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37年,德國重型坦克發展計畫開始啟動,由德國的武器軍備發展局提出,並將新型重型坦克的具體性能要求下發給德國的四家公司:戴姆勒·賓士公司、亨舍爾公司、MAN公司和保時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
希特勒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新式重型坦克發展計畫正式提出。德國軍方對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是:具有更大的擊穿敵人坦克的火力,敵人坦克無法擊穿的厚實的防護裝甲,最大速度不低於60公里/小時。會議決定發展間兩種重型坦克,分別是代號虎式重型坦克(Tiger Ⅰ Heavey Tank)和虎王式重型坦克(Tiger Ⅱ Heavey Tank)。
1942年,德國投產裝備的虎式坦克在戰場上的獲得成功,導致虎王式重型坦克的研發進度放慢。但1943年蘇德戰場的交鋒,使德軍看到了蘇聯IS-2重型坦克的威力。為對抗蘇軍重型坦克,準備1944年春季攻勢,德國軍方加快新重型坦克的研製。
研製歷程
方案比較
1943年1月,根據德國軍方要求,一種取代虎式坦克的新重型坦克的設計開始。虎王式重型坦克是與虎式坦克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希特勒要求將虎王式重型坦克的首上裝甲加厚到150毫米,同時裝上火力更強的坦克炮,在虎式坦克88毫米56倍口徑坦克炮的基礎上,德國人發展出了身管更長、威力更大的88毫米71倍口徑的坦克炮。德國陸軍兵器局最初責成保時捷、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設計,最終由位於
卡塞爾的亨舍爾公司和位於
斯圖加特的保時捷公司來研發競爭。兩家公司各自拿出了兩種設計方案。
保時捷公司的兩個方案基於以前的VK4501(P)樣車改進,並定名為VK4502(P)。方案一是將炮塔前置,模仿蘇聯坦克的動力包後置方案;方案二則是炮塔置後,發動機置中(類似於以色列
梅卡瓦主戰坦克)。兩個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盤和車體以及其他部件,發動機都採用VK4501(P)樣車的汽油發動機(電傳動)。保時捷公司製造了兩種方案的木製樣車模型,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機械部件的區別外,兩者基本相似。
亨舍爾公司的兩個方案為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該公司量產的虎式重型坦克為基礎改進,其繼承性強,但改進處少。VK4503(H)方案樣車則採用蘇聯坦克的傾斜裝甲外形和德國克虜伯公司的炮塔旋轉系統。
製造過程
1943年12月,德國陸軍兵器局審查評估後,確定選用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樣車正式投產,定名為虎王式重型坦克(又稱:虎2/虎Ⅱ)。
首批的50輛虎王坦克(包括樣車在內)裝備了保時捷公司設計的炮塔(魏格曼公司製造)。後期的則安裝了亨舍爾公司設計的炮塔(克虜伯公司製造)。德國軍方計畫用虎王式重型坦克主要對抗蘇聯紅軍的“史達林”系列重型坦克。
1944年12月,德國陸軍根據前線使用經驗和部隊意見,又先後對“虎王式重型坦克進行了20多項改進,對發動機冷卻系燃油系統和行走部分進行大量改動,改善了發動機散熱性能和嚴寒條件下的啟動性能,有效提高了坦克的可靠性。但改良型虎王坦克還沒來得及生產,戰爭就結束了。
1945年3月,虎王式重型坦克一共製造了489輛(包括三種變型車-V1、V2、V3)。其中1943年12月製造了12輛,1944年1~12月製造了377輛,1945年1~3月製造了100輛,生產了四個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比原定的1500輛的生產計畫相差甚遠。減產的主要原因是盟軍轟炸了亨舍爾在卡塞爾地區的工廠以及虎式重型坦克的生產所耗費的原材料和工時相當多。德國軍方後續還研製更重的E-75重型坦克。
