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寄主名稱:蘋果Malus pumila、花紅M. asiatica、海棠M. spectabilis、沙梨Pyrus pyrifolia、
香梨P. aromatica、
榲桲Cydonia oblonga、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野山楂C. cuneata、李Prunus salicina、杏P. armeniaca、
巴旦杏P. amygdalus、桃P. persica、核桃Juglans regia、
石榴Punica granatum、栗屬Castanea spp.、榕屬(無花果屬)Ficus spp.、花楸屬Sorbus spp.等幾十種水果。
物種名稱:蘋果蠹蛾
檢疫方法:檢查果品上是否有蛀孔及絲狀蟲糞、碎屑及各蟲態。檢查運載工具的四周縫隙等處是否有殘留果品、包裝物及幼蟲、蛹。
傳播途徑:蘋果蠹蛾為小蛾類害蟲,在田間最大飛行距離只有500m左右,自身擴散能力較差,主要以幼蟲隨果品、果製品、包裝物及運輸工具遠距離傳播。
生物學特性:在各地1年發生代數不同,少則1代,多則4代。成蟲有
趨光性。黃昏至清晨交尾,卵單產。樹冠上層卵量多,葉上卵多於枝條和果實上,喜產在背風向陽處。1頭幼蟲能咬幾個蘋果,從蛀果到脫果通常需1個月左右,幼蟲老熟後脫果爬到樹幹裂縫處或地上
隱蔽物以及土中結繭化蛹,也有在果內、包裝物及貯藏室化蛹。一部分幼蟲有
滯育習性。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現已遍及歐洲各國,以及亞洲、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加拿大、
美國、
南美洲、
非洲等地。1987年蘋果蠹蛾隨旅客攜帶水果傳入甘肅,在
敦煌市立足,而後迅速擴展。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30多個大中型果園受害,年均損失40多萬元。成蟲可近距離傳播,主要以幼蟲或蛹隨運輸果品和繁殖材料遠距離傳播。主要危害
蘋果、
沙果、
梨、
桃、
杏、
石榴等果樹。在不同樹種和不同品種植物上產卵也有選擇性,幼蟲一般從果實
胴部蛀入,可轉果危害,造成果實脫落,影響品質,甚至不能食用。
控制方法:嚴密監測,嚴禁發生區蟲果外運,加強調運檢疫。發現
害蟲及時清除,可採用刮樹皮、樹幹上束草環等辦法消滅、誘殺幼蟲。成蟲期在果樹上懸掛衛生球,阻止其交尾,採用
性誘劑誘捕,也可使用藥劑噴灑。使用赤眼蜂進行
生物防治不失為一項好辦法。
分類學
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隸屬鱗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亞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蟲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屬Cydia.
分布地區
中國
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國外
危害症狀
蘋果蠹蛾原產於歐亞大陸南部,屬古北、新北、新熱帶、
澳洲、
非洲區系共有種。現已廣泛分布於世界6大洲幾乎所有的蘋果產區,是世界上
仁果類果樹的毀滅性蛀果
害蟲。該蟲以幼蟲蛀食蘋果、梨、杏等的果實,造成大量蟲害果,並導致果實成熟前脫落和腐爛,蛀果率普遍在50%以上,嚴重的可達70%–100%,嚴重影響了國內外水果的生產和銷售。
分類:國內檢疫對象
發生規律
蘋果蠹蛾在我縣一年發生2代和一個不完整的第三代,發生世代很不整齊。以老熟誘蟲在樹幹粗皮裂縫翹皮下、樹洞中及主枝分叉處縫隙中結繭越冬。當早春氣溫超過9℃,即4月下旬越冬幼蟲陸續化蛹,5月上旬為成蟲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分別為1、2代幼蟲發生盛期,也是蛀果的兩個高峰期,6月上旬及8月上旬為幼蟲危害脫果期,從5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都能見到成蟲。
