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修訂版)

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全面對標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新舉措,對《蚌埠市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進行了與時俱進的修訂。《蚌埠市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修訂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賦予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的五大發展行動新的時代內涵,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

全市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切實增強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堅定性。要加強組織領導,以項目化的思維和工程化的舉措,大力推進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張好的藍圖繪到底,確保黨中央及省、市委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蚌埠市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修訂版)
  • 適用地區:蚌埠市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了戰略部署,為我們加快蚌埠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更加堅定自覺地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現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畫(修訂版)》及市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對蚌埠市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進行修訂,把蚌埠發展放到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來謀劃,擺在新時代的坐標系中來定位,當好新時代新發展的排頭兵。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戰略安排,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強力推進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創造新業績,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全省第一方陣,把蚌埠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蚌埠實踐的新境界。
(二)發展目標
1.到2020年,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十三五”規劃目標勝利完成,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順利推進。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邁入全省第一方陣,力爭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創新發展有優勢、協調發展有後勁、綠色發展有潛力、開放發展有機遇、共享發展有基礎的“蚌埠條件”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創新驅動力顯著躍升,加快建成區域創新示範中心和科技成果交易轉化中心。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持續深化,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產業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交易轉化中心基本建成。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8%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50%。國家級矽基新材料產業、國家軍民融合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省級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成功創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力爭超過2000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50%以上。現代服務業比重顯著提升,現代生態農業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90%。合蕪蚌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科教大市、技工大市、工匠大市、製造強市基本建成。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持續突破。
——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加快建成協調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切實增強中心意識,區域中心、交通樞紐、工業大市、商貿重鎮、科教之城、創新高地優勢進一步鞏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中高端消費、產業創新等快速發展,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品質能級持續提升。與淮安、信陽等淮河流域城市對接合作及與阜陽、淮南等皖北地區城市組團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市場體系、社會治理等方面與滬蘇浙等先發地區融合接軌,差距進一步縮小。精神文明創建進一步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持續鞏固。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全面落實,縣域經濟振興工程深入實施,市內各功能區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持續開拓新局面。
——生態競爭力顯著提高,加快建成更加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布局,國家級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全面實施,淮河綠色生態廊道初步構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蚌埠樣板成功打造,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和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成功創建。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防治,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產業園基本建成,PM2.5濃度下降與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省考核要求,劣V類水體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水質優良率達到75%以上,主要水域水質均達到III類以上標準。
——經濟開放廣度和深度顯著擴展,加快建成區域對外開放新高地。大開放意識牢固樹立,大開放發展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國家“三大戰略”深度拓展,高標準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關基本實現。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優勢產品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培育,服務貿易進出口加快發展,招商引資提質增效,國際產能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皖北對外開放門戶、淮河生態經濟帶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支撐、京滬線上對外開放的重要節點城市基本建成。
——發展成果惠及民眾度顯著提升,加快建成人民幸福和諧的美麗蚌埠。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居全省前列。就業更加充分,社會托底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取得新進展。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懷遠縣摘帽。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向縱深推進,創新創業、和諧包容、誠信孝善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法治蚌埠和平安蚌埠建設紮實推進。
2.到2035年,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發展質量效益更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民民眾更加富裕、社會更加文明和諧。經濟綜合實力、科技研發實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穩居全省前列,產業邁入價值鏈中高端;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基本建成;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居民人均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建設達到新高度,人民素質大幅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