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虎王式重型坦克的採用炮塔中置、動力艙後置的總體布局,乘員艙在車體前中部。該坦克車體和炮塔為傾斜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式坦克有較大提高,坦克前部150毫米呈40°傾斜的首上裝甲等效厚度超過220毫米,當時盟軍坦克炮均無法正面擊穿其裝甲,因而提高了該坦克的防護性能。坦克裝備了新型加長88毫米坦克炮,增強了火力。同時該坦克採用了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坦克的部分組件,便於快速轉產保證戰車需求,但同時坦克也具有許多新的技術特徵。
虎王式重型坦克乘員為5人,分別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通訊員兼機槍手。各個坦克之間通過電台聯絡,該坦克主要安裝了FuG5型無線電台,有一些則安裝了FuG2無線電台。
防護系統
整車裝甲
虎王式重型坦克的裝甲防護受到重視,採用傾斜式車體和軋制鋼裝甲板製造,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50毫米,前下裝甲板厚100毫米,側上、側下裝甲板厚80毫米,後裝甲板厚80毫米,頂裝甲板後40毫米,底裝甲板厚25~40毫米;炮塔前裝甲厚130毫米,側面和後面裝甲板厚80毫米,頂裝甲40毫米。虎王式重型坦克有一部分車型,塗上水泥防磁裝甲。水泥防磁裝甲(德文:Zimmerit),用於防禦磁性
反坦克手雷或磁性反坦克炸藥包。但對防禦穿甲彈(APCBC/APCR)、高爆穿甲彈(HEAT)沒有作用。
兩型炮塔
虎王式重型坦克的炮塔分保時捷型和亨舍爾型,其中保時捷型炮塔裝備一門88毫米火炮,攜彈80發。保時捷型炮塔裝甲:正面100毫米厚,最大傾斜60°的弧形結構,炮塔正前方有一小段是0°垂直裝甲,頂裝甲為40毫米。搭載保時捷炮塔的虎王坦克主要裝備給了西線各重裝甲營。該炮塔裝甲厚度較薄,在實戰中很不可靠,在西線1944年8月塞納河戰役中一次有記錄的作戰,被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或“螢火蟲”坦克正面擊穿炮塔,也是極少數有記載的被正面擊穿的虎王。
亨舍爾型炮塔裝甲:正面185毫米,10°傾斜角,側面裝甲的傾斜角度被修改為21°,修改傾斜角度後的炮塔能夠攜帶60發炮彈。亨舍爾型炮塔的防盾呈彎曲狀,不像保時捷型炮塔的呈突出狀,火炮防盾為“豬頭式”。亨舍爾型炮塔也被稱為克虜伯型炮塔。
虎王式重型坦克的車體重量由於使用的炮塔不同而略有差異,其保時捷型炮塔的生產型號為戰鬥全重為68.5噸,亨舍爾型炮塔的生產型號為69.8噸。
武器系統
虎王式重型坦克安裝了一門精確的、裝有炮口制退器的88毫米口徑KwK43 88L/71型坦克炮。該炮由德國高射炮發展而來,並加長了炮管,最大有效射程10千米,威力更加強大。火炮身管長6.248米,71倍徑,發射的炮彈有43式穿甲彈和43式殺傷爆破彈。炮彈重為10.4千克,穿甲彈的初速為1000~1130米/秒,在2000米距離上命中角為90度時穿甲厚度為132~152毫米。殺傷爆破彈的初速為950米/秒,在射角為15度時、最大射程可達10000米.輔助武器有3挺MG34型7.92毫米車體、同軸機槍。車內攜帶78~84發炮彈和5850發機槍彈。
最初虎王式重型坦克安裝的是雙目TZF9b/1型觀瞄鏡,後來換裝為單目TZF9d型觀瞄鏡。火炮射界為+23度~-15度。該坦克的88毫米火炮對蘇聯
T-34中型坦克和美國謝爾曼
M4中型坦克(包括M4A3E2謝爾曼)都構成致命打擊,優於同時期的美國、蘇聯同級火炮。
動力系統
虎王式重型坦克初期批量生產型的發動機採用邁巴赫公司的HL230P30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為600馬力。後期批量生產型坦克採用了新的邁巴赫HL230P45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提高到700馬力。坦克傳動裝置為邁巴赫公司的“奧爾瓦”401216B型機械式變速箱,有8個前進檔和4個倒檔。此外,該坦克還安裝了亨舍爾公司的L801型機械操縱系統。行動裝置包括雙扭桿獨立式彈簧懸掛裝置和液力減振器,車體每側有9個直徑800毫米的負重輪,負重輪分兩排,交錯排列。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條履帶有92塊履帶板組成。這一套裝置使其能做原地旋轉動作。虎王重型坦克裝備兩種履帶,用於鐵路運輸的660毫米窄履帶以及更寬的800毫米戰鬥履帶,使用極為不便。
虎王式重型坦克由於發動機耗油量大,所以機動持續性相對其他德軍坦克要差。該坦克最大公路速度為41.5千米/小時,越野最大速度則只有10~20千米/小時。
