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區(蚌埠市蚌山區)

蚌山區

蚌埠市蚌山區一般指本詞條

蚌山區,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是蚌埠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商貿發祥地。東靠龍子湖,與龍子湖區相鄰;西靠張公湖,與禹會區為鄰;北臨淮河與淮上區隔河相望,南與鳳陽縣毗鄰,總面積89.3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蚌山區常住人口達36.15萬人。截至2024年3月,轄2個鄉、7個街道。

蚌山區,以境內蚌山(又稱小南山)而得名。民國36年,蚌埠設市,設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1951年,中山區改稱中市區。2004年,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

2023年,蚌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8億元,居全市第四位,同比增長3.6%,較上年度提高2個百分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蚌山區
  • 外文名:BengShan District
  • 別名:中市區
  • 行政區劃代碼:340303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安徽省蚌埠市
  • 地理位置:蚌埠市區中部
  • 面積:89.33 km 
  • 下轄地區:2個鄉、7個街道
  • 電話區號:0552
  • 郵政編碼:2330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36.15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珠園、南山兒童公園、淮河文化廣場
  • 車牌代碼:皖C
  • 地區生產總值:259.8 億元(2023年)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蚌山區,以境內蚌山(又稱小南山)而得名。

建置沿革

民國3年(1914年),蚌埠雖未設市,在鳳陽縣所轄的蚌埠,設蚌埠警察專局。蚌埠劃3個治安區,市東部為第一區,市中部為第二區,市西部為第三區。民國10年,蚌埠建立警察廳,劃5個區。自火車站至國安街口為第一區,從國安街西到華昌街一帶為第二區;華昌街以西的二馬路及中興街、中山街、中正街(今青年街)一帶劃為第三區;自天橋西南,包括中榮街、華豐街、中和街(今國貨路)、華利街一帶為第四區;市西南部為第五區。民國36年,蚌埠設市,按原市政籌備處規劃設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
1949年1月,蚌埠解放。市軍管會接管原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公所。中山區公所即在今蚌山轄區內。
1951年8月,中山區改稱中市區。
1960年5月,中市區改稱懷鳳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61年1月,撤銷懷鳳人民公社,恢復中市區。
2004年2月,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3月,設華昌鎮、南營鎮、福壽鎮、中山鎮、黃莊鎮等5個鎮。
1949年10月至1951年8月,區轄各鎮改為派出所,7個派出所:華昌街派出所、太平街派出所、勝利路派出所、順河街派出所、福壽里派出所、中山街派出所、中榮街派出所。
1952年,成立6個居委會:華昌街、太平街、福壽里、勝利路、中榮街、中山街居民委員會。
1953年1月,中山街居民委員會併入中榮街居民委員會。7月,中榮街居民委員會改稱南山居民委員會。
1957年4月,撤銷南山居委會。
1960年,成立4個人民公社。即:天橋人民公社、太平人民公社、勝利人民公社、經一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將4個人民公社改為4個分社,即:天橋分社、太平分社、勝利分社、經一分社。
1968年8月起,區屬天橋、太平、經一分社分別更名為人民、青年、光榮分社。
1969年10月,小蚌埠居委會由西市區劃歸中市區。
1972年8月,撤銷小蚌埠居委會,設立小蚌埠街道。
1978年11月,下設5個街道:天橋街道、青年街道、緯二路街道、勝利街道辦事處、小蚌埠街道。
1998年12月,東市區延安街道、西市區黃莊街道、郊區戴湖村劃歸中市區。
2004年2月,延安街道劃歸龍子湖區;小蚌埠街道(更名為淮濱街道)劃歸淮上區;原東市區宏業村、龍湖新村2個街道,原郊區燕山鄉、雪華鄉劃歸蚌山區。下半年,蚌山區勝利、龍湖新村2個街道劃歸蚌埠市經濟開發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24年3月,蚌山區轄7個街道、2個鄉:天橋街道、青年街道、緯二路街道、黃莊街道、宏業村街道、勝利街道、龍湖新村街道、燕山鄉、雪華鄉。另轄:湖濱社區行政事務管理中心、淮河社區行政事務管理中心。
蚌埠市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蚌山區,介於北緯32°49′-33°01′,東經117°11'~117°31'之間。東靠龍子湖,與龍子湖區相鄰;西靠張公湖,與禹會區為鄰;北臨淮河與淮上區隔河相望,南與鳳陽縣毗鄰。總面積89.33平方千米。

