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64年,當時為增強對
北約縱深目標的打擊能力,蘇聯前線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種新型攻擊機取代載彈量小、航程短且速度不快的
伊爾-28轟炸機和雅克-28攻擊機。北約已針對蘇軍強大的地面力量制定出一系列與之對抗的作戰計畫,並將大量戰術航空兵部署前線,準備在蘇軍發起攻擊時利用空中優勢摧毀其地面裝甲部隊。對於蘇軍而言,要保證地面部隊的快速推進,必須先將北約空中力量扼殺在地面,因此,需要一種能夠突破北約嚴密防空網,進行遠程作恥雅遷講戰的戰術攻擊機,但限於當時的航空技術,只有採取低空突防的方式才能有效對抗北約雷達警戒網。
建造沿革
計畫立項
之前的
蘇-17攻擊機儘管很快就使蘇聯空軍進入後掠翼時代,但蘇-17缺點明顯,蘇聯空軍不滿足於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變後掠翼的優越性。美國的
F-111和
F-4戰鬥轟炸機速度快、航程遠、載彈量大、火控先進,對蘇聯空軍是很大的刺激,蘇聯空軍提出對新一代戰鬥轟炸機的要求。1963年8月,蘇聯空軍正式下達設計要求,計畫開發一種能攜帶小型核彈進行戰術核轟炸、具有高速突防全天候作戰能力、並可以攜帶制導和非制導武器對敵方1000千米以內縱深目標實施遮斷攻擊的新型戰鬥轟炸機。
1965年,蘇霍伊設計局根據空軍的要求,開發出設計編號為T-6的原型機。依照“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原型機包括兩種型號,一種是採用三角翼,安裝升力噴氣發動機的短距起降型,編號T-6-11;另一種採用可變後掠翼型,編號T-6-21。這種將一種飛機同時設計兩種類型的情況,是當時蘇聯飛機研發的習慣做法,例如,
米高揚設計局當時正在開發的
米格-23戰鬥機,也有短距起降及可變後掠翼兩種原型。蘇霍伊研究了固定翼方案和變後掠翼方案,決定從成本較低、技術風險鞏只鞏較小的固定翼方案入手,以短距起落的T-58VD為基礎,設計編號為T-6的新型戰鬥轟炸機。
原型設計
T-6是一架雙發、雙座戰術飛機,採用並列雙座,兩側進氣道,雙三角上單翼,單垂尾。為了專職的武器系統操縱員負責武器系統和電子對抗的操作和保證飛行員專心於飛行,T-6採用了並列雙座設計。另外,很大的火控雷達和地形跟蹤雷達天線需要較大的頭部空間,並列雙座也比較合適T-6將採用兩台圖曼斯基R27發動機和4台科萊索夫RD36升力發動機。和T-58VD一樣,升力發動機的升力不足以使T-6垂直起飛,只是用於補充機翼的升力,實現短距起飛。
設計定型
T-6-11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15截擊機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於1967年6月首次試飛,其機翼布局與英國的TSR.2轟炸機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機身內裝有4台
高里索夫升力發動機和2台A121型
渦輪噴氣發動機。雖然這種設計使T-6-11能夠進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發動機所帶來的“死重”及系統複雜性,使計畫一開始就很不順利。經過一系列測試後發現,該型的載彈量比可變後掠翼型小很多。最後,蘇霍設計局決定放棄短距起降型,轉而全力發展T-6-2I。1988年,T-6-11的原型機被送到莫尼諾空軍博物館內保存。
1968年8月7日,蘇聯航空部決定改用變後掠翼方案。T-6採用道洪判請全墓重變後掠翼,已經基本上是最終的樣子凳想嘗了。第二架原型機和蘇-17的半吊子變後掠翼不同,變後掠鉸鏈儘量靠近機身,活動的外翼段的長度達到最大,翼下掛架隨後掠角的變化自動調整角度,保持和前進方向一致,後掠角可以在16度、35度、45度、69度位置上調節,16度位置用於起飛、著陸,35度位置用於巡航,45度位置用於機動飛行,69度位置用於超音速或者低空高速突防,所有位置全部手動根據飛行狀態設定。