生物特徵
該蟲在我國
新疆地區1年發生1–3代,在
伊犁完成1代約需45–54d。第1代的部分幼蟲有
滯育現象,這部分個體1年僅完成1代。一般1年可完成2個世代,有的還能發育到第3代,但該代幼蟲能否安全越冬尚不清楚。
老熟幼蟲在開裂的老
樹皮下,斷樹的裂縫,樹幹的分枝處,樹幹或樹根附近的樹洞裡,支撐樹幹的支柱,以及其它有縫隙的地方吐絲做繭越冬。新疆地區越冬幼蟲最早於第2年3月末開始化蛹,至6月下旬結束.成蟲一般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羽化。在
伊寧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第1代在7月中旬。在南疆阿拉爾地區,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在4月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在四月下旬。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第二代幼蟲發生在6月下旬,此後以第二代幼蟲越冬。
成蟲羽化後1–2 d進行交尾產卵。
交尾絕大多數在下午黃昏以前,個別在清晨進行。卵多產在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部分也可產在果實和枝條上,尤以上層的葉片和果實著卵量最多,中層次之,下層最少。卵在果實上則以果面為主,也可產在萼窪及果柄上。在方位上,卵多產在陽面上,故生長稀疏或樹冠四周空曠的果樹上產卵較多;樹齡30年的較15–20年的樹上卵量多。第1代卵產在晚熟品種上的較中熟品種的多。雌蛾一生產卵少則1–3粒,多則84–141粒,平均32.6–43粒。成蟲壽命最短1–2d,最長10–13d,平均5d左右。
第1代卵期最短5–7d,最長21–24d,平均9.1–16.5d;第2代最短5–6d,最長10d,平均8d。剛孵化的幼蟲,先在果面上四處爬行,尋找適當蛀入處所蛀入果內。蛀入時不吞食
果皮碎屑,而將其排出蛀孔外。在
花紅上多數幼蟲從果面蛀入;在
香梨上多數從萼窪處蛀入;在杏果上則多數從梗窪處蛀入。幼蟲能蛀入果心,並食害種子。幼蟲在蘋果和紅花內蛀食所排出的糞便和碎屑呈褐色,堆積於
蛀孔外。由於蟲糞纏以蟲絲,危害嚴重時常見其串掛在果實上。
幼蟲從孵化開始至老熟脫果為止,完成幼蟲期所需的天數,最短25.5–28.6d,最長30.2–31.2d,平均28.2–30.1d。非越冬的當年老熟幼蟲,脫離果實後爬至樹皮下,或從地上的落果中爬上樹幹的裂縫處和樹洞裡做繭化蛹。在光滑的樹幹下,幼蟲則可化蛹於地面上其他植物殘體或土縫中。此外,幼蟲也能在果實內、果品運輸包裝箱及貯藏室等處做繭化蛹。越冬代
蛹期12–36d,第1代
蛹期9–19d;第2代13–17d,平均15.7d。
鑑別特徵
鑑別特徵:成蟲體長8mm,體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澤,
前翅臀角處的肛上紋呈深褐色橢圓形,有3條青銅色條斑。翅基部色較淺,其外緣略呈三角形,有較深的波狀紋。
後翅褐色,基部顏色較淡。卵橢圓形,扁平,中央略凸出。初齡幼蟲黃白色。成熟幼蟲體長14~18mm,頭黃褐色,體呈紅色。蛹黃褐色,體長7~10mm。
成蟲:體長8 mm,翅展15–22 mm,體灰褐色,前翅臀角處有深褐色橢圓形大斑,內有3條青銅色條紋,其間顯出4–5條褐色橫紋;翅
基部外緣突出略成
三角形,雜有較深的斜形波狀紋;翅中部顏色最淺,淡褐色,也雜有褐色斜形的波狀紋。前翅R4+5脈與M3脈的基部明顯,通過中室;R2+3脈的長度約為R4+5脈基部至R1脈基部間距離的1/3;組成中室前緣端部的一段R3脈的長度約為連線R3脈與R4脈的
分橫脈(S)的3倍;R5脈達到外緣;M1與M2脈遠離;M2與M3脈接近平行;Cu2脈左起自中室後緣2/3處;
臀脈(1A)1條,基部分叉很長約占臀脈的1/3。後翅黃褐色,基部較淡;Rs脈與M1脈基部靠近;M3脈與Cu1脈共柄;雌蟲
翅韁4根,雄蟲1根。雄性
外生殖器抱器瓣在中間有明顯的頸部。
抱器腹在中間凹陷,外側有1尖刺。
抱器端圓形,有許多毛。
陽莖短粗,基部稍彎。
陽莖針6–8枚分兩行排列。
