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群體

虛擬群體

基於網際網路興起而產生的新型社會群體。他們之間互稱網友,通過特定的網路間互動交往並相互影響。虛擬社會群體打破了人們交往的地域限制,不一定需要面對面也可以做到。但是也存在互動對象真實性如何確定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虛擬群體
  • 外文名:virtual group/community
  • 定義:網際網路興起而產生的新型社會群體
  • 平台:QQ群、BBS等
  • 系統:計算機
  • 套用學科:計算機技術
平台簡介,發展,特點,虛擬與現實的互動性,相似與相異的互動性,時間與空間的跨躍性,他律與自律的共生性,鬆散與緊密的統一性,平等與多元的交織性,群體權威的不確定性,

平台簡介

所謂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簡言之就是指以虛擬網路為媒介,依託校園BBSBlog同學錄QQ群、專題網頁、E-mail聊天室等所形成的興趣相同、思想相近的新型大學生組織。它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現實群體的網路化,即班級、支部、小組等現實群體在網路空間的延伸;二是基於網路而誕生的群體,即以網結緣和因網結緣的群體,即遊戲族、QQ族、網路社團等。伴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經過了初步萌芽、逐步完善階段,直至今天得以發展壯大。

發展

初步萌芽階段:1994年—1998年。1994年10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建設全面啟動,促進了高校校園網的建設與套用的逐步展開。一些高校的大學生自發行動起來,在學生會、學生科協等組織下建設了一批以宿舍樓為單位的區域網路。1995年8月的水木清華BBS是我國大陸第一個BBS站點。在這一時期,一方面網路信息主要以外來為主,對大學生網路行為僅處於“防、堵、管”模式,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網路使用上又表現出一種超前性,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95年4月,大學生利用網際網路為一位患重金屬鉑中毒的同學向世界各地發出求援信,在高校乃至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影響。雖然在這一階段網路對大學生影響、大學生對網路的套用遠遠超過了人們預期的想像,但網路只是個體之間的紐帶並無群體可言。
逐步完善階段:1999年—2002年。在這一時期,高校信息網路硬體建設不斷完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高速主幹網建設在這一時期順利完成,以校園BBS、學生網站為主要形式的校園網路媒介分展較快。各類紅色網站應運而生。例如,1999年4月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在一台宿舍樓聯網計算機上推出了班級共產主義理論學習主頁,形成網路虛擬群體理論學習組。與此同時,其他高校對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進行導向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也像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例如重慶郵電大學的“紅岩網校”、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鄧小平理論學習網”、清華大學的“紅色網校”、上海交大的“焦點網”、西南大學的“青春紹雲”等最具代表性,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初步形成。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階段得到了中央的重視,2000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路工作的若干意見》。2002年,教育部還召開了網路信息技術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和熱點之一。
發展壯大階段:2003年至今。在這一階段,高校都形成了完善的校園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網路己經成為管理、教學、科研、宣傳、服務的重要手段。此外,計算機在大學生中廣泛普及,網際網路普遍進入學生宿舍,大學生在宿舍通過網路就可以了解世界,與老師和同學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溝通。2003年的“木子美”事件,隨後的“芙蓉姐姐、菊花姐姐現象”使我們更加關注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的教育與成長。2004年,台灣某女歌星在杭州參加某飲料的宣傳活動,由於部分網民,特別是大學生網民自發組織起一場抵制活動,最終使該藝員在杭州的活動臨時取消。2005年,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網路群體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長沙同時向日本在當地的使館、領事館、簽證處舉行示威活動,抗議日本政府企圖接管中國領土釣魚島上的燈塔,重慶、四川綿陽等地網友組織開展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簽名活動。而在這些事件中起關鍵作用的皆是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這些新動向標誌著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的日漸成熟並發展壯大,也表明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已經成為影響高校乃至社會的一種重要群體。

特點

虛擬與現實的互動性

網路是虛擬的,大學生網路群體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大學生只要隨便在論壇BBS等網路社區填寫一些虛擬的基本信息,就可以獲得虛擬的身份,“合法”地依託網路展開活動,成員的溝通和交流使用網路語言,聯繫的方式以電子郵件或網上聊天為主,而且對象之間都是“人—機—人”間的對話,具有極強的虛擬性群體成員的活動又是現實心理活動的客觀反映,因而虛擬群體成員又具有現實人的種種特徵,有情緒、心理、價值觀等的表達,同時,這種虛擬的現實又是由計算機、遠程傳輸技術等構成的網路空間實現的,也表現了一定的現實性。當虛擬群體成員在網上時,參加虛擬群體的活動,下網後他們可能又是現實群體的成員;有些網路群體成員除了在網上參加各種活動以外,有時還會開展網友聚會等活動,也表現了虛擬群體的現實性

