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角鴞(學名:Otus brookii)是鴟鴞科、角鴞屬的一種鳥類。體長22-24厘米。整體呈深褐色。有白色的耳簇毛。下體呈褐色,有粗黑色條紋以及一些奶油色斑點。胸部呈淺鐵鏽棕色和奶油色,帶有黑色條紋。虹膜橙色,喙和腿呈黃色。
生活在海拔1200至2400米的山地森林中。主要以飛蛾等昆蟲為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蘇門答臘角鴞(Otus brookii)自1892年以來就沒有被科學家觀察過,它們的叫聲也不為人知,這使得它更難找到。研究人員在2021年4月發表在《威爾遜鳥類學雜誌》(Wilson Journal of Ornith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首次記錄了蘇門答臘角鴞的情況。
2016年5月,史密森尼候鳥中心的生態學家安迪·博伊斯(Andy Boyce)在馬來西亞的沙巴仔細觀察並拍攝了這種貓頭鷹。博伊斯當時正在美國蒙大拿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不同鳥類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表現。在與當地居民、沙巴公園官員和來自原住民社區的幾個人合作下,在對京那巴魯山森林中的鳥類進化進行為期10年的研究期間,重新發現了這一物種。
博伊斯在安全地捕捉和測量鳴禽時,收到了基岡.特蘭奎洛(Keegan Tranquillo)的簡訊,他是新墨西哥州班德利埃國家紀念碑的一名野外生物學家。特蘭奎洛首先發現了這種鳥,並迅速提醒博伊斯注意一隻長著橙色眼睛的奇怪的貓頭鷹。
特蘭奎洛表示:"在這個有很多植被的黑暗角落裡,這隻貓頭鷹飛了出來,它落地了。當他在觀察這隻貓頭鷹時,它飛走了,但不久後又回到了陰影區棲息。它回到了那個確切的地方,這是一種運氣。"
雖然博伊斯在研究過程中沒有主動尋找這隻貓頭鷹,但他在讀完信息後立即想到了蘇門答臘角鴞。博伊斯急忙沿著一條小路趕到貓頭鷹棲息的地方。
博伊斯懷疑蘇門答臘角鴞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因為種群密度很低。研究人員不確定這種鳥的核心棲息地在哪裡,使他們對在哪裡可以找到這種貓頭鷹知之甚少。即使科學家們知道在哪裡尋找,貓頭鷹的夜行傾向也可能使這種動物更難被發現。由於這隻鳥從未被捕獲,研究人員還無法進行長期的觀察研究或收集血液樣本進行遺傳分析。
在儘量不打擾或驚嚇貓頭鷹的同時,博伊斯和其他研究人員細緻地拍攝和記錄了這一奇妙的景象。據博伊斯說,這隻貓頭鷹本身比在該地區發現的普通貓頭鷹大25%左右。雖然一個活體標本將有助於確定它的尺寸,但科學家們根據其近親的情況,認為蘇門答臘角鴞的重量約為100克或4盎司。這種貓頭鷹被灰色、黑色和深棕色羽毛所覆蓋,與該地區更常見的貓頭鷹通常的紅色色調也有很大不同。最後,它那醒目的橙色虹膜將這隻鳥兒“出賣”了。
形態特徵
蘇門答臘角鴞體長22-24厘米。整體呈深褐色。有引人注目的耳簇毛,裡面白色。下體呈褐色,有粗黑色條紋以及一些奶油色斑點。後頸和背部有白色領圈。胸部呈淺鐵鏽棕色和奶油色,帶有黑色條紋。虹膜橙色,喙和腿呈黃色。
產地生境
生活在海拔1200至2400米的山地森林中。主要以飛蛾等昆蟲為食。在印度尼西亞為留鳥,而曾經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蘇門答臘角鴞疑似已經滅絕。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種群現狀
蘇門答臘角鴞的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被描述為稀有(1999年)。趨勢理由:根據Tracewski等人的說法,由於棲息地喪失,該物種被初步評估為正在減少。(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