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琴派

虞山琴派

虞山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明末以常熟虞山命名。由明朝宰相嚴訥之子嚴天池所創建。嚴澄精古琴,師承名師,曾任邵武府知府,辭官後,與善琴者共同探討琴藝,至此自此琴風大振。後主持編寫了《松弦館琴譜》,被琴界奉為正宗,虞山琴派由此名揚海內。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譜有十幾種之多。此派崇尚“音必當正律,重音而輕辭”,其特點可概括為清、微、淡、遠四字,琴曲風格為“清微淡遠,博大和平”,歷來為琴史所推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山琴派
  • 創始人:嚴天池
  • 特點:清微淡遠,亮麗采速
簡介,創始人,發展歷程,琴派特點,代表作,

簡介

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此地名家輩出,明清最有影響的琴派----虞山琴派就誕生在這裡。虞山琴派為中國第一個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譜、理論綱領和地域特色的琴派。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譜有十幾種之多。海內琴士群趨仰幕,出現了“虞山為歸”的局面。

創始人

虞山派創始人嚴天池(1547-1625),字道澈,號天池,常熟人,宰相嚴訥之子,曾任邵武府知府。他在琴藝上從名師承精華,創立了“清微淡遠、博大和平”的琴曲風格;主持編寫了《松弦館琴譜》(為清《四庫全書》所收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譜);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他在《松弦館琴譜 琴川匯譜序》中提出了虞山派的理論建樹,改變了當時琴壇盛行以文對音的偏頗,提升了音聲本身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還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琴社----虞山琴社。其同門師弟、又為其弟子的徐谼(約1582-1662,名上瀛,號青山)在琴學上與嚴天池同一源淵,在琴藝琴風上又有進一步的突破和創新,編著有《大還閣琴譜》和《溪山琴源》,在琴學上豐富和完善了虞山派的理論(該書被《中國美學史》列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和美學的重要著作)。

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民國後,一批海內外琴家名追虞山琴派在蘇州成立了“今虞琴社”。虞山琴派傳人中最著名的吳景略(1907-1987,名韜,號縵叟,常熟人)。曾任其社長。他潛心琴藝,被稱為“虞山吳派”,一生打譜40餘首,並成功進行了對古琴的改革,先後授教古琴於常熟、上海兩地,後授聘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授、北京古琴研究會任會長,培育了一批琴壇名家,著有我國第一部從初級到高等藝術院校教學使用的《古琴教材》。
自古以來,古琴是常熟的象徵。常熟別稱“琴川”,古城格局的水係為七條運河組成的七弦河(又稱琴川河),明代有“七溪流水皆通海”的詩句;東漢邑人有焦尾琴,於是古城的街巷有“焦桐街”(桐木為制琴材料),山麓的溪泉名“焦尾溪”、“焦尾泉”等等。
自1985年紀念嚴天池逝世360周年大型活動起,虞山琴社先後與台灣和真琴社、上海今虞琴社等兄弟團體聯誼演出,參加第一、二屆成都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第二、三次全國打譜會,發起並參與承辦第四屆全國古琴打譜會暨國際琴學研究會。此間,琴社舉辦各種古琴活動,年度中秋琴會,錄製古琴專題及CD,200多位少兒、青少年、大學生得到培養。2002年10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愛川紀子來常對這一工作進行了考察。在欣賞了少兒古琴社成員的演奏後,談到:“如此深奧的音樂出自這樣一個小女孩之手,我非常吃驚。我持樂觀態度,我認為把古琴藝術介紹給全世界人民是很有意義,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2003年,常熟被評為“江蘇古琴之鄉” ,“聯合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組織古琴之鄉” ,虞山派古琴藝術館、虞山琴派藝術工作室、虞山琴社、虞山少兒古琴社等完整的組織機構及立體教育體系的建立,已成為當代中國古琴藝術的重鎮,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琴派特點

清微淡遠,亮麗采速

代表作

琴譜:《松弦館琴譜
代表性曲目:《良宵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