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三戰呂布

虎牢關三戰呂布

鄭光祖著作《虎牢關三戰呂布》 (簡名《三戰呂布》) 末本劇本。出場人物:正末—張飛;末—劉備,關羽;沖末—袁紹;外-呂布,曹操;淨—孫堅。 劇本源自《三國演義》 “虎牢關三戰呂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虎牢關三戰呂布
  • 創作年代:元朝
  • 文學體裁:曲
  • 作者:佚名
簡介,摘要,劇情,淵源,考辨,作者,連結,

簡介

題名:虎牢關三戰呂布
所屬朝代:元代
作品體裁:戲劇
主題詞或關鍵字:虎牢關三戰呂布

摘要

鄭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詳。所作雜劇共18種,今存8種:《伊尹耕莘》、《三戰呂布》、《無鹽破環》、《王粲登樓》、《周公攝政》、《老君堂》、《翰林風月》、《倩女離魂》。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虎牢關三戰呂布·楔子一
虎牢關三戰呂布·楔子二
虎牢關三戰呂布·第一折
虎牢關三戰呂布·第二折
虎牢關三戰呂布·第三折
虎牢關三戰呂布·第四折

劇情

虎牢關三戰呂布舊題 鄭光祖(簡名《三戰呂布》)
末本。出場人物:正末—張飛;末—劉備,關羽;沖末—袁紹;外-呂布,曹操;淨—孫堅。
第一折:([仙呂·點絳唇]套九曲)東漢末年,袁紹會合十八路諸侯,以曹操為參謀,以孫堅為盟軍,與呂布相持,戰於虎牢關下,為呂布所敗。曹操催糧路過平原縣,拜訪劉、關、張三兄弟,勸他們前往虎牢關破呂,張飛躍躍欲試。
第二折:([雙調·新水令]套六曲)呂布飛揚跋扈,專搦不曾與之交戰的孫堅。孫堅畏懼稱肚痛,不敢出戰。劉關張趕來,卻受到孫堅的蔑視。恰呂布陣前索戰,孫堅又稱肚疼,張飛譏其為“蠟槍頭”,孫堅惱羞成怒,欲斬張飛。曹操催糧回來,勸孫堅放了張飛,令其出戰呂布。孫堅率軍出陣二楔子:([仙呂·賞花時]一曲)孫堅戰呂布大敗,倉惶逃命,呂布得孫堅盔甲,令部下攜之,班師請功,卻為張飛奪回。
第三折:([中呂·粉蝶兒]套十一曲)呂布得知孫堅衣甲被張飛奪回,率兵征討劉、關、張三兄弟。孫堅逃回本營,謊報戰況,張飛拿了盔甲,當場拆穿謊言。楔子:([仙呂·賞花時]一曲)呂布再次搦戰,張飛與二位兄長輪戰呂布,呂布大敗而逃。
第四折:([正宮·端正好]套六曲)劉關張得勝回營,張飛向眾將備說戰鬥場景。袁紹宣旨,封賞曹操和桃園三兄弟。