1969年底,第二架原型機完成。1970年1月17日,伊柳辛駕機首飛。試飛集中在1970到1976年間,共300架次。第二架原型機用於飛行性能測試和各種後掠角下穩定性和操控性測試,後期墊章主要集中在低空自動飛行測試。1970年底,第三架原型機完成,共試飛300架次,其中90架次是在1971年。1971年6月16日,第四架原型機首飛,但在1973年的一次試飛中墜毀。空軍對試飛結果滿意,起飛、著陸速度甚至低於蘇-17。1975年2月4日,T-6正式入役,定名蘇-24。蘇-24在新西伯利亞投產。1974年,蘇-24開始在漿駝熱蘇聯空軍形成戰鬥力。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蘇-24最終大量生產的型號內部空間大,機身寬而修長,並排座駕駛艙可以容納兩人。採用了變後略翼設計,後掠角可在16、35、45、69度這四個角度間調節。水平尾翼為全動尾翼,當兩個平尾同步上下偏轉時,起升降舵作用;當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差動偏轉時,起副翼作用。作為前線轟炸機,蘇-24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該型採用懸臂上單翼,變後掠翼的形狀與米格-23的相似。機翼從翼根開始有下反角,機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與活動翼段,活動翼的轉軸點比蘇-17/-20和“逆火”轟炸機的更靠近機身。外翼段為全金屬結構,可掠動三個角度:16°、45°、68°。
機翼有全翼展前緣縫翼及分兩段的後緣雙縫襟翼,襟翼的外側是後退式副翼。襟翼前面是差動擾流板,低速時可控制橫滾,著陸時可作升力阻尼板。全動平尾,兩塊平尾差動和對稱活動可起副翼和升降舵的作用。當機翼後掠角變大時,飛機橫滾靠差動平尾來控制;當機翼後掠角變小時,位於後緣襟翼前面的擾流板(也是減速板)與差動平尾一起控制飛機橫滾。垂尾是蘇霍伊設計局的典型形式,後掠角大,垂尾離地高度達5.50米,重尾邊緣裝有各種天線,底部與減速傘艙相連。
動力系統
蘇-24裝有兩台P-29-300雙轉子加力渦噴發動機,11級壓氣機,2級渦輪,單台最大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斤。全加力耗油率2公斤/·小時,額定狀態耗油率0.83公斤·小時。內部油箱裝在發動機之前,內部燃油量約9000公斤。帶可伸縮的錐套軟管系統,除可正常空中加油外,還可用作夥伴加油機。機身及翼套下掛架可帶4個1250升副油箱。主起落架與米格-23類似,是新穎的八字形起落架,向前向內收起。起落架上有一個關節,收起時機輪能傾斜貼放在體積較小的起落架艙內。主起落架採用連桿式減震器,低壓輪胎,能在一般的機場起落。
武器系統
蘇-24載油量大,航程遠,動力裝置為兩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設計局研製的AL-21F-3A渦輪噴氣發動機,有加力,單台推力24,690lb。蘇-24有九個外掛點,能掛載8000公斤彈藥。此外還安裝有一門GSh-6-23 23mm六管機炮,兩個主翼可以各掛一個3000升外掛副油箱,機身下還可以掛一個2000升副油箱。M型還具有空中加油能力。在空地飛彈方面,基型可以使用Kh-23或Kh-23M(北約代號AS-7“小母牛”)雷達指令制導飛彈,射程5千米,能攜帶四枚;Kh-28(AS-9“狹海峽”)和Kh-58反雷達飛彈,射程90千米,能攜帶兩枚。
蘇-24的自衛武器為兩枚R-60(AA-8“蚜蟲”)紅外近距空對空飛彈,射程3千米。M型除上述武器,還可以攜帶Kh-25L(AS-10“克倫邦”)雷射制導炸彈,射程20千米,能攜帶四枚;Kh-29LT(AS-14“小錨”)雷射/電視制導飛彈,射程10千米,攜帶三枚;Kh-31P(AS-17“氪”)反雷達飛彈,射程180千米,能攜帶兩枚;Kh-59(AS-13“大螺栓”)電視指令制導飛彈,射程90千米,能攜帶兩枚。另可使用KAB-50OKR電視制導炸彈、KAB-1500L雷射制導炸彈,以及各種火箭彈。
航電系統
