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16片裝VCD(VCD)

解放戰爭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16片裝VCD(VCD)

在這些戰役勝利六十周年的今天,我們將六十年前發生在中華大地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史實,以全新的史料、獨特的視角再現在電視螢幕上。讓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在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中去探索那些戰爭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結局,給歷史一個公正的真實結論。

本片在製作上與其它同類節目有很大不同。在編導上借鑑了國外大片的創作手法,即每部中各集結構均是在起承轉合中逐步推向高潮。情節生動、懸念環生;看時驚險刺激、緊扣人心,杜絕了有些同類題材講述歷史沉悶的弊病。片中解說採用新的筆法,即不是簡單的重敘過去歷史的大事記,也不是單純講個人命運,而是歷史與人物交融。即有歷史的大氣氛,又有人物的命運與細節,是一部能給觀眾全新感受的20世紀中波瀾起伏長篇戰爭歷史的精彩畫卷。它不僅適應觀眾願意觀看戰爭歷史紀錄片的心理,又有能掀起觀眾感情起伏的全新藝術手法,可視性極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
  • 出品時間:1997年
  • 出品公司:中央電視台
  • 製片地區:中國
  • 首播時間:1997年
  • 導演:李鷹 
  • 編劇:劉凡
  • 集數:共8部19集
  • 每集長度:每集45--50
  • 類型:大型軍事題材紀錄片
  • 製片人:孟凡勇,趙赤 
  • 解說:吳俊全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分集劇情,

劇情簡介

半個世紀前的1948年至1949年,在中國大陸上爆發了一連串兩種勢力的大決戰。決戰的結局不僅在中國軍事史也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令人驚異的一筆,並最終導致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全部系列片共8部19集,每集45--50分鐘。
第一部《孟良崮》,講述孟良崮戰役。45'×2集。
第二部《中秋奪城夜》,講述濟南戰役。45'×2集。
第三部《烽卷黑土地》,講述遼瀋戰役。50'×3集。
第四部《中原虎嘯天》,講述淮海戰役。50'×3集。
第五部《日出紫禁城》,講述平津戰役。50'×2集。
第六部《霹靂撼天鎖》,講述渡江戰役。50'×2集。
第七部《龍起大江頭》,講述上海戰役。50'×2集。
第八部《飛劍掃天東》,講述萊蕪戰役。50'×3集。

演職員表

製片人 總編導:李鷹
編導:劉凡
攝像:郭一民 趙赤 戴鋒 胡曉東
音樂:龐燕華
解說:吳俊全

分集劇情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一部
《孟良崮》簡介

50年前,在沂蒙大地一個不起眼的山頭上,演出了一場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驚心動魄的武劇---孟良崮戰役。這次在我軍戰史上殲敵並不算多的戰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是因為它在當時整箇中國戰局的棋盤上起了關鍵作用。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並沒有使苦難的中國人民走出黑暗的盡頭,早有準備的蔣介石又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同胞。
內戰一開始,陳毅、粟裕和張靈甫就成為一對難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裝備、兵力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下,我軍作戰多次失利,得意的蔣介石和張靈甫盤算著在山東臨沂決戰,為此他們將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3個共45萬兵力集中於此,而當時我軍兵力只有27萬。
當時擺在陳毅、粟裕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與氣勢洶洶的蔣軍決戰,這是蔣介石和張靈甫夢寐以求的;二是讓蔣軍“集團滾動”過來,我們北渡黃河,卷著鋪蓋離開山東,這又正中蔣介石和張靈甫的下懷。
此時的陳毅、粟裕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戰爭本是軍人的角斗場,但發生在沂蒙山區的這場征戰,普通百姓卻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戰爭舞台。他們手無寸鐵,他們走上戰場拿出的武器是他們幾世幾代用過的獨輪車,是他們家房前屋後的樹木砍伐後做成的擔架。
深明大義的沂蒙人民把維繫軍隊戰鬥力的上百萬斤的糧食放在成千輛的獨輪車上,在上萬人的肩膀上緊隨我軍南征北戰。
純樸的沂蒙百姓從切身的感受中,做出了最重要的選擇,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最珍貴的東西。在他們當中,有一天失去兩個女兒性命也不泄密的唐洪玉.....有在敵人面前高喊“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的燕玉蘭......有當著眾鄉親許下諾言“誰第一個參軍,我就嫁給誰”的梁懷玉......有倒在冰冷的河水中為部隊架起一座人橋的30個姐妹......