淵源

守關李肅具由告急,申呈董卓。卓聚李儒、呂布等商議。儒曰:“賊勢浩大,皆是袁紹為盟主,以聚眾惡。紹叔袁隗見為太傅,倘或裡應外合,不便。可先除隈,然後起兵剿紹。”卓令李傕、郭引兵五千,圍住袁隗(隈)家,盡皆誅絕,先將袁隗頭去關外號令。
卓遂起大軍二十五萬,分兩路而來:令李傕、郭引兵五萬保沂水關;卓自引軍二十萬,同李儒、呂布、張濟、樊稠等取虎牢關,截諸路諸侯軍馬。卓令呂布領軍去關前紮寨,卓在關上屯住。
哨軍報知袁紹,紹聚眾商議。操曰:“董賊屯兵在虎牢關,截諸侯中路,分其形勢。可勒兵一半迎敵。”紹乃分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揚、陶謙、公孫瓚八路軍馬,往虎牢關迎敵;曹操引軍往來救應。太守王匡引兵先到,見呂布出陣往來。
令名將方悅出戰,五合被布刺死。匡急奔潰,卻得喬瑁、袁遺兩軍趕來,救了王匡,呂布方退。
八路諸侯會議,言呂布英雄,無人可敵。諸侯各領本部軍,分八陣布列山前。遙見呂布先來沖陣,張揚軍中首將穆順,挺槍戰不兩合,又被呂布刺死。八路諸侯心膽皆裂。太守孔融部下勇將武安國曰:“吾受文舉十年恩德,當以死報!”乃提五十斤鐵錘飛馬而出,與布戰到十合,被布一戟刺著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呂布逕取公孫瓚,瓚挺鐵槊戰布,二合,瓚回馬落荒而走。布趕上,挺戟望瓚後心便刺。旁邊閃出張飛,大叫:“三姓家奴休走!”呂布棄了公孫瓚,來戰張飛。五十合不分勝負。雲長舞青龍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三十合。玄德看了,輪雙股劍去砍呂布。三個圍定,呂布架隔遮攔不住,倒拖畫戟飛馬便走。玄德、關、張趕到關下。張飛望見關上青涼傘蓋,【曰】:“必是董卓!趕上關去,拿住董賊斬草除根!”關上矢石如雨打下,不得上,退回本寨。