性能數據
虎王式重型坦克參考數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批量一:1~250輛,邁巴赫HL230TRMP30型V-12水冷汽油機 批量二:251~489輛,邁巴赫HL230TRMP45型V-12水冷汽油機 |
| 批量一:600馬力 批量二:700馬力(514.7千瓦) |
| |
|
| |
| |
| MG34或MG42型7.62毫米機槍1挺(車長高射機槍,在潛望鏡上) |
| |
| 後期型為液壓驅動,約15°/秒,保留手動旋轉式操作 |
| |
|
|
| 車身首上:150毫米/40° 首下:140毫米/50° 球型機槍座:120毫米球型 側裝後部:80毫米/21° 底部頂部:40毫米 |
| (亨舍爾型) 前部:185毫米/10° 側後部:80毫米 頂部:40毫米 |
(保時捷型) 前部:100毫米/弧形 側後部:80毫米/21° 頂部:40毫米 |
衍生型號
坦克殲擊車
1943年8月,德軍在
庫爾斯克會戰失敗後,立即轉入戰略防禦,形勢迫使他們大量生產坦克殲擊車。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殲擊車是對付蘇聯坦克的有效兵器。
1943年2月開始啟動研製代號
獵虎坦克殲擊車,同年10月20日,第一輛獵虎坦克殲擊車樣車製造出來,德國軍方就急不可待訂購了150輛,但為時已晚,反法西斯戰爭的蘇聯和同盟國軍隊逐步推進。獵虎坦克殲擊車最後生產不到70輛,其中大約有48輛在戰爭快結束時才裝備部隊。
獵虎坦克殲擊車是1943~1945年間生產的。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善於利用現成的坦克底盤改裝成自行火炮,並且使自行火炮的口徑超過原來基型坦克的火炮口徑。獵虎坦克殲擊車以虎王式重型坦克車體為底盤,火炮口徑也由原來的88毫米增大到128毫米,身管長為55倍口徑,獵虎坦克殲擊車成為二戰時德軍威力最大的坦克殲擊車,它所發射的穿甲彈可以擊毀二戰時期盟軍所有重型坦克的主裝甲。該車彈藥基數38發。獵虎坦克殲擊車的前裝甲厚度達到250毫米,是二戰時期裝甲車輛最厚的裝甲,因此該殲擊車的戰鬥全重達到71.7噸,乘員人數為6人。儘管該戰車的威力十分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機動性相當差,最大速度只有38千米/小時,越野速度只有17千米/小時,再加上它的生產數量只有70輛,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有限。
獵虎坦克殲擊車參考數據:
| |
| |
| |
| |
| 70600千克(亨舍爾型) 68800千克(保時捷型) |
| |
| |
| 邁巴赫HL230P30/12-cylinder汽油機、700馬力 |
| |
| |
| 128毫米炮彈:38~40發; 7.92毫米機槍彈:2925/3300發 |
獵虎坦克殲擊車是由聖瓦勒汀的工廠生產,它的測試則是在奧地利的道勒沙姆進行。從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產了85輛“獵虎”坦克殲擊車,而原計畫是生產150輛。其中從1944年7月到12月生產了49輛,1945年1月到1945年4月生產了36輛。
獵虎坦克殲擊車裝備了兩支部隊,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殲擊營,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殲擊營。第512重坦克殲擊營組建於1944年夏季,由兩個連組成(1連指揮官是阿爾博特.安斯特,最後這個連演變成“安斯特”戰鬥集群,2連則是由奧托.卡利歐斯指揮),這個營的指揮官是沙夫少校。第512重坦克殲擊營作為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的部分參加了德軍在匈牙利的戰鬥,之後被拉回德國參與東西兩線的防禦作戰。而第653重坦克殲擊營則是在1945年春天組建的,其兵力不滿員。它參與了德軍的阿登攻勢,然後被使用在西線萊茵河以及卡爾舒赫地區。1945年夏天,美軍對繳獲的獵虎坦克殲擊車進行了測試,發現它能在2100米的距離上擊穿美軍
M26重型坦克的前部裝甲板。獵虎坦克殲擊車戰後倖存的很少,俄羅斯
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有一輛獵虎坦克殲擊車,英國的波維頓坦克博物館有一輛作為展品的“獵虎”坦克殲擊車,另外美國的