3.到本世紀中葉,在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中走在全省前列。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科技創新力、產業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生態吸引力躋身全省前列。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共服務全面建成,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三)重大戰略
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立足蚌埠實際,堅定實施好七大戰略。
1.科教興市戰略。認真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進一步健全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教育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升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積極打造依靠科技創新和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強勁動力。
2.人才強市戰略。堅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以合蕪蚌人才特區建設為抓手,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展人才,特別是要突出吸引青年人才、大學畢業生來蚌就業創業,加快完善創新創業的環境和條件,讓青年人才、大學畢業生樂意來、留得住、有信心,努力把蚌埠建設成為京滬線上重要的人才集聚高地。
3.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高舉創新大旗,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依託,以高校科研院所為生力軍,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力軍,以各類開發區為主陣地,以各類創新平台為重要載體,著力實施科技、管理、產業、業態模式的全面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4.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中之重,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5.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堅持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關鍵舉措。圍繞提升中心城市能級,深入實施“四創一建”,持續加大城市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和影響力,加快建設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圍繞“水”做“利”的文章,圍繞“公路”做“通”的文章,圍繞“高鐵”做“快”的文章,全面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
6.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7.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牢牢把握國家軍民融合戰略機遇,緊扣我市戰略定位和資源稟賦,加快建立完善軍民融合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著力突破制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以及市場化壁壘,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聚平台,建立一批加快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平台,夯實一批支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保障,形成一系列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實施創新發展行動
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戰略平台,緊抓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重大機遇,著力實施科技、管理、產業、業態、模式等全面創新,完善技術和產業、平台和企業、金融和資本、制度和政策等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教大市、技工大市、工匠大市和製造強市。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降補”關鍵任務政策意見,最佳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1)聚焦扶持實體經濟。堅持常態化、精準化推進“四送一服”雙千工程、“行走企業”活動。建設“千乾扶千企·千企上雲端”雲服務、大數據平台。實施重點困難企業脫困計畫,建立困難企業“一企一策”幫扶清單。開展中小企業扶助專項行動,完善中小企業產業園“一站式”服務功能。(2)切實抓好去產能。按照做優增量、調整存量的雙重任務要求,全面清理“殭屍企業”,推進市場出清。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3)科學合理去庫存。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分類指導、因城施策,引導新市民住房消費,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加快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保持房價總體穩定,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4)平穩有序去槓桿。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規模,有效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和各類金融風險,到2020年,直接融資占全部融資比重達到30%,證券化率力爭突破50%,企業資產負債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政府負債率和債務率控制在警戒線以內。(5)精準施策降成本。落細落實降成本舉措,打好“組合拳”,制度性交易、人工、財務、電力、物流等成本降幅顯著,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發展活力。(6)多措並舉補短板。著力拉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境、民生保障、脫貧攻堅等方面短板,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7)大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圍繞海洋工程裝備、基因藥物、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積極謀劃推進先導性產業,實現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再培育一批新的增長點。(8)加快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大力推進老工業基地退市進園,擴大智慧型製造示範車間、數位化示範生產線、綠色工廠建設規模,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
(二)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入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力創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9)以建設區域性科技成果交易轉化中心為一號技術創新工程,打造一批定位清晰、機制靈活、共享便捷、對接精準,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機構,培養專業化的技術經紀人隊伍。加快打造皖北區域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孵化、產業化“一交三化”中心。(10)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圍繞院所高校科研成果和科技優勢,謀劃重大創新項目,促進創新成果就地產業化,統籌科技研發、產業化和示範套用,推動“錢變紙”向“紙變錢”轉變,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支持企業新建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台。(11)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培育行動,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協同創新、實施“專利、標準、品牌”戰略,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進一步壯大創新隊伍。落實各類稅費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12)加快建設創業苗圃、創業社區、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新型孵化載體,科學運營WM眾創智慧谷、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健全創業輔導、政策服務、孵化培育、創業融資、智慧財產權質押等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體系,建成30家眾創空間。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13)建立健全金融和資本創新體系,構建涵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基金群,積極爭取投貸聯動試點,推動組建設立民營銀行,完善創投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加快創建合蕪蚌金融服務自主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