這些也許只是戰爭這場悲壯交響曲中的弦外之音,但卻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而這一切在任何軍事沙盤和地圖上都不可能體現出來,這是來自黃浦軍校的蔣介石和張靈甫至死也未學到的課程。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二部
《中秋奪城夜》內容簡介
在解放戰爭史中,標誌國共雙方大決戰的三大戰役,在觀眾中已是家喻戶曉。然而揭開三大戰役序幕的一場攻城血戰,卻並不為人們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年前發生在齊魯大地的濟南戰役。
1948年的濟南,曾經是國共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影響,使它成為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勢在必奪的重要城市。為此雙方盡遣名將出馬,作為守方的蔣介石派出在抗戰中戰功赫赫的“黃埔三期第一將”-----王耀武;而作為攻方的毛澤東則派出有“軍中第一將”美稱的粟裕和那位頗有傳奇色彩的許世友。
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和十七萬近在咫尺的援軍,使得王耀武信心十足;攻城部隊不占優勢的人數和從未攻打過大城市的經歷則使我方前景難卜,而分兵真攻實打、既攻城又打援的戰略方針在外人看來,又帶有很大程度的冒險。
決定攻守雙方命運的決戰,不知為何選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之夜拉開了帷幕。雙方軍人各自為自己的命運殊死搏殺的同時,也有人面對撲朔迷離的局勢而心轅意馬。明里看得見的戰場炮火硝煙、生死相搏;暗裡看不見的戰場反反覆覆、費盡心機。
守方頑強的抵禦讓攻方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傷亡,即使是鐵石心腸的許世友也為之心動。在攻擊內城的戰鬥中,幾次進攻,幾次失利。是打是撤,讓久經殺場的將軍們面臨艱難的抉擇。三十分鐘的謹慎思索最終帶來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
電視專題片《中秋奪城夜》(上、下集)以大量翔實的史料,客觀真實的再現了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那場浴血爭奪,披露了其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使觀眾在領略戰爭風雲的同時,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軍人的風采。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三部
《烽卷黑土地》簡介
1971年9月13日零時32分,一架三叉戟噴氣機從山海關機場的跑道上緊急起飛,很快消失在夜色中。機上乘座的是當時中國的二號人物:林彪和他的家人......此時的林彪大概不會想到,在他生命中最後一腳踏的土地竟然是山海關。也許命運注定他與這座長城雄關有著不解之緣。
二十六年前,林彪就到過山海關。那是率領十萬部隊闖關東,與國民黨爭奪日本投降後的東北。然而他被隨後而來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打得步步後退。
三年後,他又到過山海關。那是率領百萬東北野戰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凱旋入關,在黨中央的統一指揮下與各路解放大軍席捲全國,奪取政權。
這三年間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發生在人們習慣稱之為黑土地的東北大地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攻於心計的蔣介石命令共產黨的軍隊停留原地,又命令日偽軍不得向共產黨的軍隊投降。而從來就不聽蔣介石話的毛澤東命令自己的軍隊立即向敵戰區開進,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然而首先爭哪裡? 怎么爭? 此時正在西北黃土高原窯洞中的毛澤東,把目光投向中國大公雞一樣版圖上的“雞頭”,投向了那片一望無際的黑土地。
此時的蔣介石明顯失算了,儘管他還想著東北,但南京、上海、北平、廣州那一個又一個抗戰勝利的大桃子,更牽扯他的神經。等他在一片陶醉之聲里回過神來時,東北的大片土地已在我軍的控制之中。
這期間國民黨方面在東北的軍事首領由蔣介石點將杜聿明。
而共產黨方面在東北的軍事首領也由毛澤東親自點將,他就是在紅軍時期就有“韓信”之稱的林彪。
在陝北延安的毛澤東敏感的意識到,這回狼真的來了。在他給東北部隊的一封又一封的急電中:“進軍東北”已變為“星夜前進,搶占東北”。11月4日,擔心的毛澤東再次發電報告誡眾將領:“戰爭中心將轉入東北,必有一場惡戰”。也就在這一天,杜聿明率領他的官兵,乘坐二十多艘美國軍艦抵達營口,但此時營口已被小他四期的黃埔畢業生林彪指揮的八路軍占領,登入被理所當然地拒絕。失落的杜聿明回重慶向蔣介石匯報後,那位一直沉浸在接收喜悅中的國民黨統帥方如夢初醒,他憤怒的下令:打出山海關!
