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文物背景,文物特徵,文物歷史,文物拍賣,入藏國博,
文物背景
虎鎣,是“鎣”類青銅器的一種。有研究認為,與一般被用作祭祀的青銅器不同,在周代,“鎣”是一種用來盛水的實用器具,類似於今天的水壺,現存於世的“鎣”只有七件,除“虎鎣”和另一件“鎣”現身拍場,其餘五件均為博物館收藏,實屬罕見。
文物特徵
“虎鎣”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虎鎣”肩部飾捲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在燈光的照耀下,青銅“虎鎣”更顯精美。“虎鎣”這一世稱的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銅盉標誌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
青銅“虎鎣”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名譽院長孫機認為,同類型的帶銘文的青銅器,能確定為“鎣”的不超過8件,主要為祭祀時用。而青銅“虎鎣”,目前已知僅此一件。
據國家文物局介紹,從攜帶型螢光能譜表面分析結果來看,“虎鎣”的銅、錫、鉛比例符合商周時期青銅器成分特徵。而通過X—ray探傷分析,“虎鎣”未見明顯的後世修復痕跡,墊片清晰,保存完整。
文物歷史
“虎鎣(yíng)”為西周晚期文物,主要用於祭祀,距今約3000年。原為清宮皇室舊藏。

19世紀,英國洗劫圓明園時,被英國海軍上校Harry Lewis Evans掠走。“虎鎣”之前的擁有者Harry Lewis Evans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詳述了他參與洗劫圓明園獲得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過程,這些信函與文物一起被發現。
文物拍賣
2018年3月,“虎鎣”現身英國東南部肯特郡,並將於2018年4月11日在當地拍賣,估價人民幣百萬元以上。據了解,國家文物局在得知坎特伯雷拍賣行即將於4月11日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後,通過多種渠道與該行進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對上述文物的拍賣和宣傳活動。
2018年4月9日,坎特伯雷拍賣行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
2018年4月10日,針對4月11日(英國當地時間)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拍賣“青銅虎鎣”等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一事,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並譴責坎特伯雷拍賣行不顧我方嚴正抗議,執意拍賣疑似非法流失文物,並以戰爭劫掠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國家文物局不贊成境內機構和個人參與上述文物的競拍活動,並呼籲國際友好人士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密切關注事件進展,並將繼續依照相關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促使從我國非法流失的文物回歸中國。
2018年4月11日,虎鎣在英國拍賣,23分鐘拍出41萬英鎊。
入藏國博
2018年3月,“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訊息傳出後,國家文物局立即開展多方面工作,推動“虎鎣”追索返還祖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虎鎣”返還工作逐漸出現轉機。4月底,境外買家表示願將“虎鎣”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與文化和旅遊部的直接領導下,國家文物局會同中國駐英國使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穩妥有序地開展“虎鎣”的鑑定接收工作。9月份,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團隊赴英對“虎鎣”進行鑑定。
2018年11月2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全順利地將“虎鎣”運回北京。12月11日,“虎鎣”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9年1月29日,“虎鎣”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面向公眾展出。本次展覽名為“虎鎣:新時代·新命運”,是國博鮮有的以單一文物為主題策劃的主題展覽,將全景式展現“虎鎣”本身的器物特點和流傳歷史。展覽分三大單元,從器型、銘文、功能、紋飾、器座等多方面詳細介紹對“虎鎣”的初步研究成果,對“虎鎣”從流失到回歸的歷史過程進行呈現。預計展期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