(三)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盯先導產業升級和重大技術變革方向,以產業集聚發展為路徑,以企業培育為主體,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創新能力為依託,加快健全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14)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持續完善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特種玻璃製品三大核心產業鏈,全面創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千億級矽基新材料產業基地,高規格、高水平建設市級生物製造、智慧型裝備製造、專用電子器件產業基地,培育形成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強前瞻性謀劃布局,圍繞OLED、生物基材料、微波毫米波儀器、太赫茲電子、5G通信測試系統、EMCCD器件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和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支撐未來發展的先導性產業。(15)堅持工業強市、製造強市不動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加快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精品製造、服務型製造等模式,促進高端化、鏈條化、集群化發展。支持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加快重點化工企業退市進園和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改高水平、持續化、全覆蓋,實現製造業綠色化轉型。(16)實施質量品牌升級工程,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建設,全力建設質量強市,增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勢。(17)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聚焦新業態、新模式,建設一批高水平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優先發展現代物流、工業設計、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創意文化等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提升商貿流通、文化旅遊、醫療服務、健康養老、便民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動新模式、新技術、新成果在服務業領域的充分套用。(18)充分發揮蚌埠文化底蘊深厚和山水資源豐富的優勢,高水平建設大禹文化產業示範園和大禹文化活動中心,加強雙墩-禹墟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快蚌埠大明文化產業園等項目進度,打造一批“必到”景區、“必看”景點,培育一批具有蚌埠特色的旅遊產品,實現旅遊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19)推進電商蚌埠建設,統籌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產業布局發展,大力培育信息、交易、套用、支付等網路服務平台,實現網際網路平台經濟跨越發展。(20)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激活駐蚌軍工院所創新資源,促進“軍轉民”、“民參軍”,實施省軍民深度融合發展試點,加快建設一批軍民融合產業重大項目,創建國家軍民融合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四)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牢固樹立“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的理念,推進落實更加高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引進到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等來蚌創新創業。(21)深化合蕪蚌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圍繞用好用活人才,加快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開展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引育計畫,實施居住、就醫、子女義務教育入學等保障政策,採取技術合作、技術入股、投資興辦實業等方式,引進院士及其他團隊來蚌創新創業。支持駐蚌高校、院所設立特設崗位、流動崗位,自主引進一批掌握領先技術和科研成果的特殊人才、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聘用制管理。(22)持續最佳化人才激勵評價,支持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對科研人員獲得的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及企業實施的符合條件的股權激勵,實行遞延納稅優惠政策。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從事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技術諮詢等成果轉化活動,並依法依規取得合法股權、薪資。(23)全面提升企業家社會地位,增強企業家創新創業素質,培育造就更多勇於創新、敢於冒尖的創新型企業家。(24)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支持規範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實施蚌埠職教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合併整合職教園區內各類中小職業學校,成立年招生萬人以上的“蚌埠技師學院”,開展“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現代新型學徒制試點,打造皖北區域技工大市。
(五)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全面推進水利、鐵路、公路、航道、航空、電網、油氣管網、信息、物流建設,加強重要節點樞紐工程建設,形成“東融滬寧、南聯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蘇北”的綜合交通網路格局,基本建成安全、高效、暢通、便捷、綠色的現代基礎設施網路。(25)打造現代水利支撐體系。加快推進淮河幹流整治、淮乾一般堤防加固等重點水利工程,強化河湖連通、河湖貫通,全面推進“河長制”,形成較為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和科學規範、高效運行的水利管理體制機制。(26)構建現代鐵路交通體系。繼續加強高速鐵路建設,改造提升既有普通鐵路,加大市區貨場線整合力度,加快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把蚌埠打造成為華東地區鐵路綜合運輸樞紐。(27)加快完善公路網路。最佳化路網結構和布局,提升通行能力,強化樞紐銜接,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布局、國省幹道改造、農村公路完善,構築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安全便捷、內外聯通等高等級公路網路。(28)打造淮河黃金水道。提升淮河航道等級,實施淮河航道“三升二”,開通蚌埠-淮安-連雲港航線,打通淮河東南雙向出海通道。(29)加快推進4C級民用機場建設,打造皖北航空樞紐型空港產業園。(30)最佳化油氣管道布局。加快支線管網、儲氣設施、成品油管道建設,實現管道天然氣“縣縣通”,提升全市天然氣使用規模和成品油儲運能力。(31)建設安全穩定智慧型電網。加強配電網建設,實施城市和農村電網智慧型化改造,增強城市電網保障能力,補齊農村電網短板,繼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32)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施“寬頻蚌埠戰略”,加快推進“寬頻、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33)發揮沿淮物流帶輻射帶動作用。統籌規劃建設一批交通樞紐站場和物流園區,完善集疏運和多式聯運體系,構建“一主、三輔、四節點”的貨運樞紐。