地質

蚌山區,地層系華北地層區,淮河分區缺失中晚古生界。早古生界以前地層,以變質岩和海相地層為主,而中生界、新生界則以陸相和火山岩為主。在大地構造上,蚌山區位於新華夏第二沉降帶和秦嶺緯向構造帶複合部位,屬中朝淮地台中淮河台坳次級構造單位,稱“蚌埠台拱”。

地形地貌

蚌山區,屬黃淮海平原與江淮丘陵過渡地帶,處於江淮分水嶺末梢。境內以平原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傾向東南,自然坡度為萬分之一左右。蚌山區域與準北平原搭界,南高北低,地面標高在海拔17.5~24米之間,地貌類型可分為丘陵和平原地貌單元。

氣候

蚌山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與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過渡帶,兼有兩個氣候帶特點,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量適中,日照時數多,無霜期長。
蚌山區(蚌埠市蚌山區)
蚌山區燕山

水文

蚌山區,地表水以淮河為主,另北部有北淝河,西南有天河,東有龍子湖、西有席家溝等小水系。小水系除北淝河外,均為河湖結合類型,河短,水流量小,乾旱年份常見斷流。

土壤

蚌山區,處於兩個生物氣候帶交界處,地形地貌不一,成土母質類型多樣,加之黃泛影響,導致土壤類型及分布複雜。自西向北大致按黃棕壤一潮土一沙礓土規律分布。燕山鄉、雪華鄉是淮南丘陵崗地,一般上部為裸岩,碎石山紅土,陡坡多為裸石,緩坡或凹窪處發育成黃棕壤性土,棕色石灰土等。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11年底,蚌山區林業用地面積1391.4公頃,其中有林地1308.5公頃,灌木林地11.3公頃,森林覆蓋率15.75%,林木綠化率21.33%;活立木總蓄積量2.9萬立方米。林業用地按地類分:森林面積1391.4公頃、灌木林地面積11.3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5.0公頃、苗圃地面積44公頃、宜林地面積1.5公頃。

礦產資源

蚌山區礦產主要為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集中分布於燕山鄉。截止2013年,探明礦產資源為:飾面用花崗岩礦產1處,查明資源儲量38.72萬立方米,保有資源儲量5.40萬立方米。普通螢石礦產1處,查明資源儲量11.90萬噸,保有資源儲量7.20萬噸。礦泉水資源,大多數屬偏矽酸與鍶達標型。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蚌山區常住人口中,有回族、苗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21個少數民族,共5233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6%。
2018年,蚌山區戶籍人口34.3萬人,常住人口40.7萬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蚌山區常住人口為171045人。
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達36.15萬人。

政治

蚌山區黨政領導正職(更新於2024年4月)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長

經濟

綜述

2022年,蚌山區地區生產總值24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億元,增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30.4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213.7億元,增長0.3%。三次產業結構為0.8:12.4:86.8。
蚌山區(蚌埠市蚌山區)
蚌山區商業街
2023年,蚌山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9.8億元,同比增長3.6%,低於全市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1.9億元,增長5.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9億元,增長3.5%。三次產業結構為0.8:12.3:86.9。;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高於全市10.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低於全市26.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38億元,同比增長5%,低於全市2.3個百分點;新開工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25.8%,高於全市298.6個百分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1669元,同比增長4.2%,低於全市0.6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805元,同比增長7.1%,低於全市0.9個百分點;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47.1%,高於全市29.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33.7%,低於全市31.4個百分點;完成建築業產值108.6億元,同比增長2.8%,低於全市4.9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25.9億元,同比增長3.5%,低於全市2.3個百分點。
2023年,蚌山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居全市第八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9.6%,居全市第九位,建安投資增長7.4%,居全市第五位。新開工製造業投資增長325.8%,高於全市298.6個百分點,居全市第一位。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7.1%,高於全市29.7個百分點,居全市第一位。民間投資增長-33.7%,低於全市31.4個百分點,居全市第八位。

第一產業

2022年,蚌山區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全覆蓋,新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2個,新增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7個。構建“一集兩軸三片”發展格局,依託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梅花山等資源,全力打造現代休閒農業園區。紮實推進“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範創建,推動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提檔升級,和平乳業獲批“皖美農品”企業品牌,液態奶產品面向滬蘇浙地區銷量連續三年增速超10%。

第二產業

2023年,蚌山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3%,高於全市10.9個百分點,較上年度提高16.1個百分點,居全市第一位。
2023年,蚌山區完成建築業產值108.6億元,居全市第二位,同比增長2.8%,建築業持續恢復。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3年,蚌山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億元,居全市第一位;同比增長5%,較上年度提高7.6個百分點,,其中,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7%,消費市場總體平穩。