剛剛平息了抗戰炮火還不到三個月的黑土地上,再次燃起了滾滾烽煙,這一燒就是三年。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四部
《中原虎嘯天》內容簡介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四部《中原虎嘯天》,介紹的是50年前中國大陸上國共兩黨力量大決戰的第二幕----淮海戰役。這場至今仍有許多讓中外軍事專家們難以破解之謎的大戰,50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研究者的目光。
上集內容為:在國人心目中,中國的腹地----中原具有極特殊的地位。50年前,共產黨領袖毛澤東選擇這裡做為大決戰的又一戰場,正是考慮到了中原一定,長江以北的大陸半壁江山基本大定。而國民黨統帥蔣介石基於中原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也制定了“徐蚌會戰”的計畫。一時間國共雙方140萬軍隊在驚天動地的戰鼓聲中雲集中原大地,這一切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集內容為:淮海戰役第一仗,我軍在包圍國民黨黃百韜兵團的過程中險像環生,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面臨著重大的考驗。在兵力上占優勢的蔣介石調遣大軍欲制我軍於死地,毛澤東綜觀戰局將原來的“小淮海”計畫演變為國共兩黨爭奪中國大陸半壁江山的空前大戰。中原大地上,我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同時上場,國民黨7個重兵兵團傾巢出擊。包圍戰、運動戰、陣地戰、遭遇戰.....整箇中原大地在戰爭的轟鳴聲中顫動。
下集內容為:給我軍造成巨大威脅的國民黨黃維兵團在這場大戰中錯綜複雜的命運,以及這場大戰的最後階段----杜聿明集團在淮海大地上的最終結局。隨著大決戰第二幕的落下,中原大地上的我軍揮師南下,兵臨長江。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五部
《日出紫禁城》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五十年前被稱為北平,它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三朝古都”。在這座文化名城中,有故宮、天壇等金壁輝煌的宮殿,有頤和園、北海等精美絕倫的園林,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人文薈萃的高等學府,還有四合院、天橋、琉璃廠等純樸厚重的民俗風情。特別是故宮、它是明清兩代皇室所在地,連同其外城稱為“紫禁城”,被譽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五十年前的1949年,毛澤東急令剛剛結束遼瀋戰役的東北野戰軍結束休整提前入關,會同我華北部隊將國民黨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接著殲滅傅作義的嫡系三十五軍,在29個小時內攻下天津,使傅作義不得不放棄切實的幻想。
五十年前的1948年12月中旬,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兵臨城下,與五十餘萬國民黨軍隊對峙,北平一下子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事關中華民族的大決戰之一 ---平津戰役必須進行下去!同時,人心思和,每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知道,不能讓千年古都北平遭受戰火塗炭!
共產黨人是這樣想的,採取了圍而不攻耐心等待的方針,充分運用軍事鬥爭與和平談判等多種方式。
傅作義等一些國民黨人也是這樣想的,只是未下定決心,舉棋不定,顧慮重重。
最終,北平問題獲得和平解決,新中國的太陽照耀在紫禁城完整無缺的城牆上。
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重溫古城那一段不同凡響的經歷,於是有了這部電視紀錄片《日出紫禁城》。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六部
《霹靂撼天鎖》簡介
五十年前,當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為自己徵集選擇國旗的圖案時,有人曾建議以五星和一條河流來作為這個新國家的標誌。這個方案遭到了剛剛脫離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張治中的反對,他的理由是,那條河流橫在國旗中央,看起來就像將整個國家一分為二,他的意見立即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重視和認同,畢竟那場不久前結束的聲勢浩大的渡江戰役,剛剛將他們從國土被割裂為南北朝的危機中解脫出來,他們不希望長江再成為兩種勢力的分界線。
五十年後,電視專題片《霹靂撼天鎖》再次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了長江,將那場發生在長江邊的、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宏大戰役真實而生動地一一展現,讓觀眾們能在事隔半個世紀後領略當時的風雲變幻。
片中並不迴避共產黨的領袖們當時所承受的壓力。畢竟有史以來長江便是世人公認的天險,是兵家畏懼的戰略要地,更是統治者之間勢在必奪的焦點。曹操兵敗赤壁的故事已是婦孺皆知,無數小朝廷憑藉長江天險都能偏安一隅,更何況蔣介石的手中還有百萬精銳之師以及號稱“固若金湯”的“海陸空立體防禦體系”。歷史的經驗和悲劇讓毛澤東在三大戰役勝局已定之後仍有一番斟酌和猶豫。雖然老對手的巢穴已是隔江在望,但這最後的一步邁得卻是費盡思量。
片中通過對健在的當事人的採訪,真實地展示了當年這支百萬雄師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不習慣水戰,不能不在極短的時間內由北方人變成南方人、由陸軍變成水軍;北方解放區的逐漸穩固讓衝鋒陷陣的將士們產生了解甲歸田的情緒。一向被倚為堅強後盾的百姓開始卻出現了少有的冷淡和隔膜;面對國民黨的飛機、軍艦卻不得不依靠小木船過江,長江桃汛的逼近使得江水水位一天天上漲......
