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曹魏占據了中原及周邊大片土地及其大量人口,並建立了以洛陽、許都為中心,北至遼東、西迄敦煌而體系完備的政權系統,以實現維護國境安全、對付外敵入侵和推動國家發展的使命,這一組織系統是靠眾多虎將雄才來維持支撐的。本書詳盡敘述和分析了曹魏國家組織系統中多層人物的個性特點、職場作為和人生得失,這包括:為理想而投奔曹魏、並在職任上建就奇功的有志之士;對國家戰略方針產生重要影響的軍政才俊;對地方治理和邊境建設貢獻突出的州郡名臣;長期統兵率眾在戰場上奮發虎威的出眾武將;在當地具有特殊影響的隱者俠士等。
全書通過曹魏中上層多種人物的職場活動,表現了中原大國眾多才俊的人生追求與曲折命運,也展示了三國時代多類雄才匯聚相互影響的職場圖景。
圖書目錄
前言
1.12 協助治世的名臣
1.12 (1)理念清晰的袁渙
1.12 (2)張氏兄弟的人生追求
1.12 (3)涼茂與國淵的助力
1.12 (4)清高而義氣的田疇(上)
1.12 (4)清高而義氣的田疇(下)
1.12 (5)忠貞不貳的歸降之臣
1.12 (6)王裒的堅貞一生
1.12 (7)德純行直的邴原(上)
1.12 (7)德純行直的邴原(下)
1.12 (8)名士管寧的堅定心志
1.12 (9)引善成風的王烈
1.12 (10)張臶與胡昭的政治意識
1.12 (11)隱士焦先的生命軌跡
1.13 佐命興魏立功業
1.13 (1)被屈死的崔琰
1.13 (2)功臣毛玠及其晚年受審
1.13 (3)並不出名的何蔓
1.13 (4)曾為曹植家丞的邢顒
1.13 (5)忠不顧身的鮑氏父子
1.13 (6)大理司馬芝的司法理念(上)
1.13 (6)大理司馬芝的司法理念(下)
1.14 盡職守建碩功的名臣
1.14 (1)鐘繇的建魏之功(上)
1.14 (1)鐘繇的建魏之功(中)
1.14 (1)鐘繇的建魏之功(下)
1.14 (2)鐘太傅的家事
1.14 (3)鐘會的成長與作為(上)
1.14 (3)鐘會的成長與作為(中)
1.14 (3)鐘會的成長與作為(下)
1.14 (3)鐘會的成長與作為(末)
1.14 (4)華歆的人生追求(上)
1.14 (4)華歆的人生追求(下)
1.14 (5)王朗的德行與功績(上)
1.14 (5)王朗的德行與功績(下)
1.14 (6)青出於藍的王肅(上)
1.14 (6)青出於藍的王肅(下)
1.14 (7)學人董遇的執著奮爭
1.14 (8)劉馥父子的垂世功績
1.14 (9)梁習的社會治理(上)
1.14 (9)梁習的社會治理(下)
1.14 (10)守御隴西的游楚
1.14 (11)張既的安西之功(上)
1.14 (11)張既的安西之功(下)
1.14 (12)皇帝岳父張緝的不幸
1.14 (13)溫恢的靈活處事
1.14 (14)多彩的賈逵(上)
1.14 (14)多彩的賈逵(中)
1.14 (14)多彩的賈逵(下)
1.14 (15)智者李孚
1.14 (16)楊沛的做官與處事
1.15 特別崗位立殊功
1.15 (1)推行屯田的兩大功臣
1.15 (2)蘇則的軍政之功
1.15 (3)杜畿平治河東郡(上)
1.15 (3)杜畿平治河東郡(下)
1.15 (4)忠誠履職的杜恕(上)
1.15 (4)忠誠履職的杜恕(下)
1.15 (5)鄭泰對董卓的忽悠
1.15 (6)鄭渾的治政之能
1.15 (7)治理敦煌的良臣
1.15 (8)太守治郡之補綴
1.16 出名的武將與俠士
1.16 (1)忠勇將軍張遼(上)
1.16 (1)忠勇將軍張遼(下)
1.16 (2)樂進的戰功
1.16 (3)悲情將軍于禁(上)
1.16 (3)悲情將軍于禁(下)
1.16 (4)張鄰的武戰之功(上)
1.16 (4)張鄰的武戰之功(下)
1.16 (5)戰功不凡的徐晃(上)
1.16 (5)戰功不凡的徐晃(下)
1.16 (6)名亞徐晃的朱靈
1.16 (7)英年早逝的李典
1.16 (8)堅守節義的李通
1.16 (9)減霸的人生與功績
1.16 (10)守御江夏的文聘
1.16 (11)呂虔的軍政功業
1.16 (12)“虎痴”將軍許褚
1.16 (13)傳奇英雄典韋
1.16 (14)不屈強敵的龐德
1.16 (15)龐淯的情仇國恨
1.16 (16)剛烈俠女趙娥親
1.16 (17)聞名涼州的閻溫與張恭
1.16 (18)俠義救困的孫賓碩
1.16 (19)楊豐與鮑出的遊俠人生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馮立鰲,男,1958年12月生,陝西扶風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82年1月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政教系,1992年獲哲學碩士學位。長期在陝西、廣東兩地教學與理論界工作,主持團隊業務管理,獲省市級成果獎和個人榮譽獎多項,2018年底退休。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對中國歷史政治的某些時段做系統解讀,獨立撰寫的8部專著分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前期專著再版多次,在讀者中頗有影響。作者多年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從哲學方法論和思維方式方面加以體認發掘,學術風格上力求貫通古今、啟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