交通運輸

京台高速穿過蚌山區。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蚌山區駐有:安徽財經大學
蚌山區(蚌埠市蚌山區)
蚌埠南山兒童公園
2022年,蚌山區蚌山國小黃山校區、二實小蘭鳳路校區、六中濱湖校區等學校建成投用,提升改造慕遠學校等6所學校,新增市一類幼稚園3所。

科學技術

2022年,蚌山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90%。海勤科技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富創通科技獲評省級A類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全市唯一。為99家企業釋放現金流1.3億元、增長37%。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增長33%。新增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辦理專利質押貸款4550萬元。新增授權發明專利42件。獲批創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安徽省科普示範區。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文化館:蚌埠市文化館。國家三級圖書館:蚌埠市圖書館。
2022年,蚌山區開設全市首屆非遺集市。“9+N”農民文藝大篷車巡演126場次,獲評省級典型創新案例。

體育事業

2022年,蚌山區組隊參加省、市殘運會獲得11金9銀5銅的好成績。推進城市社區“15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獲評全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醫療衛生

2022年,蚌山區完成24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有序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兩卡制”工作。

社會保障

2022年,蚌山區舉辦各類就業服務活動70場次,新增就業崗位6500個。對特困、低保等特殊人群實施托底保障,發放各類救助資金2600餘萬元。開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試點,黃莊街道東方紅社區、宏業村街道第四社區獲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面開展“暖民心”行動,累計投入財政及社會資金超8000萬元,87所老年學校實現三級全覆蓋,建成運營老年食堂和助餐點76個,新增嬰幼兒普惠托位680個,打造天橋街道喻義巷社區“十全暖心社區”樣板。
蚌山區(蚌埠市蚌山區)
蚌山區花鼓燈嘉年華大型遊樂場效果圖

歷史文化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明末清初開宗創派,歷經數百年承襲和傳播。已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五大主要流派:河南派、安徽派,上海派,河北派、山西派。安徽的心意六合拳由第七代傳人宋國賓在蚌埠市傳授,弟子眾多。2013年,心意六合拳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白玉微雕
微雕工藝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獨具風格的一種特技,究其根源,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甲骨文,足見其成熟的雕刻技巧。其“字型小如芥籽”,“筆畫細若秋毫”,須用五位以上放大鏡才得以辨識。白玉微雕在微雕中是最難的一種,因白玉材質比象牙和壽山石更硬,刻起來更難,蚌埠白玉微雕經過努力,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中得到了認可。2013年,白玉微雕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缸貼燒餅
缸貼燒餅,為清真食品。傳統面頭髮酵,做成生胚後,需親手將生胚貼入350度左右的高溫缸爐內進行烘烤。待香味溢出把火全部捅開烘烤,呈虎皮色時用夾鉗夾出。如若遇個別火候不到,順勢還要在放入缸中,此時缸體已經掛不住了,只能臥放在炭火的四周,待虎皮色時夾鉗夾出即可。2013年,缸貼燒餅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風景名勝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位於蚌埠市蚌山區蚌埠港東約500米處,是津浦線上僅次於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始建於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車。為固定型桁梁橋,全長570米,腳踏車道。是中國現存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是連通中國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動脈,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建設時期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無法代替的作用。是蚌埠百年滄桑歷史的見證者。是蚌埠的地標性建築。
2019年10月,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建橋烈士紀念碑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建橋烈士紀念碑,位於大鐵橋南端西側旁邊,始建於民國38年(1949年),是為紀念解放軍搶修被南逃的國民黨敵軍炸毀的大鐵橋而光榮犧牲的王吉珍、劉建國、王煥倫等烈士。該碑由碑基座、碑身構成。碑基座為磚混結構,外飾水磨石。1982年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孫家圩子舊址,位於蚌埠市紀念館位於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舊址區主要由鄧小平舊居、陳毅舊居、張震舊居、大食堂及會議室組成。1949年3月22日,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等率渡江戰役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前方機關和三野司令部由徐州進駐到孫家圩子村。孫家圩子一度成為渡江戰役的軍事指揮中心和華東地區的政治決策中樞而名垂青史,成為軍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一環。
蚌山區(蚌埠市蚌山區)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榮譽稱號

2013年8月,蚌山區入選2013年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2020年6月,蚌山區入選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區。
2020年6月,蚌山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1年5月,蚌山區入選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2021年7月,蚌山區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