因為這是一場決定兩種勢力最後勝負的大決戰,因此長江的戰局在當時已不僅僅是國共之間的較量,更牽動著國際政壇的視線,因此這部專題片從巨觀和全局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蔣介石和毛澤東背後的支持者們在戰役前後的觀望和選擇,國際之間兩大陣營在中國政局的爭奪,並不亞於戰役本身的精彩和緊張。
和以往戰役頗為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戰場不僅僅局限於長江邊,戰鬥的場面也不僅僅是炮火硝煙。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在內部人的脅迫下雖然告老還鄉,卻依然暗地裡遙控指揮,利用不明就裡的代總統李宗仁拋出和談的煙霧。於是北平的桌上烽煙和唇槍舌劍,同時成為不輸於真槍實彈的另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就是這場爭鬥,卻迫使毛澤東不得不做出一次艱難的抉擇:面對渡江最後期限的臨近,他卻下達了推遲戰役時間的命令,讓軍事的需要服從了政治的需要。戰爭與和談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互為補充、互為依賴,不僅成為渡江戰役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也讓這部專題片有了與眾不同的厚重和內涵。
戰爭在進程中總是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的偶然性,而往往就是這些極其微小的偶然性卻造就了最終必然性的結局。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決戰中,也同樣有一些極其偶然的卻起了關鍵作用的細微之處。專題片將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披露出來,讓觀眾穿越半個世紀的時光,來儘量真切地體味到那次戰役的烽火硝煙。
在整個解放戰爭史中,渡江戰役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戰例,因此在以解放戰爭中幾次重大戰役為內容的戰爭系列專題片中,這部名為《霹靂撼天鎖》的片子也同時有了特殊性。不僅僅在於對一次水戰的敘述,也不僅僅在於對複雜政局的描繪,還牽涉著武戲和文戲、國內和國際。而戰役本身也並不僅僅代表著兩種勢力的殊死搏鬥,更有兩大敵對陣營中領袖和將領們人格與個性的碰撞。毛澤東的張弛自如、蔣介石的城府心機、李宗仁的憂心無奈,張治中的沉重悲哀......
最讓片子增色的是一大批珍貴的史料,由於攝影技術和設備的逐步完善,使得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兩方人員都在這一時期拍攝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足以讓五十年後的觀眾們再次重溫那場戰役前後的真實場景,分享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人們總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被稱為“天塹”的長江雖有火燒赤壁的慘烈,卻也不乏勢如破竹的壯舉。1600多年前,吳後主孫皓為了西晉大將王浚過江,曾鑄造了至今令人膽寒的攔江鐵索,卻不想被王浚一把大火將鐵索燒斷,孫皓只好讓人反綁雙手、抬著棺材投降。1600多年後,歷史再次書寫了極為相似的一筆,因此這部專題片被定為《霹靂撼天鎖》。
但歷史雖有相似,卻永遠不可能輪迴,它從未停止過一往直前,只有順應它的人才可能會勝出,因此真正的嬴家是歷史。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七部
《龍起大江頭》簡介
這是一部以反映上海解放為主題的兩集電視紀錄片。片中記錄了五十年前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與退守上海的國民黨軍隊所進行的一場猛攻強守的戰役,及隨後中國共產黨人為接管這個亞洲第一大城市而進行的驚心動魄的鬥爭。
“瓷器店裡捉老鼠”是當年陳毅老總結合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指示精神,給參加上海戰役的部隊打的一個創造性的比方。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戰軍粟裕、張震首長指揮所轄9、10兩個兵團主力,分別從上海東、西線外圍鉗擊吳淞主戰場,以實現截斷敵海上退逃之路,減輕城中作戰壓力,將一個完整無損的上海交到新中國的手中。