(六)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34)完善現代產權制度,加大對非公有財產的司法保護力度,依法妥善處理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不規範問題,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35)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36)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37)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全面實施“多證合一”改革試點,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38)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環境資源、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建設,發揮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39)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40)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實施協調發展行動
堅持規劃優先、基礎設施優先、生態環境優先、民生工程優先,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級,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切實強化鎮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推進城鄉發展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七)著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堅持“一尊重五統籌”,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最佳化和公共服務提升,將與周邊城市的天然聯繫、自然聯繫轉化為市場聯繫、經濟聯繫,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輻射力、凝聚力和影響力。(41)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重大基礎設施先行、綠色創新產業支撐、體制機制創新”四位一體發展格局,不斷強化交通樞紐、商貿重鎮、科教之城、高端服務等優勢,集聚整合各類資源要素,統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區域集聚功能和輻射功能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42)積極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推進淮蚌合蕪宣發展帶、蚌淮鳳等皖北地區城市群發展,不斷完善中心城市的管理機構和政策體系,統籌區域間的對接合作,強化中高端消費引領帶動,加快形成交通、工業、商貿、科教、創新等多級支撐的皖北中心城市格局。(43)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深入挖潛文化內涵、文化底蘊,依託國家級大禹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加快構建門類眾多、特色鮮明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特色文化名城。(44)探索開展“小街區規制”試點,加強城市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和綜合承載功能。(45)深化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城市治理機制,加快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安全城市建設。(46)以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深化精神文明創建,鞏固提升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五大創建”。
(八)構建協調發展城鎮格局。(47)健全完善“多規合一”規劃體系,全面實施城市發展框架建設,統籌推進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鎮和美麗鄉村聯動發展,形成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城鎮發展格局。(48)高標準提升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高品質建設一批特色小鎮。(49)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堅持“一尊重五統籌”,著力推進三縣縣城發展,落實“兩治三改”,提升“六項行動”,完善城市治理體制,同時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支持達到條件的縣爭創縣級市。(50)紮實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完善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和均等化。
(九)加快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堅持“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理念,將產城融合作為推動協調發展和城市化、產業化良性互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51)實施主城區“退二進三”戰略,明確城市定位、落實產業定位,加速完善園區綜合配套能力,逐步實現城市化與產業化發展水平對應匹配,促進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相互促進。(52)加大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力度,大力實施工業企業退市進園,加大受污染土地風險評估和綜合治理力度,為城區老工業區發展騰出可利用空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和社會事業,驅動城市更新、完善服務配套。(53)創新最佳化“政區合一”、“派出機構”等體制機制,強化示範帶動作用,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積極創建國家級產城融合發展試點,引進和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社會組織或中介機構為產業集聚區提供園區管理、公共服務和運營服務,並逐步在全市範圍內推廣試點示範政策。
(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裕的總要求,創新城鄉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54)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積極探索“三權分置”的途徑和辦法,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及改革,積極穩妥擴大農戶互換實現“一塊田”承包經營,落實好延長30年承包期政策。充分利用農村閒置資產,靈活調整其用途,盤活現有各類資源。全面推進“三變”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豐富農民身份的內涵。(55)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龍頭企業甲級隊,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培育種養加一體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56)持續深入推進美麗鄉鎮建設。加快中心村建設和自然村環境整治,一體化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推動產村融合發展,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十一)全面振興縣域經濟。聚焦縣域經濟發展,持續推進重大設施向縣域延伸、重大產業向縣域布局、重大項目向縣域傾斜。懷遠縣要突出新型城鎮化,推動產城融合發展,五河縣要突出生態立縣,推動綠色崛起,固鎮縣要突出現代農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57)突出工業強縣戰略,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機械設備製造、生物化工及相關化工品加工等優勢主導產業。推進縣域開發區轉型升級。(58)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加快縣域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產業集群專業鎮建設,提升縣域產業層次和水平。充分發揮創新戰略支撐作用,積極融入中心城市產業鏈和創新鏈布局。(59)創新現代招商方式,積極開展專業化、市場化招商,完善承接產業轉移機制。大力推動“鳳還巢”,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支持發展“網際網路+”經濟,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孵化培育。(60)不斷提升縣城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力度,進一步推動縣城擴容提質、完善縣區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把縣城發展成為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小城市。(61)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升“三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
四、實施綠色發展行動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抓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重視淮河生態的修復、保護和利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蚌埠樣板。
