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自發明網路後,20年過去了。本系列探討了網路帶來的深遠影響——無論好壞,數字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呢?記者兼大學教師Aleks Krotoski博士走訪全球,研究網路改變一切的意義,包括我們如何學習、購物、投票、交友等等。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上網,本系列探討了當世界剩下的四分之三的人將要上網時,網路又為他們準備了什麼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BC 虛擬革命
  • 外文名:BBC The Virtual Revolution
  • 導演:BBC / BBC TWO
  • 主演:Aleks Krotoski
基本信息,製作,分集,其他相關,精彩截圖,

基本信息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4集
上映日期:
2010-01-30

製作

《虛擬革命》的製作計畫於2009年7月10日由BBC宣布,最初的標題為“數字革命”。這一系列的製作目的是為了檢視全球資訊網在誕生後的20年間對人類的影響。技術專欄作家及學者亞力克·洛托斯基作為主持參與全片的拍攝在這一系列紀錄片中,蒂姆·伯納斯-李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蘇珊·格林菲爾德,比爾·湯普森和克里斯·安德森等人士參與了討論,由BBC在紀念全球資訊網二十周年之際的推出。
紀錄片的製作者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組織內容。系列紀錄片的製作人拉塞爾·巴恩斯將這一組織形式稱為“激進”和“開源”(“我們不只是想從高處觀察到部落格作者,而是希望為自己書寫部落格並得到對我們想法的意見“。他描述了這部紀錄片產生的四個階段。首先,收集對人物的採訪,並邀請用戶在節目的部落格中發表意見。第二步,觀眾將會看到以可重用許可證發布的視頻剪輯。第三步,網際網路用戶和蒂姆·伯納斯-李開創的國際網路科學協會將共同在此工作。第四步,形成最終上線的互動版本。
紀錄片團隊採訪了多位在Web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士,包括它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和一些著名品牌創辦者,包括比爾·蓋茨微軟)、斯蒂夫·沃茲尼亞克蘋果)、查德·赫爾利(YouTube)、吉米·威爾斯維基百科)、斯圖爾特·布蘭特(WELL)、比茲·斯通埃文·威廉士Twitter)、彼得·泰爾貝寶)和瑪莎·福克斯(lastminute.com),學者,包括特里·威諾格拉德、雪利·特克爾、A.C.格雷林、大衛·朗西曼、羅斯·J·安德森和奈傑爾·夏伯特,評論員,包括大衛·溫伯格、李·西格爾、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安德魯·基恩史蒂芬·弗萊,以及愛沙尼亞總統托馬斯·伊爾維斯進行了採訪。採訪的視頻也被上傳到節目的網站上。
在2009年10月被採訪期間,史蒂芬·弗萊在Twitter上讓網民提議紀錄片的名稱,再由BBC作出最終決定。最終被選擇的標題“虛擬革命”被製作者稱為“你我之間的混搭”。

分集

#標題執導首播收視率
1
大平台
菲利普·史密斯
2010年1月30日
120萬
2
國家的敵人
弗朗西斯·漢利
2010年2月6日

3
免費的代價
丹·肯德爾
2010年2月13日

4
人類網路
莫莉·米爾頓
2010年2月20日
130萬

其他相關

人類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一場革命中,由於網路的發展使得我們了解到很多的信息。
20年前,英國人蒂姆·博納斯李發明了網際網路。“只是因為我自己需要,”他是這么對BBC說的。從那時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
虛擬革命
THE VIRTUAL REVOLUTIONTHE VIRTUAL REVOLUTION
“20年算不了什麼----------”卡洛斯·賈德爾在他充滿深情的探戈曲《回歸》中如此唱道。也許20年在世界歷史上轉瞬即逝,但全球網際網路卻在這20年間高速發展。
全球資訊網或者說“網路”,改變了全世界的社會組織形式,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把網路革命與19世紀的工業革命相對比。
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部門,以爆炸性的速度並通過各種形式與網路聯繫在一起。儘管數字不一,但一些研究估計,約有17億人,或者說近25%的世界人口,是網路用戶。
網路“福特”
網路變得觸手可及,引發了一場革命。
網路發展歷程有點像20世紀初的汽車工業。在20世紀初的幾十年前,汽車已經出現,但直到有人明白將汽車大眾化的方式之後,汽車的潛力才顯現出來。
亨利·福特設計的T型汽車,使得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能買得起汽車。汽車不再只是單單為了滿足當時百萬富翁對機械好奇心。
同樣,伯納斯·李發明了網際網路(www網路),網路立刻轉變為數以百萬計人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網路這項於幾十年前美國國防部科學家發明,當時連科學家都對它提不起興致。
網際網路把全世界連為一體,在此之前只能通過複雜的計算機代碼實現,而今只需輕輕一點。
網路巨人
虛擬革命
谷歌是無可爭議的網路巨人
像工業時代一樣,網路時代也產生了企業巨頭。工業時代催生了像洛克菲勒、范德比爾特、卡內基、福特等赫赫有名的企業和人物,網路的發展也催生了網路時代的巨型企業。
也許沒有公司能與谷歌媲美,它在網路經濟、文化領域的擴張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谷歌創始於1996年,兩名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生在聽取了導師的建議之後,通過這款搜尋引擎迅速占領了網際網路搜尋市場。用戶可以利用谷歌探索幾乎無限的網際網路世界。2004年,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的這個學術項目的市值就達2億3000萬美元,而今還在繼續增長。
谷歌通過蒐集網頁把分散的網民集合在一起。今天,在廣告業、媒體業、商業、甚至是文化界,谷歌都被視為行業巨擘。因此,世界上的一些語言研究機構把“谷歌”吸收為他們語言中的一個動詞也有道理。
雙刃劍
“打開了一個世界,但又使人產生恐懼。”
像當年工業革命一樣,網際網路革命既有它的支持者,也有它的批評者。
一方面,網上經濟的發展對網下經濟有大衝擊。由於簡單便捷的網路購票網站的出現,數以百計的機票代辦機構被取代。亞馬遜的擴張使得成千上萬的書店倒閉。像如唱片業、報業等擁有完整鏈條的產業,也受到網際網路的衝擊。由吉米·威爾斯領導的維基百科在不斷擴張,大大降低了傳統百科全書的吸引力。
在文化和政治領域,網際網路的作用同樣有利有弊。Twitter的創始人艾文·威廉穆斯和比斯·石,已經把
Twitter看成在封閉國家幫助抗議活動的一項發明,而一些人也稱Twitter為民主的工具。
但是一個人擁有他人沒有的話語權,意味著一些被視為不可取甚至是危險的想法,傳遞給更多人,網路使得這些危害社會的人聯繫起來。
網際網路如同一個城市
網路如同一個城市,有危險的地方,也有神奇之處。——史蒂芬·弗萊,作家
與此同時,在網路社會,人們不分人種、階級、出生地,而是共同的價值觀、愛好和興趣把人們聯繫在一起。然而,很多人抱怨網路使得現實中的社會交際失去意義,最能說明這一點是Facebook,而且,網路上Facebook的數百萬用戶的隱私受到威脅。
網路同印刷業起到的作用一樣,信息而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變得多數人觸手可及;而且網路比印刷業還要強大,它打開了一扇門,信息來源因此成倍增加。
然而,很多人考慮的是泛濫的色情信息、以及對社會有害的信息,這些信息已經引起人們對未成年的擔憂。
由於網路有如此明顯的利弊,英國知識分子史蒂芬·弗萊的建議也許是明智的:像現實世界那樣,設計虛擬世界。網路如同一個城市,有危險的地方,也有神奇之處。

精彩截圖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虛擬革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