已做退居台灣打算的蔣介石,為爭取將大批黃金、美鈔、物資等攜運台灣的時間,親臨上海復興島下達了堅守6個月的作戰命令。被國民黨京滬杭警備司令唐恩伯稱為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達林格勒城防工事還堅固33%的上海防禦工事,成為濃縮於上海的20萬國民黨精銳部隊企求得勝奇蹟的資本。國民黨軍統干將、上海警察局長毛森破獲了在我黨策反下國民黨守軍內部以活捉蔣介石為目標“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海起義計畫;中共地下黨多部秘密電台連遭破壞,大批地下黨員慘遭屠殺。地下黨在曙光來臨之際組織了護城、護廠、護校、策反敵人起義的積極鬥爭。在我軍解放大城市的作戰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現代化的防禦工事和輸紅了眼的敵人面前,我軍自解放戰爭以來猛打猛插的戰術遇到挫折,部隊在進攻吳凇口西大門月浦付出代價的情況下,不得不改用攻堅戰術;吳凇口東大門高橋水網稻田的不利地形又給我軍進攻造成大的傷亡;一位營長連夜指揮挖出的“T”型壕溝,成為我軍制勝高橋的關鍵。進入城市的部隊由於絕對不允許使用重武器和炸藥包,渡江戰役第一船全班戰士血灑蘇州河四川路橋頭;而勝利之師睡馬路也成為名揚世界的傳奇。第三野戰軍的10個軍堅決貫徹了中央“軍政全勝”的精神,上海終於完整無損地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
堅定的走著“從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解放道路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上海這箇中國最大的經濟、文化城市面前遇到了最艱難的考驗。毛澤東曾意味深長地比喻:“接管上海,不亞於打一場淮海戰役”。
1949年5月25日夜晚,第一任上海市長陳毅帶著已經在江蘇丹陽小城蹲了一個月的那支千人隊伍進入上海,開始從政法、財經、文化三個方面對上海進行接管。
舊上海的大染缸在新政權的槍桿子面前並不見收斂。新政權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基石“人民幣”剛一落腳,便遭到不同政治背景的銀元投機商的攻擊,毛澤東點頭同意了陳毅、鄧小平兩位身經百戰的武將用槍桿子解決了人民幣---銀元之戰。上海的民族資本家們觀戰後喜憂參半,喜者人民幣站住了腳,經濟穩定於己有利,憂者槍桿子並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主要武器。當陳雲、薄一波領導中央財經委員會在上海用經濟方法握取“兩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之戰勝券時,資本家看到了共產黨運用“資本武器”的能力,扼腕稱嘆。
美蔣的海上封鎖,切斷了上海工業的給養,占領新中國半壁江山的上海工業,出現了生產上的暫時困境。因缺原材料工廠停產,工人下崗,資本家要向政府購買公債,上繳稅款,工人因領不到工資而引發勞資糾紛。
陳毅與毛澤東的六封絕密電報使困難中的民族資本家感到被團結、扶持這一開明工商政策的溫暖,主動與共產黨共度難關。而陳毅慷慨赴資本家宴請一事更使一批舊社會走過來的資本家感到信任和鼓舞。
美蔣的暗殺,轟炸,歷史上破天荒的海水淹城,讓新上海的管理雪上加霜,富有氣魄的共產黨人啟用了一大批被從舊制度中接管過來的城市管理人才,使上海實現了平穩過度,克服難關。連舊制度下的妓女、黑社會也相繼消聲匿跡。上海揭開了自己歷史上的新一頁。
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第八部
《飛劍掃天東》簡介
半個世紀前的1947年至1950年,在中國大陸上爆發了一連串兩種勢力的大決戰。決戰的結局不僅在中國軍事史也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令人驚異的一筆,並最終導致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在10年前一些戰役勝利五十周年的時候,我們創作了《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將五十年前發生在中華大地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史實,以全新的史料、獨特的視角再現在電視螢幕上。
