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蘭亭詩六首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品出處:《蘭亭詩集》
- 文學體裁:古詩
- 作者:王羲之
作品原文,作品選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蘭亭詩六首
【其一】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
迤攜齊契,散懷一丘。
【其二】
悠悠大象運,輪轉無停際。
陶化非吾因,去來非吾制。
宗統竟安在,即順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適足纏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遙良辰會。
【其三】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
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其四】
猗與二三子,莫匪齊所託。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過客。
前識非所期,虛室是我宅。
遠想千載外,何必謝曩昔。
相與無相與,形骸自脫落。
【其五】
鑒明去塵垢,止則鄙吝生。
體之固未易,三觴解天刑。
方寸無停主,矜伐將自平。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
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
取樂在一朝,寄之齊千齡。
【其六】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無始。
造新不暫停,一往不再起。
於今為神奇,信宿同塵滓。
誰能無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作品選析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舊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孫綽、謝安與孫統等四十一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境內的蘭亭舉行了一次集會,按古人上巳修禊的習俗,要在三月第一個巳日臨水洗濯,去除不祥,詩人們在曲水旁,將盛著酒的杯子從曲水上游放出,讓它順著流水漂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暢飲此杯,臨流賦詩。時人將這些詩匯集起來,成為《蘭亭詩集》,王羲之為此寫了一篇序文,那就是千古留名的《蘭亭集序》,因為羲之的書法出神入化,《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文也不脛而走,膾炙人口,但羲之的《蘭亭詩》即較少為人注意,其實詩、文表現的思想與描繪的景象有不少相同之處,可互相發明。
今存王羲之的《蘭亭詩》共有六首,這裡選取其中之第三首(“三春啟群品”)進行賞析。三月三日,正是暮春天氣,萬物都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群品”即指萬象。這天氣候宜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詩人們自然可以寄情山水,暢敘幽情。“寄暢在所因”一句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冥契,說明人與外物的聯繫,富於哲理。同時逗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對象與“寄暢”的內容。仰望是朗然無滓的萬里晴空,俯首則低佪於清澈見底的曲水之濱。詩人的俯仰所見包蘊天地萬象,一切都生機盎然,令人想到造化的偉大,這兩句與序文中所說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一段所描繪的意境相似,只是更加凝鍊而形象,這正是詩與散文的不同之處。面對著如此寥廓朗暢、一望無際的景觀,於是詩人由此悟出了自然與人生的真諦。這裡王羲之由眼前景物所激起的,並不是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因而接下來的不是抒情,而是陳理。
詩人說:偉大啊!造化的功績,它對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不偏不倚的,它賜給萬象的生命,在這春光融泄之中,詩人感到了自然的力量。而對於三才之一的人來說,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雖千差萬別,但無一不是新鮮而充滿生機的。
王羲之世奉道教中的一支天師道,因而他的思想與盛行於當時的玄學家之言不甚一致,他雖任性率真,放浪形骸,然與人生、於現實並未失去希望,也未忘情於人世。《世說新語·言語》中載:“王右軍(羲之)與謝太傅(安)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指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可見羲之反對玄言家的清談誤國,而主張切實地為國家做點事。因而他在《蘭亭集序》中也批評老莊哲學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不滿老莊齊死生,等壽夭的消極思想。因而在此詩中他既肯定了造化的偉大,也強調了自然對人的影響,強調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蘭亭詩》可以說是現存的玄言詩的代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到東晉的詩風時說:“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鐘嶸《詩品序》中也說:“永嘉(307-313年)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正由於玄言詩這種平淡無味的特徵,使得它在詩歌史上成為暫短的一瞬,不久就銷聲匿跡了。而從今存的孫綽、王羲之、王獻之、謝萬、孫統、孫嗣、庾友、庾蘊、曹茂之等人的《蘭亭詩》來看,可知當時玄言詩的風氣,王羲之的這首詩即體現了這種風氣。詩人由寫景而抒發自己對人生乃至宇宙的看法,所謂“寓目理自陳”,這也是一般玄言詩的格式。然羲之的這首詩造語清新,雖然不脫道家崇尚自然的根本觀念,卻也歌頌了人的感物寄懷,其中體現的精神是積極向上的,不同於玄言家的超脫與淡泊。這正是他本身的人格與思想的真實反映。此詩雖旨在說理,然暢達明白,不故作玄虛,在玄言詩中是比較成功的一首。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大家。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王羲之代表作品《蘭亭集序》為歷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