(十二)積極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62)全力實施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引領皖北振興發展。以建成淮河流域及皖北地區中心城市為目標,強化與淮安、信陽等沿淮城市的對接合作,最佳化沿淮城鎮布局,推動規劃有機銜接、科技創新和產業分工合作互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控。(63)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劃定工業、城鎮開發邊界,擴大公園綠地面積,推動各類開發活動向存量調整、內涵提升轉變。(64)完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更多更好地集聚產業和人口,推動蚌埠-淮南-阜陽核心組團。謀劃推進與淮南市共建合作園區,共同打造淮河中游核心城市組團和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積極爭取省支持皖北發展政策,推進我市三縣與銅陵市的結對合作和園區共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打造引領皖北發展的增長極。
(十三)積極提升生態系統功能。(65)高水平、高標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工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66)堅持綜合保護、合理開發,增強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沱湖濕地、四方湖濕地、芡河濕地等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性和生物多樣性恢復和修復。(67)堅持河湖連通、擁城發展,加快實施“一河三湖”(淮河、天河湖、張公湖、龍子湖)連通工程,建立與城市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親水、鄰水、觀水、治水、淨水、憶水等六大治水元素為一體的水網體系。(68)堅持集中成片、規模治理,重點在懷遠、五河、固鎮三縣開展損害農田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實施土地整治工程。(69)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大力實施“綠滿珠城”行動,深入開展森林資源保護、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全面整合丘陵崗地森林、自然保護區、城市森林、農田防護林網、村鎮“四旁”綠化等多種林業資源,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
(十四)突出抓好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綜合治理”,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環境污染問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70)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重點控制PM2.5濃度和PM10濃度,加強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等綜合治理,繼續推行全年全域秸稈禁燒;最佳化能源結構,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電能替代、普及天然氣使用,確保空氣品質持續提升。(71)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強淮上區河北地下水、天河湖和芡河湖等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實施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工程,嚴格水源地保護措施,實現飲用水源安全保護全面達標。(72)強化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完善垃圾轉運系統建設,加快建設城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73)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啟動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加大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力度。(74)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打造優美綠色走廊。
(十五)大力推動綠色發展。(75)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持續提升綠色產業比重,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畫,建設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推進各類工業園區循環化發展,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76)完善秸稈綜合利用機制,打造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創建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產業示範基地。(77)深入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建設。(78)合理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開展地熱資源普查,在具備條件的新建小區、商業綜合體、企事業單位發展淺層地熱能。(79)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的行動自覺。
(十六)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80)堅決落實中央和省要求,深化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環境管理制度。(81)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積極探索建立“橫向+縱向+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重點推進淮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強化與流域管理機構合作,推動建立省域內流域城市水污染聯防聯控制度,探索建立跨縣區水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將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自然保護區、流域、濕地、森林和礦產資源開發等納入生態補償範圍。(82)在全市範圍內建立統一的、覆蓋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積極培育、引入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環境污染治理公司、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公司,推廣契約能源管理,面向園區、企業提供節能環保諮詢、方案設計、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一體化服務。(83)健全和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按照“保護優先、合理布局、管控結合、分級保護”的原則,加快制定地理區域紅線、自然資源使用上限、污染物排放總量上限,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合理劃定生態紅線。(84)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85)完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編制工作,準確評估當期生態資產實物量和價值量的變化情況。(86)組織開展環境保護督察行動,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納入市級目標指標體系,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納入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各縣區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環保年度目標任務、總量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實行年度考核和“一票否決”制。
五、實施開放發展行動