10年後2007年,一些解放戰爭中發生的著名戰役陸續進入60周年。1947年2月在山東萊蕪地區爆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戰鬥的結果讓有些人根本就無法理解,也讓有些人至死都難以忘懷。可以說這場寫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經典的萊蕪大戰,是中國解放戰場上的又一個戰爭奇蹟。
本片以10年前曾引起轟動的“解放戰爭系列片”獨特的創作手法,再現了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
上集 《泰山點兵》
20世紀80年代的一天,一位老人來到位於山東萊蕪張家窪港里村的這座龍王廟遺址前。他陷入了沉思。他的內心感受與周圍的人絕不相同。這位名叫李仙洲的老人此時的身份是山東省政協委員。而他40年前的身份卻是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曾指揮著數萬人馬在此與共產黨的華東野戰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而李仙洲老人在有生之年曾先後兩次回到戰場舊址尋蹤,也正是想解開在自己心頭縈繞了近一生的萊蕪大戰之迷。
1946年,中國局勢正在危機四伏。一根通向內戰火藥庫的導火索,正在剛剛結束8年抗日戰爭的中國大地上嗤嗤地燃燒。
就在國民黨軍伸展拳腳之際,恰逢涉及中國問題的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即將在莫斯科召開。如果戰場上的國民黨軍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在當時以實力論諸侯的國際會議上,就能大大增加獲取利益的籌碼。
1947年1月,國民黨軍在其最高統帥蔣介石部署下制訂了“魯南會戰”計畫,於隴海、膠濟、津浦三線上調動23個整編師,31萬人。以臨沂、蒙陰為目標,採取南北兩個集團對進夾擊的部署,或迫華野主力決戰,或迫華野退至沂蒙山地區,然後加以消滅。
國民黨軍隊里一片樂觀之聲。上下躊躇滿志,認為此次在南北重拳的夾擊下,華野是在劫難逃了。
正在陝北窯洞裡指揮全國作戰的毛澤東,日夜關注著位於東方的那片戰場。他手中的紅藍鉛筆一遍又一遍地划過山東的大山和平原。他知道自己的部下們正在面臨的險境。他以中央軍委名義採納粟裕建議,令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主力靠攏,實行統一指揮和行動,這是兩大野戰軍即將合二為一的前奏。
儘管此時的毛澤東在為部下面臨的難題操心,但實際上他正在思考更重大的問題。
第二天的2月1日,在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他和他的戰友們向全黨發出了中國革命的新高潮必將到來的預言。並指出要想使這一高潮儘快到來,“是必須在今後幾個月內再殲蔣軍四十至五十個旅,這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任務的硬指標無一例外地壓在了各路解放大軍將領們的肩上。眼下華野的這一仗,也就具有了能否在中央二月會議後,打出個“開門紅”的非同尋常的意義。
連日來,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不分晝夜地忙碌著分析各方面的情況,研究對策,有時甚至連續十幾個小時坐在作戰室地圖前不眠不休。儘管有樂天派之稱的陳毅曾用無非是“打了勝仗開慶功會,打了敗仗開檢討會,打死了開追悼會”的玩笑,向部下們輕鬆地總結了內戰爆發7個月來的大起大落,但此時在對手近四十萬大軍南北夾擊的鐵拳下,機會對他們只有一次。他們必須一戰求生。
在1947年危機四伏的山東戰場上,任何一個小小的漏洞都有可能造成千古之恨。那些當年還年輕的華野指揮員們能成功嗎?
中集 《奪命驚雷》
在中國的老話里,有一句形容山水的俗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於山東萊蕪市東20餘公里的棋山,就是將當地神話與傳統文化中的棋文化相結合而得名。因此山上有巨石類似棋盤棋子,傳說多少年前,有一個砍柴人看到兩個老者在下棋。一盤棋未了,世上已過百年。棋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智慧與謀略的象徵。古有《兵法十三篇》,也有《棋經十三篇》。正如文中所說:棋雖小道,實與兵合。
俗話講,咫尺棋盤,戰雲翻卷。60年前,兩位仙者以棋對陣的棋山四周,國共兩軍在這片“有仙則名”的廣闊棋盤上,展開了一場勇氣與智慧交織的生死搏殺。下出了一盤震動解放戰爭史的驚天戰棋。
在山東博山到萊蕪城的必經之路上,有一片村莊叫和莊。它北距博山30里,南距萊蕪60里。周邊是典型的兩山夾一谷的險峻地形。以前在谷地中間有一條博萊公路穿行南北。自古以來,這裡就是軍事設防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霸主齊國在此地修建了長達17公里的長城。並築起著名的關隘——青石關。著名的古馬陵道,就從這裡穿過。