卵:橢圓形,長1.1–1.2 mm,寬0.9–1.0 mm,極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初產時像一極薄的蠟滴,半透明。隨著
胚胎髮育,中央部分呈黃色,並顯出1圈斷續的紅色斑點,後則連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見幼蟲。卵殼表面無顯著刻紋,放大100倍以上時,則可見不規則的細微皺紋。
幼蟲:初齡幼蟲體多為淡黃白色,成熟幼蟲14–18 mm,多為淡紅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淺。頭部黃褐色。
前胸盾片淡黃色,並有褐色斑點,
臀板上有淡褐色斑點。頭部眼
群毛O1與A3的連線不通過單眼1(最多僅相切)。上唇上緣較平直,下緣呈“W”形,但中央缺刻較淺;表面有6對對稱排列的毛,其中4對沿上唇下緣分布,另2對位於上唇
中區。
上顎具齒5個,但只有3個較發達。前胸氣門群4、5、6位於同一毛片上;足群7a、7b;中胸和後胸亞
背群1、2毛及氣門上群3、3a分別位於同一毛片上,氣門群4、5位於同一毛片上,足群僅有7a毛。腹節1–8氣門上群3、3a位於同一毛片上,氣門群4、5位於同一毛片;
腹節9的4、5毛位於同一毛片或與6毛相連。腹節1–6足群具7a、 7b、7c位於同一毛片。腹節7–8足群7a、7b位於同一毛片;腹節9僅有7a毛且1、3毛位於同一毛片,1、2、3毛(D1、D2、SD1)排成一個三角形。
蛹:全體黃褐色。複眼黑色。喙不超過前足
腿節。雌蛹觸角較短,不及中足末端;雄蛹觸角較長,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節顯露,後足及翅均超過第3腹節而達第4腹節前端。雌蛹生殖孔開口第八節、第九腹節腹面,雄蟲開口第九腹節腹面,肛
孔均開口第十腹節腹面。雌雄蛹
肛孔兩側各有2根鉤狀毛,加上末端有6根(腹面4根,背面2根)共為10根。第1腹節背面無刺;腹節2–7背面的前後緣各有1排刺,前面一排較粗,大小一致,後面一排細小;腹節8–10背面僅有1排,第10腹節上的刺僅為7–8根。
防控措施
檢疫措施
加強檢疫工作,從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市場檢疫等多方面、多角度對蘋果蠹蛾進行封鎖控制。重發區以調運檢疫為重點;輕發區以調運檢疫、產地檢疫並重;零星發生區以產地檢疫為重點,適當採取剷除、燒毀等檢疫措施;未發生區以調運檢疫、市場檢疫相結合。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植物產品調運的檢查,禁止疫情發生區內果品及
相關植物產品的調入和調出,同時通過檢疫證書等檔案追查疫情的來源與去向;加強對當地水果市場或集散地的檢查力度,集中處理水果集散地上所有的廢棄果實。
人工防控:
1、清潔果園,加強管理及時摘除樹上的蟲蛀果和收集地面上的落果,清理下來的蟲蛀果應集中堆放並進行深埋。同時,及時清除果園中的廢棄紙箱、廢木堆、廢棄化肥袋、雜草、灌木叢等所有可能為蘋果蠹蛾提供越夏越冬場所的材料和設施。
2、刮老翹皮,清除蟲源在冬季果樹休眠期及早春發芽之前,刮除果樹主幹和主枝上的粗皮、翹皮,以消滅越冬蟲體。刮樹皮時,要在地面上放置鋪墊物,將被刮除的樹皮和越冬害蟲全面收集,然後集中燒毀或深埋。刮完樹皮後,可用波美5度的石硫合劑塗刷果樹主幹和主枝,或用生石灰、石硫合劑、食鹽、粘土和水,按10∶2∶2∶2∶40的比例混合,再加少量氨戊菊酶製成的塗白劑塗刷果樹主幹和主枝。
3、束草、布環,誘集幼蟲人工營造蘋果蠹蛾化蛹和越夏、越冬的場所,誘集老熟幼蟲。每年6月中旬,用胡麻草或粗麻布在果樹的主幹及主要分枝處綁縛寬15-20厘米的草、布環,誘集蘋果蠹蛾老熟幼蟲,然後於果實採收之後取下草、布環集中燒毀,殺死老熟幼蟲。防治時,還可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草、布環上噴高濃度殺蟲藥劑,防治效果會更好。
4、果實套袋,阻止蛀果在蘋果蠹蛾越冬代成蟲的產卵盛期前,將果實套袋阻止該蟲蛀果為害。進行果實套袋的果樹,要精細修剪、適量留花留果。套袋前要將整捆果實袋放於潮濕處,使之返潮柔韌,以便使用。套袋時,先撐開袋口,托起袋底,使兩底角通氣、放水口張開,使袋體膨起,然後手執袋口下2-3厘米處,套住果實後,從中間向兩側依次按摺扇方式摺疊袋口,於絲口上方從連線點處撕開,將綑紮絲沿袋口紮緊即可。