積極對接全面開放新格局,全面融入國家“三大戰略”,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大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十七)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87)加快培育壯大對外投資主體。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擴大我市國際“朋友圈”,拓展合作新空間。積極推動優勢產能和優勢企業“走出去”,推動我市優勢產業、富裕產能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幹企業,促進對外投資穩步發展。(88)提升對外承包工程水平。支持“走出去”的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依法依規通過綠地投資、併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多種方式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帶動成套設備和原材料出口,鼓勵我市企業以BOT、PPP等多種方式承接境外工程項目,引導具有實力的企業以工程管理等高級形式開展對外承包工程業務。(89)充分利用我省鐵路口岸聯盟的優勢,發揮蚌埠鐵路樞紐作用和鐵路無水港聚集效應,大力發展鐵海聯運,推動蚌埠至上海班列擴容增量,謀劃開通蚌埠至寧波班列。結合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謀划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申建綜合保稅區。依託蚌埠二類水運口岸,引進一批具有較強規模實力和業務水平的外貿物流運輸企業來蚌開展業務,推動開闢更多外貿貨櫃班輪航線,打造淮河黃金水道,進一步完善我市對外開放平台和通道。(90)積極對標中俄“兩河地區”合作、中德合作、對非合作等戰略平台,為海外資本入蚌引路牽線,為“高精尖缺”人才來蚌創業鋪路搭橋。著力拓寬對外交往渠道,深化與白俄羅斯、土耳其、以色列等國的友好交往,完善國際友城布局。大力涵養僑務資源,加強海外聯絡聯誼,促進僑界創新創業。加強與外國地方政府、世界知名企業、產業聯盟和科研機構的聯繫,紮實開展經貿、科技、教育、農林、旅遊、青少年等領域務實合作。
(十八)推動自貿區經驗複製推廣和省自貿區創建。(91)積極複製推廣自貿區先進經驗。做好自貿區先進經驗的複製推廣工作。重點推廣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加快制度創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打造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92)在複製推廣自貿區經驗基礎上,充分發揮我市產業、科教、交通、資源等優勢,加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爭取納入省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範圍。
(十九)加快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93)進一步擴大現代服務業與農業開放水平。發揮好《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導向作用,用好《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差異化開放政策,抓住國家放開育幼養老、商貿物流、電子商務、建築設計、會計審計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機遇,加快發展大旅遊、大物流、大健康,提高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和質量。加大農業利用外資力度,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94)注重招商引資提質增效。主動順應產業轉移新趨勢,高起點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做好招商工作,創新工作方式,緊盯重點領域,跟蹤重點企業,聚焦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領軍人才,瞄準重點國別地區、突出重點活動,全面提升招商引資引技引智水平。(95)把利用外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吸引外資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加大農業利用外資力度。
(二十)加快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加速開發區產業結構最佳化,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96)著力打造蚌埠高新區、蚌埠工業園區兩個千億級園區,支持蚌埠經濟開發區升格國家級開發區。(97)鼓勵具備條件的開發區依託外貿優勢設立國際產業合作園區,支持開發區積極尋求與滬蘇浙等先發地區合作共建飛地園區。
(二十一)創新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外貿發展質量,進一步最佳化進出口結構,提高外貿進出口質量。(98)建立健全市縣(區)外貿孵化工作機制,培育壯大外貿主體。推進科工農貿一體化,進一步加強我市國家級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省級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加強貿易政策與產業、財稅、金融等政策的融合、最佳化和互補。(99)擴大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玻璃新材料、汽車零部件等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商品出口,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從代加工逐步向委託設計、自主品牌、自主智慧財產權方向發展,支持加工貿易向產業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100)鼓勵骨幹企業進一步拓展行銷渠道,擴大農產品、礦產品、油品、機電設備等進口規模,實現大宗商品進口常態化。探索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外貿新的增長點。(101)加快發展蚌山區跨境電商產業園,力爭獲批全省首批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完善跨境電商配套產業鏈、境外行銷售後服務網路和物流體系。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引進培育一批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和中小型服務外包企業,簡化會展、演藝、節慶、賽事等通關審批程式。依託豐原集團培育發展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通關、物流、融資、退稅、信保等全程外貿供應鏈服務。
六、實施共享發展行動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謀民生之利,多辦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憂,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二十二)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辦優質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102)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向兩頭延伸,在全省率先普及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15年教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103)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持續推進中國小幼稚園集團化辦學,推廣北師大蚌埠附屬學校辦學模式,推進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104)順應城鎮化建設趨勢,確保特殊群體、外來務工人員、流動人口子女享受平等教育。(105)積極支持安徽財經大學申請博士點,支持蚌埠醫學院更名大學,支持蚌埠學院向套用型轉變。(106)深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大力創建皖北職教基地。
(二十三)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堅持最佳化創業環境,創新金融服務,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107)實施“化解過剩產能中失業人員就業新起點計畫”,逐步將所有有創業願望和培訓需求的勞動者納入創業就業培訓。(108)加快建立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就業服務平台,加快完善市場主導就業、政府推進就業、個人自謀職業的長效機制。(109)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完善農村偏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110)收入分配格局持續最佳化,城鄉、地區、行業間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十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111)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推進醫保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社保經辦服務體系,健全社保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社會保險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基本形成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險制度。(112)加快建成以居家養老為主導、社區養老為輔助、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113)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114)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體系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各類慈善組織作用,創新具有蚌埠特色的“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基金兜底”的救急難工作機制,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115)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售並舉的住房制度。完成城市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老舊小區整治任務,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讓人民民眾住有所居。