在這條道路上,古往今來,不知踏過了多少軍隊沉重的腳步。古代兵聖孫武當年從這裡走過投奔南方的吳國,最終成就了“立德、立言、立功”的輝煌偉績;他的後代孫臏又在這條古馬陵道上,施展兵法,終致對手龐涓於死地。
險要的地勢使這裡成為伏擊戰的極好戰場。1946年2月19日下午, 擔負伏擊國民黨77師的華野部隊,開赴和莊、普通附近四周的高地上設伏。這次部署以4個師的絕對優勢兵力來取對手一個師,許多指戰員都知道,他們是碰上了塊硬骨頭。
國民黨77師隸屬於73軍建制,是老兵較多、戰鬥經驗豐富、全副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部隊。內戰爆發後,該師殺入蘇北解放區,與華中野戰軍頻繁交手,從來沒有吃過大虧。深受其害的山東解放區軍民,早把77師看成了死對頭。只是一直沒有尋到戰機。
就在華野彎弓拉滿、一觸即發之際,戰場的情況卻又一次發生突變。因作戰計畫一再推遲,雖然行動保密,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就在進行最後準備的期間,對手已經發覺了華野主力北移集結。本來就不相信陳誠說華野是潰逃的王耀武,到底識破了華野精心布置的圈套。就像一下子撕去了窗戶紙,雙方的路數霎時間全暴露在對方的眼前。王耀武臨場緊急反應,迅速下手了。
為避免被各個擊破,他不顧蔣介石、陳誠的反對,緊急下令讓第46軍、第73軍軍部率第193師自新泰、顏莊地區星夜北撤,退回濟南。同時命令正在張店的第73軍第77師迅速經博山南下緊急回歸軍部。
第77師師長田君健接到命令後立刻感到情況緊急,當天就率領全師部隊登上火車向萊蕪奔來。
行動的確迅速的田君健根本就沒有料到,24小時後,即將炸響在他和他的部隊頭上的奪命驚雷。
20日上午9時許,77師的先頭部隊遠遠地出現在青石關口。
自認為本身就是重錘,壓根就沒人敢打他們主意的77師,按照行軍縱隊一路急行,竟比華野估計到達的時間提前了4個小時。
驚動全局的萊蕪大戰第一槍,不得不提前打響。
率領殘部守在樵嶺上的77師師長田君健,沒有實現他黃昏時向博山方向突圍的計畫。第二天的傍晚,幾個小時前還在發泄對上司指揮一肚子怨氣的師長田君健中彈死了。有說是他被擊斃,也有說是他是在絕望中自殺。他最後留給部下們的話是:“這次作戰,簡直就是盲人騎瞎馬,是瞎子跟明眼人打架,拿命來開玩笑”。
陷入孤軍作戰的77師全軍覆滅了。
其實,77師陷入包圍後,集團主力的指揮官李仙洲等人並不是壓根就不想提供任何救援。一是他認為77師之所以陷入羅網,乃是王耀武直接越級下令調遣南下的,並非是自己的失誤。二是他正面臨著一個更擔心的情況,華野部隊的大隊人馬已經兵臨萊蕪城下。
小窪村距離萊蕪城北門不到1公里。名如其形,小窪正是因地勢低洼而得名。小窪村與四周構成一個類似鐵鍋樣的地形,村莊就在鍋底處。當時一條萊蕪城通往吐絲口的公路就從村中央穿過。隨著華野部隊對城北制高點礦山發起的進攻,這個與礦山緊鄰的只有10來戶人家的彈丸小村,成為了攔阻李仙洲集團向北突圍的第一道關隘。
同樣作為軍事指揮官的李仙洲等人自然也意識到了小窪的重要性。小窪是保障萊蕪城中與礦山、吐絲口一線暢通的要地,猶如他們的血脈。通——則進退有餘,堵——則死路一條。正是小窪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攻守雙方都志在必奪,終於在20世紀的1947年2月的那一天,上演了悲壯慘烈的小窪爭奪戰。
華野部隊萊蕪大戰計畫的第一階段即將勝利完成。然而,北面的吐絲口鎮的爭奪戰卻出現了意外。至使這場大戰懸念迭生,甚至發生了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
戰爭舞台上充滿變數的武劇總是大起大落,讓人悲喜交加。
第三集 《十面埋伏》
中國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西杓(勺)村的百姓們,每天都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和勞作著。直到1983年4月一個考古隊來到這裡之前,村裡的父老鄉親還並不知道在自己祖祖輩輩居住的土地里還埋藏著什麼秘密。
那一年考古隊在這裡挖出了這些古代的兵器,據說它們使用的年代距離今天已有2690多年。史書上記載在公元前684年的那一年,這塊土地上曾爆發了一場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魯國的國君在一名叫曹劌的鄉野村民的輔佐下,以弱勢兵力大敗浩蕩而來的齊國征討大軍。按照史書上的記載推測,那場讓後人驚奇不已的戰鬥最多也就進行了4、5個小時,卻給後世留下了著名的“曹劌論戰”的典故和“一鼓作氣”的成語。
