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 起止時間:1926年始,到30年代末
- 目標: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
蘇聯工業化模式,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不僅對蘇聯,而且對一些東歐以及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也產生較深遠的影響。產生背景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
在蘇聯工業化過程中,資金主要靠國內積累,技術設備主要靠國內生產,技術人材主要靠自己培養,與此同時也有計畫地引進了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設備,聘請了外國專家(見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的經濟建設事業,是根據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提出...
蘇聯第二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畫於1937年4月1日再度提前九個月完成。蘇聯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農業集體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二五”計畫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畫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為擺脫蘇聯落後的農業國面貌而實行的大規模有計畫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預先編制的詳細計畫建設的開端,同時也是人類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開端...
蘇聯1921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經過五年的實踐,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基本結束,在經濟發展上進入了新經濟政策的第二個時期。為闡述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社會經濟內容、道路和方法、積累的來源,以及培養建設幹部的意義等問題,史達林創作了《...
所謂蘇聯模式,即指蘇聯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制度、體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這個模式形成於史達林時期,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固化,但是在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出爐之後,去史達林化,削弱集體化,國有企業趨於利潤化,破壞了...
這種“傳統”模式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唯一模式,並為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採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在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以及蘇聯等國的戰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經起過積極作用。但這種體制存在著嚴重弊病,突出的一點就是國家集中...
史達林同志一九二六年在“論蘇聯經濟狀況和黨的政策”一文中說:“人們有時忘記了,沒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資金,沒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後備,既不可能制訂任何工業計畫,也不能建設這樣或那樣‘規模宏大’和‘包羅萬象’的企業。”這對於...
指出正確積累和合理使用工業化資金對實現工業化事業成敗和快慢的重要作用,並敘述了工業化資金問題在蘇聯勝利解決的經驗;最後說明了我國應該怎樣學習蘇聯經驗,積累和使用工業化資金,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的逐步實現。
第五章 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與社會現代化 一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制定 (一)推行工業化的背景——糧食收購危機 (二)國民經濟發展個五年計畫 二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一)農業集體化方針的制定 (二)推行全盤農業集體化 三 ...
1925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192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36年全聯盟蘇維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會通過蘇聯憲法,宣布蘇聯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1941~1945年領導蘇聯人民進行反對法西斯的偉大衛國戰爭...
該書重要觀點有: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史達林突出強調了發展生產力、搞活經濟對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並根據國際國內情況,充分認識到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蘇聯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適時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第三節 列寧晚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構想 第八章 蘇聯模式的形成與史達林的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節 聯共(布)黨內關於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爭論 第二節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第三節 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及其模式的形成 第四節...
1925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192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36年全蘇蘇維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會通過蘇聯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在蘇聯已經取得了勝利。1941~1945年領導蘇聯人民進行反對法西斯的偉大衛國...
全盤集體化 20年代後期,蘇聯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實施,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個體勞動基礎上的、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越來越不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1926年以後,出現了糧食危機。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1.2 發展國營經濟領導的多元經濟和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工業化 1.3 以工業為領導、農業為基礎,農輕重相互促進 1.4 新民主主義工業化道路構想的創新與意義 第二章 仿效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模式 2.1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與工業...
以這一時期為主,蘇聯幫助中國建設了156項工業項目,極大地填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自此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地形成了獨立自主工業體系的雛形,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的骨架,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關於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觀點是:計畫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依據馬恩經典理論,前蘇聯摸索出一條在社會主義經濟落後的國家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即現代化的特殊的...
全盤集體化:20年代後期,蘇聯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實施,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個體勞動基礎上的、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越來越不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1926年以後,出現了糧食危機。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1941年兼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1953年3月5日因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享年74歲。著有《史達林全集》。史達林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和哈薩克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