蘇-24為並列雙座,兩名飛行員均獲得良好的前方視界。座艙寬1.65米,裝K-36彈射座椅。前部有大型雷達,前機身下方有雷射測距/目標標識器。發動機進氣道兩側及垂尾上有雷達告警接收機,中機身上方有飛彈告警接收機。該型還裝有反輻射主動壓制設備。蘇-24整個的導航觀瞄系統被稱為PNS-24,PNS-24可實現一下功能:地形跟蹤、武器制導、目標搜尋鎖定和指示、水平或上升投彈、雷達告警和反雷達飛彈壓制、自動或半自動降落自動駕駛。M型則裝備了改進的PNS-M型導航觀瞄系統,主要改進增加了一台雷射、電視目標指示系統,用於控制制導飛彈。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以蘇-24M為準) |
---|
乘員 | |
---|
長度 | |
---|
翼展 | |
---|
高度 | |
---|
機翼面積 | |
---|
空重 | |
---|
最大起飛重量 | |
---|
動力系統 | |
---|
推力 | 最大推力:2×8300公斤(81.34kN) 加力推力:2×12500公斤(122.5kN) |
---|
載油量 | |
---|
飛行性能 |
---|
最大飛行速度 | |
---|
實用升限 | |
---|
航程 | |
---|
作戰半徑 | |
---|
爬升率 | |
---|
翼載荷 | |
---|
推重比 | |
---|
限制過載 | |
---|
起飛滑跑距離 | |
---|
著陸滑跑距離 | |
---|
系列型號
S-6:蘇-24的雛形,蘇-7和蘇-15的延伸型;
T6-1:三角翼傳統布局蘇-24技術驗證機;
T6-2I / T6-3I / T6-4I:可變後掠翼布局蘇-24技術驗證機
蘇-24:1971-1983年間製造的蘇-24基本型,可攜帶Kh-23和Kh-28空地飛彈;
蘇-24M(“擊劍手-D”):1981-1993年間製造的蘇-24主要改型,換裝動力為兩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設計局研製的AL-21F-3A渦輪噴氣發動機,增加了可伸縮加油探頭和數字導航以及雷射指引系統,增加了武器攜帶種類。
蘇-24M2(“擊劍手-D2”):蘇-24M型的21世紀改良型號,換裝蘇-27IB的導航攻擊與火控系統,增加使用多種精確制導空地飛彈和R-73格鬥飛彈的能力。2007年初,兩架蘇-24M2已經交付使用。俄軍將24架蘇-24M升級到M2標準。
蘇-24MK(“擊劍手-D3”):出口型,性能遭削弱,80年代末期出口至伊朗、伊拉克、利比亞及敘利亞;
蘇-24MR(“擊劍手-E”):偵察改型,主要是用於前線戰術偵察,飛機頭部下有一小整流罩,飛機上加裝電子偵察設備。其偵察系統能自動或手動執行指定工作。MP型保留攜帶空對地飛彈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進。由於加裝了外掛物,速度有所下降。
蘇-24MP(“擊劍手-F”):電子作戰型,加裝電戰系統、干擾莢艙。產量極少,只有20架。本型可從外觀上發現機鼻下、座艙後上方、進氣道與垂直尾翼兩側都有電戰系統的特殊天線,主要為電戰用途。蘇-24MP可掛載四枚R-60空對空飛彈自衛,並有30mm GsH-23-6機炮。
服役動態
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1984年在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期間,蘇-24執行掩護地面部隊突進的任務;
黎巴嫩內戰:1990年10月13日,敘利亞空軍的蘇-24參與對黎巴嫩奧恩軍事力量的打擊;
沙漠風暴行動: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伊拉克空軍的蘇-24被美軍摧毀5架在機場;
2011年利比亞內戰:2011年3月5日,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使用ZU-23-2高射炮擊落了一架利比亞空軍的蘇-24MK,並被BBC戰地記者所記錄;
抵近美艦:2014年4月12日俄羅斯一架蘇-24在靠近羅馬尼亞的公海海域12次抵近美國海軍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唐納德·庫克號飛行,時長約90分鐘;