魯莊公與曹劌痛飲慶功酒的2000多年後,公元1947年,一場幾乎同樣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徹底見了分曉的戰爭,又發生在山東萊蕪的這片土地上。
吐絲口位於萊蕪城北28華里處,明水和博山通往萊蕪城的“Y”字形路交叉點的中央。西去是泰山,東往是博山,向北是章丘,是由膠濟路進入魯中的咽喉。歷史上這裡曾是一個商業較為繁華之地。老名俗稱口子,口子街。明嘉靖時稱吐子口。
濟南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雖然對蔣介石調遣他的部隊參與“魯南會戰計畫”深為不滿,但對吐絲口的戰略地位十分清楚。1946年的春節剛過,他利用華野部隊南下臨沂的空擋,指揮手下的111師占據了吐絲口。把它作為南進路上的重要兵站,儲備了上百噸的彈藥及數十萬斤的糧食。並四處搶修工事,安設火力點。
陳毅、粟裕等華野領導也清楚吐絲口的重要。拿下它,既可南斷李仙洲集團的退路,又能北堵濟南方向的增援。如果把此刻的包圍行動比做一個即將裝滿東西的麻袋,吐絲口就是那紮緊袋口的地方。
斷敵退路的任務交給了華野第六縱隊3個師及魯中軍區警四團。
20日晚,先後進入攻擊陣地的官兵們,可能很少有人去多想,他們馬上就要面對的是準備相當充份的死硬對手,一個正如其名的危險叢生的盤絲陣。
一場吐絲口的大血戰上演了。
攻方按照上級命令要攻如猛虎,儘快拿下這塊硬骨頭。
守方按照上級命令要守如泰山,死保這條撤退的生死路。
戰鬥的風暴,連續三夜席捲著震顫的吐絲口。
守方每放棄一座房屋,必縱火燒掉,不讓攻方士兵有任何容身之地,並憑藉烈火照明掃清射界,利用充足的彈藥儲備潑出一陣比一陣更密集的彈雨。
吐絲口變成了吐火口。
攻堅戰士冒著熊熊烈火和濃煙,推牆挖洞前進。每奪得一座房院,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守軍從地堡和槍眼射出的超近距離的交叉火力,往往彈不虛發,令進攻者非死即傷。
日後國民黨方面所做的戰鬥總結里,也認為吐絲口“戰況之慘烈前所未有”。
進攻部隊連續激戰三晝夜,還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
看著四處燃燒的吐絲口,看著那些犧牲了和負傷流血的自己的弟兄,付出了很大代價的華野官兵們悲憤交加。
但卻誰都沒有料到,正是因為吐絲口還在國民黨守軍手裡這個現實,反而讓戰役進程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轉折。
從這個意義上講,吐絲口攻堅未果,可謂是歪打正著。
此時萊蕪城內集結著國民黨兩個主力軍——73軍和46軍。
國民黨軍隊突圍的那天清晨,46軍軍長韓練成在與李仙洲一同前往城外部隊結集地的半路上失蹤了。
韓練成到底到哪裡去了?成為縈繞在李仙洲心頭上長達26年的不解之謎。
22日中午,華野指揮部得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情報。李仙洲集團已經在做放棄萊蕪城向吐絲口方向突圍的打算,並命令正在那裡的曹振鐸全力固守保證撤退通道。
粟裕聞訊不由得一驚又一喜。一個如同“十面埋伏”一般的大膽計畫在他的腦海中迅速形成。
這一夜,城裡城外,雙方數十萬人都在枕戈待旦;茫茫大地,只待驚天戰鼓擂響!
23日晨,李仙洲集團拉開殺出重圍的陣勢。這支渴望逃生的軍隊,如同平地捲起的狂濤向華野部隊阻擊陣線一頭撞來。
天上以飛機掩護,地面以汽車開路,大股步兵緊緊跟隨,發起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而埋伏在公路兩側的華野各參戰部隊也開始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國民黨軍發起猛烈攻擊。
兩軍交手,重要的是要穩住陣腳。然而就在此關鍵時刻,國民黨部隊內部卻發生了另人不可思議的問題。使得這支數萬人的大軍幾乎轉瞬間崩潰了。
僅在幾個小時之內,李仙洲集團全副武裝的6萬人馬就被抹得乾乾淨淨。
蔣介石被戰役結果氣得火冒三丈。他大罵李仙洲無用,說即使是5萬頭蠢豬放在萊蕪,共軍3天也逮不完,太不像話。
這句話後來在傳說中又有了鴨子的版本。解放後拍攝的電影《南征北戰》里,以張靈甫為原型的張軍長就罵過“三天六萬人,趕鴨子也沒這么快呀”!
23日,萊蕪戰役還沒有徹底結束時,延安已經走出了第二步、第三步棋。中央軍委、毛譯東主席向還在酣戰的華野將領電示:“本戰役勝利後,乘勝進攻膠濟路”。
從24日開始,華野以收復博山縣城為開端。很快將這場乘勝進攻演變為泰山腳下橫掃天東的滾滾進軍洪流。一時間,大軍席捲南北,縱橫東西。先後順利解放了淄川、明水、鄒平、益都等縣城,以及周村張店等重要城鎮數十處。
至此,國民黨當局精心策劃的“魯南會戰計畫”成為春夢一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