阿伯丁試驗場也有一輛。
指揮坦克
1944年11月,魏格曼公司將20輛虎王式重型坦克改裝為指揮坦克,加裝了無線電設備,其中使用了兩種型號的無線電台:FuG8型和FuG7型。首輛指揮坦克在1945年2~3月開始服役。兩種指揮坦克的攜彈量都為63發(32發穿甲彈和31發高爆彈)。為指揮坦克新增的無線電裝置體積增大,需要增加配線、天線和GG400輔助發電機,因此占用了額外的空間。為了解決內部空間需求,德國生產方改動車輛倉內布局,減少彈藥攜帶數量,具體為取消17發88毫米坦克炮彈和10包機關槍炸彈的存儲空間。
105火炮坦克
1944年後期,克虜伯公司曾建議為虎王式重型坦克換裝105毫米KwK45 105L/68型火炮,但最終沒有實現。
裝甲回收車
ARV裝甲回收車,是德國軍方為應對重型履帶裝甲回收車的嚴重短缺而改裝的專用車輛。二戰中的德國軍方不得不放棄或摧毀數百輛自己的坦克,以防止它們落入敵人手中。ARV裝甲回收車的產量很少,1945年7月,英國曾調查了亨舍爾公司開發的一種多臂式蒸汽機車,只是採用虎王式重型坦克車體改進,但計畫進展到什麼程度還不清楚,也沒有找到圖紙、模型或模型。
服役動態
投入實戰
1944年2月,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部隊重裝甲營都接收了虎王式重型坦克。該坦克在有經驗的乘員操縱下,成為強有力的裝甲戰車。
1944年5月,虎王式重型坦克首次參加了在
明斯克附近戰鬥,接著參加了同年7月在波蘭桑多米亞茲地區作戰。
1944年6~8月,在
諾曼第戰役中德國第503重裝甲營有兩個連裝備了虎王式重型坦克(保時捷型炮塔)並投入戰鬥。但1944年8月底,嚴重的機械問題導致虎王式重型坦克全部損毀。
1944年9月,德軍第506重裝甲營的虎王式重型坦克參加了在荷蘭進行的
阿納姆戰役(“市場花園”行動)。
1944年10月,在城堡山的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式重型坦克,這個營在10月14日從德國調往布達佩斯,並在15日參加了德軍襲擊布達皇宮的行動。
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德軍有150輛左右虎王式重型坦克參加了
阿登戰役。
1945年4月,在德國投降前夕,虎王式重型坦克與蘇軍在柏林東部西洛高地展開激戰,直到戰爭最後一刻,若干輛虎王還在柏林市中心頑抗。在1945年5月10日,一輛隸屬於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式重型坦克被其乘員自毀,成為德國在戰爭中最後一輛被摧毀的坦克(註:德國是在5月9日正式投降的)。503重坦克營在
布達佩斯戰役中被全殲。
被殲戰例
1944年8月,在波蘭東部桑多梅日市作戰中,蘇聯軍隊近衛第6坦克軍用相對落後的T-34坦克,採用靈活戰術,伏擊並擊敗德國第501重型坦克營的虎王式重型坦克,擊毀和繳獲了德國大部分虎王式重型坦克。僅在蘇聯近衛第53坦克旅當面,德軍在戰場上遺棄的被擊毀、擊傷或完好無損的虎王坦克就有12輛。而近衛第6坦克軍卻無一輛坦克戰毀或受傷,創造了蘇軍對德國虎王式重型坦克的首戰勝利。
總體評價
德軍使用虎王式重型坦克作戰以失敗告終,首先是“虎王”式坦克性能上的缺陷。戰鬥全重近70噸且行駛中故障不斷的虎王坦克根本不適合在丘陵河谷地區作戰,不是機動性好的T-34坦克的對手。其次是作戰指揮方面的錯誤。德軍指揮官未進行周密的戰前偵察準備,就將虎王式坦克在不利的地形上倉促投入作戰,而且對蘇軍可能的伏擊毫無提防,結果招致慘敗。戰後,第501重型坦克營營長馮·勒加特少校被撤職。
虎王式重型坦克還有很多技術問題,最突出的是轉向控制系統因車重過大導致經常突然報廢。另外,坦克發動機不僅油耗高,還很容易過熱甚至熄火。因為虎王坦克並沒有採用為其專門開發的發動機,而是直接安裝已有700馬力邁巴赫HL230/P45汽油機,該型發動機原本配用於較輕
黑豹坦克(45噸)和虎式重型坦克(60噸),而對重達70噸的虎王坦克,發動機必須持續保持全速運轉才能驅動坦克,極大的減損發動機壽命並降低其可靠性。
虎王式重型坦克近70噸的重量也成為致命弱點,因為大多數的橋樑及道路皆無法承受其巨大的壓力,一旦出現差錯,只得將其廢棄。而過度複雜的機械也成為一大問題。 以上種種的缺陷,導致虎王坦克,因燃油不足、機械故障而被迫由組員自行摧毀損失的數量,遠高於直接在戰場上被擊毀的數量。(Militaryfactory、《兵器》、環球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