考辨

元人鄭德輝的《虎牢關三戰呂布》雜劇第二折,呂布一上場,有一段自述,說他先拜丁原為父,有一天,丁原讓他洗腳,他看到丁原左足上有一個黑瘤子,便問長瘤的原因,丁原回答說,腳上長一個瘤子,是五霸諸侯之分的徵兆。呂布暗想,你腳上長一個瘤子尚有五霸諸侯之分,我腳上長了兩個瘤子,福分反而比你小么?便拿起金盆砸死了丁原,騎上赤兔馬離去。後來又拜董卓為父。
從這段自述我們知道,呂布在丁原那裡是一個十分瑣屑的角色,甚至要為丁原洗腳。我們還知道,呂布之所以打死丁原,只是因為丁原腳上有一個瘤,而自己腳上有兩個瘤。
關於呂布的出身歷史,《三國志平話》則有另一種說法。說王允舉薦董卓去平定西涼四大寇,正要發兵,便聽得城內大喊大嚷。原來是丁丞相的家奴呂布殺了丁原,又在街上如猛虎般橫衝直撞,將那些圍捉他的軍兵殺得落花流水。董卓派人將他縛住,帶入帥府,問他為什麼滿街殺人。丁原家人說,不為別的事,只為丁丞相的一匹馬便殺了丁丞相。這馬便是赤兔馬,渾身血點也似鮮紅,鬃毛如火,日行千里,負重八百餘斤,過江河如履平地。不過,呂布矢口否認,說不是為馬而殺丁原,而是因為丁原經常侮辱他。董卓見呂布身長一丈,腰闊七圍,獨自殺了百餘人,是天下少有的猛將,便免其殺人之罪。呂布則投靠董卓,拜董卓為父。
《三國志平話》沒有提到呂布為丁原洗腳和腳上長瘤的事。按丁原家人的說法,是為一匹馬而殺丁原,按呂布自己的說法,則是因為丁原常侮辱自己,至於怎樣侮辱他,是否是指讓他為丁原洗腳之類,則不得而知。
雜劇和《平話》都把呂布寫得很瑣屑,寫出他甘為家奴,反覆無常的小人性格。這是有歷史根據的。據《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呂布是五原郡九原(今山西省忻縣)人,驍健勇武,丁原為并州刺史時,以呂布為主簿,待之不薄。他隨丁原帶兵到洛陽,與何進一起謀誅宦官。後來何進被殺,董卓進洛陽,要奪丁原的兵權,便派人利誘呂布。呂布馬上倒向董卓,殺了丁原。董卓以呂布為騎都尉,愛信備至,誓為父子。不過,這種關係沒有保持多久,呂布又怨恨起董卓來了,一方面是因為董卓性格剛躁褊急,曾因小失意,拔下手戟擲刺呂布,另一方面是因為呂布自己與董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因此,當一向厚待他的司徒王允謀誅董卓,要呂布為內應時,呂布便又親手殺了董卓。
說呂布為丁原洗腳,腳下長瘤,為一匹赤兔馬而主動殺丁原,實為劇作家、小說家的創造。史書說,董卓誘呂布殺丁原,至於怎樣利誘,則沒有說。呂布有赤兔馬,時人說:"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但沒說赤兔馬原是丁原的。
《三國演義》寫呂布三姓家奴的性格特徵,與雜劇、《平話》又有不同。呂布為丁原洗腳,為腳上長瘤而殺丁原之類情節自然刪除了。大約因為這類情節雖能表現呂布性格,卻不太合乎情理。與雜劇、《平話》相比,《三國演義》寫呂布還有一個大的改動,就是不論殺丁原,還是殺董卓,都只是由於別人的利誘。董卓派人送去一匹赤兔馬,便教他殺了丁原,王允用一個貂蟬,又教他殺了董卓。這樣寫,當然更能刻畫出他有奶便是娘的小人性格。
可見,呂布的性格雖有歷史根據,為了寫好這個人物,劇作家、小說家還是作了精心再創造的。當然,精心再創造的不止是他出身歷史的幾個情節。
起初,在一些藝人筆下,呂布是有鬍子的。元代刻印的《三國志平話》,有一幅《呂布刺董卓》的插圖,畫著呂布把董卓從床上拖下來,舉劍砍去。還有一幅《水浸下邳擒呂布》,關雲長一箭,正射中走出下邳城的呂布。這兩幅圖,呂布都掛著三綹長髯。《孤本元明雜劇》里,元人鄭德輝寫的《虎牢關三戰呂布》,後面註明呂布的打扮,也有"三髭髯"。
這是有根據的。史書雖沒記載他有沒有鬍子,但他的年齡,在三國時期那些著名的英雄里並不算小的。《英雄記》里,呂布在鉅野被曹操打敗,東奔劉備,請劉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便稱劉備為弟。既然如此,那么,獻帝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他就應該是三十開外,死時,也應該過了四十。讓他掛上鬍子是合乎情理的。
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起,呂布的"三髭髯"被摘了下來。《三國演義》"三英戰呂布"一回,人們看到呂布出陣,是"頭帶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沒有提到他的髭。近代的三國戲中,從"三英戰呂布"到"白門樓",人們看到的呂布都是白面無須,年少英俊。
人們還都知道呂布是使方天畫戟的。元雜劇《三戰呂布》,呂布一上場便自述:"幼而習文,長而演武,上陣使一枝方天畫戟,寸鐵在手,萬夫不當,片甲遮身,千人難敵。"他就是用這枝方天畫戟和劉、關、張交戰的。《三國志平話》里,呂布投向董卓,作者寫他的丈二方天戟時,上面又多掛了"黃幡豹尾"作裝飾。《三國演義》里,這枝畫戟更與呂布形影不離,不但在虎牢關下用它大戰劉關張,而且帶著它在鳳儀亭和貂蟬約會,董卓來找他時,就見呂布和貂蟬共話,畫戟倚在一邊。呂布回身走時,董卓搶了這畫戟挺著趕來,又擲戟刺布,被呂布打落在地。呂布殺董卓用的也是這枝戟。為這枝畫戟,還有專門一回轅門射戟,那是呂布為劉備、紀靈解紛,只聽呂布大吼:"取我戟來!"令左右去轅門外遠遠插定,然後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一箭正中畫戟小枝,教劉備、紀靈二家罷了兵。
其實,歷史上的呂布並不使戟,而是使矛。《後漢書·董卓傳》寫呂布等人殺董卓,用戟刺董卓的是李肅,後來呂布又"持矛刺卓"。《三國志·呂布傳》寫過董卓擲戟刺布,但不是在鳳儀亭,戟也不是呂布的,而是董卓自己的手戟。轅門射戟實有其事,但那枝戟恐怕也是軍營中隨便拿了一樣兵器,不是呂布專用的。
讓呂布使畫戟,顯然也是編劇者和說書者們的創造。因為張飛是使丈八蛇矛的,再讓呂布使矛,不便表現人物特徵。另外,讓呂布騎赤兔馬,白面無須,手中再持一枝與眾不同的方天畫戟,也更顯得英俊威風。這都是形象塑造的需要。