5、高接換優,停產休園對於危害嚴重且果實品質較差的果園,可對全園果樹實行一次性高接換優,並連續兩年內不讓果樹結果,以阻斷蘋果蠹蛾生長發育環境,有效防治蘋果蠹蛾,提升果品質量。
6、休園,對於發生地區相對隔離,且發生面積較小地區,在充分考慮其對防治效果、防治投入以及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的前提下,建議在次年春季對發生地區的果園進行疏花、疏果,降低或停止該年的水果生產。
7、誘集幼蟲,於每年8月中旬開始,用寬15-20cm的瓦楞紙或粗麻布綁縛果樹所有主幹部分及主要分枝,以此法誘集蘋果蠹蛾越冬代老熟幼蟲。10月份果實採收之後結合冬前田間管理,取下綁縛材料進行銷毀。如缺少上述綁縛材料,亦可用焦油紙、皺紋紙或草束等替代材料。
此外,在果實入窖時應嚴格挑選,防止幼蟲隨蛀果越冬。也可於成蟲期在果樹上懸掛衛生球,影響成蟲交尾產卵,減少種群數量。
生物防控:
1、迷向絲防治:利用成蟲交配需要釋放信息素尋找配偶的生物習性。利用高濃度長時間的信息素干擾,使雄蟲無法找到雌蟲,達到無法交配產卵以保護果園的目的。近年隨著技術改進和完善已經有相對完善的產品。主要國內市場有的廠家有深圳百樂寶、中捷四方、寧波紐康、英格爾等。這種技術使用簡單方便,同時減少農藥甚至不需使用農藥,符合食品安全的發展,同時將蘋果蠹蛾的危害控制在相應地區保護其他地區。
使用方法及用法:以深圳百樂寶產的迷向絲為例,一年只需使用一次,畝用量33跟左右。持續時間6月以上,這樣一個生長季只使用一次。
2、信息素誘殺
在蘋果蠹蛾成蟲期,利用性信息素誘殺雄性成蟲。誘捕器的設定密度一般為2-4個/畝;發生較重的地方,可增加設定誘捕器的數量。誘捕器內若使用粘蟲板,應注意粘蟲膠的粘性,以便及時更換粘蟲膠;若使用敵敵畏棉球,應每3-5天換一次,以保證薰殺效果。
化學防控:
1、可使用的藥劑有3%高滲苯氧威2000-3000倍液、25%阿維?滅幼脲2000-3000倍液、胺甲萘(甲萘威、西維因)、蟲醯肼(米滿、抑蟲肼)、氯菊酶(二氯苯醚菊酯)、除蟲精、剋死命、二嗪磷、亞胺硫磷、硫丹、毒死蜱(氯蜱硫磷)、滅殺菊酯、水胺硫磷、辛硫磷等。應多選擇無公害藥劑,同時應根據蘋果蠹蛾的發生規律和不同農藥的殘效期選用藥劑,此外,還可選用不同類型、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搭配使用。
2、化學防治的時間每個世代的卵孵化至初齡幼蟲蛀果之前。鑒於第1世代幼蟲的發生相對比較整齊,可將第1世代幼蟲作為化防的重點。
3、施藥方法在每年世代幼蟲出現高峰期時集中噴藥至少1次。若噴施毒性小、殘效期短的農藥,可連續噴施2-3次。不同殺蟲劑的具體施用量、施用方法和藥效殘存期參見附表3。化學防治時應儘量在同一生態區統一組織民眾進行聯合防治。
物理防控:
物理防治主要採用
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降低
蟲口密度進行防治。據試驗、示範,殺蟲燈以
河南湯陰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效果較好。掛燈時間為每年的4月下旬至9月下旬,
殺蟲燈的設定密度為15-20畝/1盞,成棋盤式或閉環式分布。殺蟲燈的安放高度以高出果樹的樹冠為宜。
生物化學防控相結合:
根據各地蘋果蠹蛾成蟲發生時期不同,現以新疆南疆為例,提前懸掛帶有蘋果蠹蛾誘芯的誘捕器,當誘捕到第一隻成蟲後,10-15天內開始噴藥,成蟲基數比較大,可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加甲維鹽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加滅幼脲,基數小,可單獨使用甲維鹽或滅幼脲即可,也可以根據誘捕情況在成蟲發生盛期後,5-7天內根據成蟲基數噴藥。(注意誘捕器內的粘蟲板要及時更換,做好誘捕情況統計,不要錯過防治時期,幼蟲一旦蛀入蘋果,很難再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