敘利亞內戰:敘利亞空軍的蘇-24是首先投入到對
ISIS攻擊的軍用飛機之一。在2014年9月23日,以色列方面在
戈蘭高地使用美制
MIM-104防空飛彈擊落了一架敘利亞空軍蘇-24,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並稱該飛機飛越了停火線並進入了以色列占領的地區;2015年9月,
俄羅斯空軍包括蘇-24在內的多種軍用飛機進駐敘利亞,幫助敘利亞政府軍打擊ISIS;2015年11月24日,一架疑經過
土耳其領空的俄羅斯蘇-24遭到土耳其空軍的
F-16戰鬥機擊落,飛機墜毀在敘利亞境內,機上乘員跳傘後疑遭到敘利亞土耳其旅的攻擊,一名飛行員死亡,另一名飛行員被俄羅斯武裝救回。俄羅斯隨即對土耳其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終止和土耳其方面的所有軍事合作,俄羅斯海軍
1164型巡洋艦莫斯科號當天取消對同樣執行對ISIS軍事行動的
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護航任務,抵近土敘沿海,並繼續向敘利亞增派軍事力量,次日空運敘利亞多套
S-400防空飛彈,準備對一切危機俄羅斯軍事單位的因素進行必要的打擊。
設計定型
T-6-11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15截擊機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於1967年6月首次試飛,其機翼布局與英國的TSR.2轟炸機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機身內裝有4台
高里索夫升力發動機和2台A121型
渦輪噴氣發動機。雖然這種設計使T-6-11能夠進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發動機所帶來的“死重”及系統複雜性,使計畫一開始就很不順利。經過一系列測試後發現,該型的載彈量比可變後掠翼型小很多。最後,蘇霍設計局決定放棄短距起降型,轉而全力發展T-6-2I。1988年,T-6-11的原型機被送到莫尼諾空軍博物館內保存。
1968年8月7日,蘇聯航空部決定改用變後掠翼方案。T-6採用變後掠翼,已經基本上是最終的樣子了。第二架原型機和蘇-17的半吊子變後掠翼不同,變後掠鉸鏈儘量靠近機身,活動的外翼段的長度達到最大,翼下掛架隨後掠角的變化自動調整角度,保持和前進方向一致,後掠角可以在16度、35度、45度、69度位置上調節,16度位置用於起飛、著陸,35度位置用於巡航,45度位置用於機動飛行,69度位置用於超音速或者低空高速突防,所有位置全部手動根據飛行狀態設定。
1969年底,第二架原型機完成。1970年1月17日,伊柳辛駕機首飛。試飛集中在1970到1976年間,共300架次。第二架原型機用於飛行性能測試和各種後掠角下穩定性和操控性測試,後期主要集中在低空自動飛行測試。1970年底,第三架原型機完成,共試飛300架次,其中90架次是在1971年。1971年6月16日,第四架原型機首飛,但在1973年的一次試飛中墜毀。空軍對試飛結果滿意,起飛、著陸速度甚至低於蘇-17。1975年2月4日,T-6正式入役,定名蘇-24。蘇-24在新西伯利亞投產。1974年,蘇-24開始在蘇聯空軍形成戰鬥力。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蘇-24最終大量生產的型號內部空間大,機身寬而修長,並排座駕駛艙可以容納兩人。採用了變後略翼設計,後掠角可在16、35、45、69度這四個角度間調節。水平尾翼為全動尾翼,當兩個平尾同步上下偏轉時,起升降舵作用;當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差動偏轉時,起副翼作用。作為前線轟炸機,蘇-24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該型採用懸臂上單翼,變後掠翼的形狀與米格-23的相似。機翼從翼根開始有下反角,機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與活動翼段,活動翼的轉軸點比蘇-17/-20和“逆火”轟炸機的更靠近機身。外翼段為全金屬結構,可掠動三個角度:16°、45°、68°。
