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針灸穴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虎口,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別名大都。位於手背部,拇指與食指指蹼之間赤白肉際處,輕握拳,在第1掌骨小頭高點至第2掌骨小頭高點處取穴,即大腸經合谷穴前方,左右計2穴。皮膚有橈神經的淺支和正中神經指掌側總神經重疊分布,拇收肌和骨間肌由尺神經支配。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煩熱,心痛,盜汗,唇緊,牙痛,扁桃體炎,肩臂痛不舉等。斜刺0.5-0.8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別名:大都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等
  • 功能:清熱寧神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虎,老虎,口,嘴巴。取穴時,手大拇指和食指分開成老虎張口狀,故得名。。

功能作用

清熱寧神。

定位

位於手背部,拇指與食指指蹼之間赤白肉際處,輕握拳,在第1掌骨小頭高點至第2掌骨小頭高點處取穴,即大腸經合谷穴前方,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第1骨間背側肌→拇收肌,皮膚有橈神經的淺支和正中神經指掌側總神經重疊分布,拇收肌和骨間肌由尺神經支配。

主治

頭痛,眩暈,失眠,煩熱,心痛,盜汗,唇緊,牙痛,扁桃體炎,肩臂痛不舉等。

操作

向內上方斜刺0.5-0.8寸,有麻木酸脹感,有時麻木可放射到手指,留針15-20分鐘;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病、小兒驚風、扁桃體炎等。

配伍

配百會、風池、太沖穴治煩熱、頭痛、眩暈,配內關、神門、復溜、照海穴治心痛、失眠、盜汗,配合谷、少商穴治牙痛、咽痛,配人中、湧泉治小兒唇緊等。

附註

亦是經穴別名,即大腸經合谷穴,出自《針灸甲乙經》。

相關論述

《中國針灸學》:“虎口,拇指與食指之間,合谷穴之前,中央白肉際。灸五壯。主治頭痛、眩暈。”
《千金翼方》:“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男左女右。”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虎口,奇穴。拇指與食指間,合谷前方中央赤白肉際。針四至六分。灸五壯。主治頭痛、眩暈;亦治失眠、盜汗、牙痛、扁桃腺炎、減價手臂痛。”
《備急千金要方》:“緊唇、灸虎口,男左女右。”
《類經圖翼》:“小兒唇緊,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又兼灸承漿三壯。又治煩熱頭痛,刺虎口三分,又治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