(二十五)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116)以沿淮沿淝行蓄洪區特別是深度貧困村為主戰場,大力實施脫貧攻堅行動計畫,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117)嚴把精準識別關,實行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建立返貧預警制度,制定完善鞏固脫貧的後續計畫和保障措施。(118)嚴把精準施策關,紮實抓好脫貧攻堅九大專項行動,大力實施“雨露計畫”,為貧困村和貧困戶量身定製扶貧措施,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戶一計。(119)嚴把精準幫扶關,完善“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制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幫扶,確保每個有扶貧任務的行政村都有幫扶單位,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120)嚴把精準脫貧關,切實執行扶貧對象退出標準和程式。(121)完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堅持“六看六確保”,全面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完善市縣鄉村四級責任清單,實行脫貧攻堅工作年度考核機制,將考核結果與幹部使用掛鈎。
(二十六)擴大公共文化供給。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實施文化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廣播電視服務網路化。(122)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建成市文化館、市文學藝術中心、大禹民眾文化活動中心、市科技館等標誌性文化設施。(123)統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積極推進農民文化樂園建設,建成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文化服務圈。(124)堅持採取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企業提供公共文化體育服務。(125)全市每萬人擁有“三館一站”公用房屋建築面積達到450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
(二十七)加快健康蚌埠建設。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樹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最佳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實施“健康蚌埠2030規劃綱要”。(126)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健全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等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127)堅持中西醫並重,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128)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加強重大疾病防控,重視重點人群健康,促進優生優育,重視少年兒童健康,保障婦幼健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129)廣泛開展全民健康運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9歲。(130)深入實施“15652工程”,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提升,積極創建成為國家級食品安全城市。(131)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健康領域,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網際網路、健身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七、保障措施
堅定不移落實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並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戰略舉措,必須深刻認識新時代肩負的歷史使命,切實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工作推進,嚴格責任落實,確保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見行動,出實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畫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戰略謀劃,研究審議重大問題,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指導各縣區各部門開展工作。各專項小組具體負責推進實施專項發展行動計畫,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要強化協調聯動,完善具體施工方案和配套舉措,制定年度工作要點。
(二)強化調度推進。弘揚“每天都是節點,全年都在衝刺”的拼搏幹勁,堅持“周分析調度、月督查推進”制度,統籌推進重點任務、重點工程、重點項目有序實施,把五大發展行動計畫落到實處。認真實施“三查三單”制度,及時配套完善督查考核機制,科學合理調配指標權重,做到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責。堅持日常督查與定期督查、重點督查相結合,加強對工作推進、任務落實、發展成效的跟蹤檢查和督促督辦。
(三)強化項目保障。加大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謀劃建設,動態更新五大發展重點項目庫,持續謀劃推進一批打基礎、補短板、促升級、增動能等重大項目,形成竣工一批、啟動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滾動機制。最佳化重大項目政策支持和要素資源保障,深入實施“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項機制”,健全完善重大項目分層分級調度機制,著力提高重大項目落地率、開工率、竣工率、達產率、轉化率。
(四)最佳化發展環境。按照“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地為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持續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和政企溝通機制,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充分調動企業家和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行走企業”活動,紮實服務實體經濟。最佳化企業經營環境,堅持權責清單動態調整,開展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中介服務事項統一規範,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不見面審批”或視窗辦事“最多跑一次”,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五)增強能力本領。各縣區、各部門要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五大發展行動計畫,深入開展大學習、大宣傳、大培訓、大調研、大落實,引導廣大幹部加強學習、加強實踐,提高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著力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民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大力弘揚“三嚴三實”作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各級宣傳部門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引導新聞媒體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做好輿論引導政策解讀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推廣五大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典型經驗,充分激發和調動全市上下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各縣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完善提升五大發展行動計畫的重大意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加快建設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邁入全省第一方陣,努力實現“三個走在全省前列”的奮鬥目標,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蚌埠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