機翼有全翼展前緣縫翼及分兩段的後緣雙縫襟翼,襟翼的外側是後退式副翼。襟翼前面是差動擾流板,低速時可控制橫滾,著陸時可作升力阻尼板。全動平尾,兩塊平尾差動和對稱活動可起副翼和升降舵的作用。當機翼後掠角變大時,飛機橫滾靠差動平尾來控制;當機翼後掠角變小時,位於後緣襟翼前面的擾流板(也是減速板)與差動平尾一起控制飛機橫滾。垂尾是蘇霍伊設計局的典型形式,後掠角大,垂尾離地高度達5.50米,重尾邊緣裝有各種天線,底部與減速傘艙相連。
動力系統
蘇-24裝有兩台P-29-300雙轉子加力渦噴發動機,11級壓氣機,2級渦輪,單台最大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斤。全加力耗油率2公斤/·小時,額定狀態耗油率0.83公斤·小時。內部油箱裝在發動機之前,內部燃油量約9000公斤。帶可伸縮的錐套軟管系統,除可正常空中加油外,還可用作夥伴加油機。機身及翼套下掛架可帶4個1250升副油箱。主起落架與米格-23類似,是新穎的八字形起落架,向前向內收起。起落架上有一個關節,收起時機輪能傾斜貼放在體積較小的起落架艙內。主起落架採用連桿式減震器,低壓輪胎,能在一般的機場起落。
武器系統
蘇-24載油量大,航程遠,動力裝置為兩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設計局研製的AL-21F-3A渦輪噴氣發動機,有加力,單台推力24,690lb。蘇-24有九個外掛點,能掛載8000公斤彈藥。此外還安裝有一門GSh-6-23 23mm六管機炮,兩個主翼可以各掛一個3000升外掛副油箱,機身下還可以掛一個2000升副油箱。M型還具有空中加油能力。在空地飛彈方面,基型可以使用Kh-23或Kh-23M(北約代號AS-7“小母牛”)雷達指令制導飛彈,射程5千米,能攜帶四枚;Kh-28(AS-9“狹海峽”)和Kh-58反雷達飛彈,射程90千米,能攜帶兩枚。
蘇-24的自衛武器為兩枚R-60(AA-8“蚜蟲”)紅外近距空對空飛彈,射程3千米。M型除上述武器,還可以攜帶Kh-25L(AS-10“克倫邦”)雷射制導炸彈,射程20千米,能攜帶四枚;Kh-29LT(AS-14“小錨”)雷射/電視制導飛彈,射程10千米,攜帶三枚;Kh-31P(AS-17“氪”)反雷達飛彈,射程180千米,能攜帶兩枚;Kh-59(AS-13“大螺栓”)電視指令制導飛彈,射程90千米,能攜帶兩枚。另可使用KAB-50OKR電視制導炸彈、KAB-1500L雷射制導炸彈,以及各種火箭彈。
航電系統
蘇-24為並列雙座,兩名飛行員均獲得良好的前方視界。座艙寬1.65米,裝K-36彈射座椅。前部有大型雷達,前機身下方有雷射測距/目標標識器。發動機進氣道兩側及垂尾上有雷達告警接收機,中機身上方有飛彈告警接收機。該型還裝有反輻射主動壓制設備。蘇-24整個的導航觀瞄系統被稱為PNS-24,PNS-24可實現一下功能:地形跟蹤、武器制導、目標搜尋鎖定和指示、水平或上升投彈、雷達告警和反雷達飛彈壓制、自動或半自動降落自動駕駛。M型則裝備了改進的PNS-M型導航觀瞄系統,主要改進增加了一台雷射、電視目標指示系統,用於控制制導飛彈。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以蘇-24M為準) |
---|
乘員 | |
---|
長度 | |
---|
翼展 | |
---|
高度 | |
---|
機翼面積 | |
---|
空重 | |
---|
最大起飛重量 | |
---|
動力系統 | |
---|
推力 | 最大推力:2×8300公斤(81.34kN) 加力推力:2×12500公斤(122.5kN) |
---|
載油量 | |
---|
飛行性能 |
---|
最大飛行速度 | |
---|
實用升限 | |
---|
航程 | |
---|
作戰半徑 | |
---|
爬升率 | |
---|
翼載荷 | |
---|
推重比 | |
---|
限制過載 | |
---|
起飛滑跑距離 | |
---|
著陸滑跑距離 | |
---|
系列型號
