、治勞傷疼痛,野黃姜15g,大血藤45g,見血飛、三角風各30g,紫金蓮15g,矮陀陀、小血藤各60g。泡酒1500g。早晚各服1次,每次30g。(《貴州草藥》)
3、治刀傷出血,岩陀,研細粉,撒傷口。(《雲南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9-15g,水煎服,或研末,每服3g,酒吞服。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集,曬乾或切片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狀莖粗大,堅硬,斜生或近橫生,有棕褐色鱗片。莖直立,帶紫色。單數羽狀複葉互生,有長柄,上部葉柄漸短;小葉3-7片。對生,莖下部葉的側生小葉常密集成輪生狀,小葉片紙質,倒卵披針形或長倒卵形。長11-8厘米,寬5-11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兩面被粗毛,尤以背面脈上最多,葉軸被粗毛。夏季開黃白色花,圓錐花序頂生,長達30厘米,花芳香;花萼5片,卵圓至長圓形,外微黃,內白色,無花瓣;雄蕊10個,比萼片稍長;心皮2個,基部合生。蒴果。2心皮先端有外彎短喙。種子細小。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溪谷邊陰濕地方,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

鑑別

藥材性狀:根莖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8-25cm,直徑1.5-6cm。表面褐色,有縱皺紋,上側有數個黃褐色莖痕,一端有殘留葉基和黑褐色苞片及棕色長絨毛,下側有殘存細根及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粉紅色,有纖維狀突起及多數白色亮晶小點。氣微,味苦、澀,微甘。以條粗、斷面色黃白或粉紅、質堅者為佳。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治癆傷咳嗽,勞傷疼痛,跌打疼痛,月經不調。”
2、《雲南中草藥》:“通經活血,消食止瀉。治骨折,風濕痛,消化不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