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黑根病

蘿蔔黑根病

蘿蔔黑根病是由蘿蔔絲囊霉引起的、發生在蘿蔔的病害。主要危害蘿蔔的肉質根,在蘿蔔生長後期顯露出症狀。症狀出現在側根生長的部位,發病部位的外皮變成紫色至黑褐色,縮小並開裂,變色的部位像輻射狀條紋向里擴展,使得組織變硬。

蘿蔔黑根病。蘿蔔黑根病的發生與土壤水分關係密切,病菌在20℃左右生長良好,土壤溫度低,出苗緩慢,有利於病菌侵入,容易發病;排水不良、土壤黏重及反季節栽培,發病重。

蘿蔔黑根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發病地塊實行2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加強田間管理;播種前進行土壤處理。在發病初期還可以用藥液灌根防 治,每株澆灌藥液量250克左右,每隔7-10天1次,共用藥1-2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蘿蔔黑根病
  • 外文名:Radish Rhizoctonia disease
  • 別名:黑腐病
  • 病原:蘿蔔絲囊霉
  • 為害作物:蘿蔔
  • 為害部位:肉質根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蘿蔔黑根病病原為蘿蔔絲囊霉(學名:Aphanomyces raphani Kend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藏卵器亞球形或近球形,頂生於通常較短的分枝上,大小19-24微米,壁的內表面呈波紋狀,卵孢子橢圓形或亞球形,近無色至深黃色,直徑14-31微米,壁厚1-2微米,雄器頂生,多彎曲,常分枝。菌絲分枝不太繁茂,遊動孢子囊由營養菌絲一端產生隔膜直接形成,成熟後釋放出幾十至幾百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先成群休止,休止時球形,大小6-10微米,不久即分散,多先生一乳頭,從乳頭處再釋放出若干長有二根鞭毛的遊動孢子,有時遊動孢子休止後可直接萌發,長出芽管。
蘿蔔黑根病
蘿蔔絲囊霉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10-30℃;最適發病環境,土溫為20℃左右,較高的土壤含水量;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根莖膨大期,發病潛育期10-20天。
(圖註:1.孢子囊、遊動孢子與休止孢2.藏卵器、側生雄器與卵孢子)

為害症狀

蘿蔔黑根病主要危害蘿蔔的肉質根。根部染病,發病初始在側根生長處產生水漬狀斑,擴大後病部表皮呈紫色至黑褐色,似輻射狀條紋大斑,病部和健部分界不明顯,肉質根病部開裂、稍縊縮,並向內部擴展,侵染肉質根,使內部組織變僵硬。

侵染循環

病菌以藏卵器和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來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特別是土壤中水分充足時,產生的孢子囊釋放大量遊動孢子,通過雨水反濺或灌溉水的傳播,從根部的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浸染。經潛育發病後,在受害的部位產生新生代遊動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蘿蔔黑根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6月及9-11月。年內秋季發病重於春季,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黏性田塊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 茬口輪作:發病地塊實行2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減少越冬病菌。
  • 加強田間管理:特別加強苗期管理,提倡高畦鬆土深溝栽培,適時播種,適當密植,注意通風透光,合理施肥,不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 土壤處理: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種雙粉劑7克,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9克和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克對細土4-5千克拌勻,播種前先把苗床澆透水,水滲下後,取1/3充分拌勻的藥土撒在畦面上,播種後再把其餘2/3的藥土覆蓋在種子上面。
  • 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用藥液灌根,每株澆灌藥液量250克左右,每隔7-10天1次,共用藥1-2次。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噻菌銅春雷黴素、春雷·王銅等澆根。常規防治用藥:可選霜霉威、新植黴素、氫氧化銅、曙霉靈液等澆根。具體用藥量及倍數,須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農藥品種使用說明予以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