S-6:蘇-24的雛形,蘇-7和蘇-15的延伸型;
T6-1:三角翼傳統布局蘇-24技術驗證機;
T6-2I / T6-3I / T6-4I:可變後掠翼布局蘇-24技術驗證機
蘇-24:1971-1983年間製造的蘇-24基本型,可攜帶Kh-23和Kh-28空地飛彈;
蘇-24M(“擊劍手-D”):1981-1993年間製造的蘇-24主要改型,換裝動力為兩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設計局研製的AL-21F-3A渦輪噴氣發動機,增加了可伸縮加油探頭和數字導航以及雷射指引系統,增加了武器攜帶種類。
蘇-24M2(“擊劍手-D2”):蘇-24M型的21世紀改良型號,換裝蘇-27IB的導航攻擊與火控系統,增加使用多種精確制導空地飛彈和R-73格鬥飛彈的能力。2007年初,兩架蘇-24M2已經交付使用。俄軍將24架蘇-24M升級到M2標準。
蘇-24MK(“擊劍手-D3”):出口型,性能遭削弱,80年代末期出口至伊朗、伊拉克、利比亞及敘利亞;
蘇-24MR(“擊劍手-E”):偵察改型,主要是用於前線戰術偵察,飛機頭部下有一小整流罩,飛機上加裝電子偵察設備。其偵察系統能自動或手動執行指定工作。MP型保留攜帶空對地飛彈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進。由於加裝了外掛物,速度有所下降。
蘇-24MP(“擊劍手-F”):電子作戰型,加裝電戰系統、干擾莢艙。產量極少,只有20架。本型可從外觀上發現機鼻下、座艙後上方、進氣道與垂直尾翼兩側都有電戰系統的特殊天線,主要為電戰用途。蘇-24MP可掛載四枚R-60空對空飛彈自衛,並有30mm GsH-23-6機炮。
服役動態
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1984年在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期間,蘇-24執行掩護地面部隊突進的任務;
黎巴嫩內戰:1990年10月13日,敘利亞空軍的蘇-24參與對黎巴嫩奧恩軍事力量的打擊;
沙漠風暴行動: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伊拉克空軍的蘇-24被美軍摧毀5架在機場;
2011年利比亞內戰:2011年3月5日,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使用ZU-23-2高射炮擊落了一架利比亞空軍的蘇-24MK,並被BBC戰地記者所記錄;
抵近美艦:2014年4月12日俄羅斯一架蘇-24在靠近羅馬尼亞的公海海域12次抵近美國海軍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唐納德·庫克號飛行,時長約90分鐘;
敘利亞內戰:敘利亞空軍的蘇-24是首先投入到對
ISIS攻擊的軍用飛機之一。在2014年9月23日,以色列方面在
戈蘭高地使用美制
MIM-104防空飛彈擊落了一架敘利亞空軍蘇-24,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並稱該飛機飛越了停火線並進入了以色列占領的地區;2015年9月,
俄羅斯空軍包括蘇-24在內的多種軍用飛機進駐敘利亞,幫助敘利亞政府軍打擊ISIS;2015年11月24日,一架疑經過
土耳其領空的俄羅斯蘇-24遭到土耳其空軍的
F-16戰鬥機擊落,飛機墜毀在敘利亞境內,機上乘員跳傘後疑遭到敘利亞土耳其旅的攻擊,一名飛行員死亡,另一名飛行員被俄羅斯武裝救回。俄羅斯隨即對土耳其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終止和土耳其方面的所有軍事合作,俄羅斯海軍
1164型巡洋艦莫斯科號當天取消對同樣執行對ISIS軍事行動的
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護航任務,抵近土敘沿海,並繼續向敘利亞增派軍事力量,次日空運敘利亞多套
S-400防空飛彈,準備對一切危機俄羅斯軍事單位的因素進行必要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