相似與相異的互動性

現實條件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一般由年齡相仿、興趣、態度相似或社會地位差不多的同學組成,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也表現出興趣相投、態度相似,對某個話題、觀點表現出一定關心、興趣等虛擬群體成員依託網路進行的是信息和情感“面對面”的間接交流,依靠成員間的虛擬心理和情感得以維繫,一般不直接接觸,因而,在虛擬群體社區內,成員可能不是完全基於同校、同專業等外在身份,而是因為一些彼此共同關心的領域或話題聯繫在了一起,有可能是同校的同學、教師,也有可能是外校或社會上的其他成員,這樣就有可能在年齡、身份、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時間與空間的跨躍性

現實條件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雖然生活在同一校園裡,享受著共同的信息、文化資源,但成員間的溝通和交流很大程度上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的成員,只要擁有電腦、網路等通信設備,即使是跨地區、跨領域,其溝通和交流也不受限制,成員間打破了國家和地域界限,事件的發生、發展、傳播呈現出即時效應,即使是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通過網路也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甚至較之眼前的事件更具親切感藉助快速的信息傳遞技術,群體成員可以自由、迅速地了解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事件,甚至能對活動進行組織和遙控。

他律與自律的共生性

雖然網路的匿名性容易導致群體活動的隨意性,群體交往方式受到的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相對較少,然而網路也不是虛擬群體肆意活動的天堂,群體的活動也時刻被公共社區內眾多“潛水者”等監視,處於公共規則的監督之下為了保持網路虛擬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權利,群體在與外部的互動中,也會倡導每個人遵照一定規則和道德法則。群體內的每一個成員也會被群體規則要求“自律”,以保持群體對外形象的整體一致,否則將受到群體壓力和群體制裁網路虛擬群體內,對不同內容和觀點的批判或吸收,只能通過他們之間的“談論”表現出來觀點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也依靠他們自身的道德覺悟和知識水平。

鬆散與緊密的統一性

網路虛擬群體是“數位化”人組成的,是陌生人之間的交往,不存在約束和強制性的因素,成員加入各種網路虛擬群體的成本也比較低,加入和退出群體不受條件制約和地域限制,組織缺乏約束力,群體成員的組成也不固定,一個人可以同時加入多個網路群體,具有明顯的鬆散性虛擬群體的成員又是圍繞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相聚在一起的,內容包羅萬象,話題的多樣性決定了虛擬群體的多樣性,每個人都可以從網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群體,結交對自己有益的朋友,與有共同語言的群體保持緊密聯繫,又表現了一定的緊密性。

平等與多元的交織性

網路虛擬群體間的互動關係基本上不受地位、角色等社會性特徵、規範和角色期待的制約,虛擬社區中互動的雙方也不再有“身份感”,虛擬群體內人員的關係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情感人一情感人”的關係網路虛擬群體大學生的價值觀是以張揚和追求個性,蔑視權威為目標的,所以現實社會的權力尊重與公共信任、社會信任等,在網路社會居於次要地位在網路提供的自由、平等的世界,無論現實中的身份怎樣,進入了網路就同其他人一樣無任何特權,都是平等的由於網路的隱匿功能,大學生在網上可以拋開現實社會的所有顧忌,任何個體都可能會把他在現實社會中的價值觀、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帶到網路中,從而使虛擬群體的文化、價值觀又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狀態。

群體權威的不確定性

虛擬群體生存、成長的網路平台,群體面向全體網際網路用戶開放,只要你對某個社區、論壇感興趣,覺得這個群體的與眾不同出的主題等符合興趣,就可以填寫符合條件的材料要求註冊,雖然有些網路群體採用技術手段對成員身份進行限制,或用學號進行篩選,但由於網路群體可自由、虛擬地註冊,群體的人數可以不受任何條件的制約和地域的限制,只要願意,可以隨時參加或退出,由此就形成了網路社團會員的不確定性在傳統的實體型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都有號召力和權威性強的核心人物,在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裡,核心人物有時是自願的,常常處於動態變化中,同樣具有不確定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