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 jiù
(虀 jī 古同“齏”,搗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虀臼
- 讀音:jī jiù
- 釋義:搗姜椒等辛辣食品用的器具
- 出處:《東觀漢記·逢萌傳》
(虀 jī 古同“齏”,搗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兒。)
1.搗姜椒等辛辣食品用的器具。
《東觀漢記·逢萌傳》:“ 萌 素明陰陽,知 莽 將敗,乃首戴虀臼,哭於市曰:‘辛乎!辛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八》:“有窪當後壁之半,外聳石片,中刓如虀臼,以手摸之,內圓而底平,乃天成貯泉之器也。”
2."辭"字之隱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捷悟》:“ 魏武 嘗過 曹娥碑 下, 楊脩 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 魏武 謂 脩 曰:‘解不?’…… 脩 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為辤,所謂“絕妙好辤”也。’”
虀同虀,辤同辭。後因以稱極好的文詞。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城中諸公載酒入山遂破戒一醉再用韻》詞:“更 高陽 入謁,都稱虀臼,杜康初筮,正是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