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根腫病

蘿蔔根腫病

蘿蔔根腫病是由蕓薹根腫菌引起的、發生在蘿蔔的病害。該病僅為害肉質根,發病初期地上部看不出異常,發病後期根部形成腫瘤並逐漸膨大,致使地上部生長變緩,植株矮小,葉片中午萎蔫,後期植株變黃枯死。

蘿蔔根腫病是危害蘿蔔的一種重要病害,凡有白菜根腫病的地區,都易發生。被害蘿蔔不能食用,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通常低洼易澇地、水改旱菜地、管理不善的地塊發病嚴重。

蘿蔔根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嚴格檢疫;實施科學輪作和避病茬口栽培;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溝高畦栽培,推廣套用滴灌澆水抗旱;施用鹼性物、調節土壤酸鹼度;化學農藥土壤消毒以及化學藥劑灌根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蘿蔔根腫病
  • 外文名:Radish club root
  • 病原:蕓薹根腫菌
  • 為害作物:蘿蔔
  • 為害部位:根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蘿蔔根腫病病原為蕓薹根腫菌(學名: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蘿蔔根上,不正常膨大的細胞內長出大量魚卵狀排列的圓形或近圓形休眠孢子,聚合成不堅實的團,休眠孢子囊團淡黃色,單個休眠孢子囊無色,表面不光滑,直徑2.1-4.2微米,平均2.9微米。掃描電鏡放大10000倍時,可見休眠孢子囊並非緊密排列,有時可見到兩個細胞中的休眠孢子囊團由一種絮狀物連線,這種無色絮狀物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暗色斑點,好似被溶蝕的空洞,電子顯微鏡測量休眠孢子囊直徑為2.0-2.5微米。休眠孢子萌發時產生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雙鞭毛,能在水中短距離遊動。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9-30℃;最適發病環境為溫度19-25℃,相對濕度70-98%,土壤pH5.4-6.4;最適感病生育期為苗期至成株期,發病潛育期10-25天。
蘿蔔根腫病
病組織和休眠孢子囊

為害症狀

蘿蔔根腫病僅危害根部。主要發生在側根上,也有發生在主根部。初發病時,根部形成腫瘤,腫瘤表皮光滑,圓球形或近球形,後表面粗糙,出現龜裂。病原物主要在根的皮層中蔓延,使被直接侵染的細胞增大,並刺激周圍的組織細胞不正常分裂,而使根部腫大,形成形狀和大小不同的腫瘤。肉質根受害多發生於根尖部,也可在肉質根的部位產生大小不同的腫塊。

侵染循環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隨病株根部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散落到土中的休眠孢子,對環境的抵抗能力強,可以在土壤中存活7-8年。在次春環境條件適宜時,休眠孢子囊產生遊動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及農事操作傳播,從植株根部表皮侵入,引起初次浸染。病菌侵入後在根部開始形成腫瘤,並產生遊動孢子擴大危害。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蘿蔔根腫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11月。年度間夏秋多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地下害蟲發生重的田塊發病重,病田操作過的農具要注意消毒。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嚴格檢疫:蘿蔔種子內部不帶菌,但隨附在種子表面的泥土可帶菌傳病,採種時不在病區留種,不從病區調運種苗。
  • 實施科學輪作和避病茬口栽培:根據病菌的殘留存活期對病田實施水旱輪作和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4-5年以上,或在十字花科根腫病的盛發期5-11月迴避種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
  • 清潔田園: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並在病穴四周撒生石灰,防止病菌蔓延。在5-11月對病田換茬,及時清除十字花科植物的病殘體,帶岀田外燒毀或深埋,並耕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減少田間菌源。
  • 深溝高畦栽培,推廣套用滴灌澆水抗旱:深溝高畦栽培、雨後及時清理溝系,降低地下水位,抗旱小水勤澆有利於減輕病害的發生,大水漫灌有利於病害的傳播。
  • 施用鹼性物、調節土壤酸鹼度:對重病田適當施用草木灰氯化鉀等鹼性肥料,或每畝用粉石灰30-35千克調節土壤酸鹼度,減輕病害(施用粉石灰有利又有弊,不可多用,主要是增施粉石灰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對控制病害有利,但對蔬菜生長無好處)。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引進商品種子在播種前,乾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包衣,包衣使用劑量為3-4‰,包衣後晾乾播種。
  • 化學農藥土壤消毒:在夏秋季對重病田塊,在播種前10天用50%氰氨化鈣進行土壤處理(消毒),適宜劑量為每平方米150克左右,每畝用量在100千克。
  • 化學藥劑灌根防治:用50%氟啶胺懸浮劑2000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1500倍液灌根,每5天1次,連灌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