作者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西)人。其生卒年不可考,元人周德清在作於一三二四年的《中原音韻自序》中,已經提到了他的去世;同時,從《錄鬼簿》看,他享年亦較高,故人稱“鄭老先生”,以七十歲計,他的生年約在年前後,卒年在年以前。他的生平史料留傳下來的極少,我們只知道他長期生活在杭州,以儒補杭州路吏。由於元朝前期未實行科舉制,所以習儒是沒有什麼出路的;而元人重吏,以吏入官是當時最重要的仕途。但鄭德輝雖補杭州路吏,似乎一直屈沉下僚,未能得到升遷,難以施展抱負。最後他病卒在杭州,火葬於西湖之靈芝寺。《錄鬼簿》說他“為人方直,不妄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
鄭德輝幾乎把他全部的理想與才華都傾注在雜劇的創作當中。據今所知,他一生總共寫作了個劇本,現存的有《亻芻梅香騙翰林風月》、《迷青瑣倩女離魂》(一說為趙公輔作)、《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一說為武漢臣作)、《鐘離春智勇定齊》(一說為無名氏作)、《立成湯伊尹耕莘》(一說為無名氏作)、《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一說為無名氏作)等種,僅存殘曲的有《崔懷寶月夜聞箏》種,已佚的有《採蓮舟》、《秦樓月》、《細柳營》、《哭孺子》、《指鹿道馬》、《哭晏嬰》、《後庭花》、《梨園樂府》、《紫雲娘》種。
這些劇作,大都取材於歷史故事或歷史傳說,但作者的主旨,卻重在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即所謂“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象《王粲登樓》、《周公攝政》、《三戰呂布》等,或者通過文人的落魄而表現出懷才不遇的極度悲憤;或者通過對正面人物浩然正氣的歌頌,來表達對建功立業、一層宏圖的無比渴望。《翰林風月》和《倩女離魂》屬於另一類生活風情劇,在對曲折的愛情故事描繪的同時,作者同樣表達出了對儒生酸甜苦辣的種種感慨。與關漢卿等早期的北方劇作家相比,鄭德輝的劇作更注重於個人對生活的主觀感受,而不是現實本身的客觀的社會問題。
鄭光祖的劇作,又比較典型的代表著南方文人雜劇創作的風格:刻意追求藝術形式上的完美。在結構方面,精心結撰,巧妙安排衝突,劇情往往起伏跌宕而錯落有致。語言風格方面,以清雅流麗見長,並多以古書之語入曲,才情學問,結合得恰到好處。這一點與北方作家的質樸豪辣。有著顯著的不同。明代的曲論家於此十分讚賞;劇作家也往往摹仿,甚至走入極端。
鄭光祖還留存著為數不多的一些散曲作品。這些作品以描述歸隱生活和閨怨離情者為多,風格上與他的雜劇作品大體相似。但總的來說成就並不太高。
鄭光祖的創作,在當時就得到了廣泛的高度評價。鐘嗣成《錄鬼簿》說“公之所作,不待備述,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倫輩稱‘鄭老先生’,皆如其為德輝也。”不過鐘氏又說:“惜乎所作貪於俳諧,未免多於斧鑿。”實際上,“斧鑿”較為允當,而“俳諧”則未必盡然。
早在年,曲論家就把鄭光祖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並提,指為對元曲有重大貢獻的前輩。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更稱讚說:“鄭德輝之詞,如九天珠玉。其詞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誠傑作也。”此後曲家論元曲四大家,必舉鄭氏為其一。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甚至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馬之詞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詞激歷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當然,這種評價不免包涵著明人形式主義審美趣味的偏見。但無論如何,經過了數百年時間的考驗,鄭光祖的成就和地位,一直是舉世公認的。

連結

【元代雜劇】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