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學名:Megapodius bernsteinii):是印尼特有的一種大型的地棲鳥類。體長55-60厘米。頭上有尖聳的羽冠,臉部裸出,呈紅色;頭部、頸部和尾羽的上面均為深灰色,背部栗色,胸部和腹部為紅褐色。它的嘴為黃綠色,短厚而彎曲。一雙巨大的腿腳強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也呈黃綠色,與家雞相似,但後爪特長,非常適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

蘇拉冢雉的蛋很大,約有家雞大小的五倍。雌雞生蛋後會將蛋埋在沙穴中,讓地熱或陽光來孵化。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及之間的各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蘇拉冢雉
  • 拉丁學名:Megapodius bernsteinii
  • 別稱:蘇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頭雞、巨腳鳥、營冢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雞形目
  • 冢雉科
  • :蘇拉冢雉屬
  • :蘇拉冢雉
  • 命名者及年代:Schlegel, 1866
  • 英文名稱:Sula Scrubfowl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蘇拉冢雉是一種大型的地棲鳥類,體長35厘米,是典型的營冢鳥。它的長相十分奇特,頭上有聳立的羽冠,臉部裸出,呈紅色;頭部、頸部和尾羽的上面均為鐵灰色, 背部栗色,胸部和腹部為紅褐色;羽毛相當均勻。臉上眼睛周圍有粉紅色;嘴為黃綠色,短厚而彎曲。有非常短的尾巴和及相當長的脖子和腿。一雙巨大的腿腳橙色或紅色,強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與家雞相似,但後爪特長,非常適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腳鳥”之稱。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低地森林以及在森林和農田附近的密集灌木,海拔高達450米。並在遼闊的沙地、火山土壤或沿海海灘築巢,築巢地點包括沙灘,湖岸和河岸。

生活習性

在晚間活動,主要是在黎明和黃昏的時間。性情孤僻,常單獨活動,即使在繁殖季節也很少成對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但非常善於奔走。喜歡發出嘈雜的高頻率鳴叫聲。食物是植物的花、種子、果實等,主要吃果實、種子、蟻、白蟻、甲蟲及其他細小的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蘇拉冢雉僅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班加島和蘇拉群島,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和馬魯古群島之間的各島嶼。
蘇拉冢雉分布圖蘇拉冢雉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雛雞孵化後會鑽出沙地,並躲在森林中。幼鳥能夠飛行,完全獨立於父母。它們會自行覓食及保護自己,免受蜥蜴、網紋蟒、野豬或野貓等掠食者的襲擊。
蘇拉冢雉是一夫一妻制的,經常留在伴侶的附近。在繁殖季節里,蘇拉冢雉只產卵,不孵卵,這種繁殖行為十分特殊,與絕大多數鳥類大不相同。蘇拉冢雉的蛋很大,約有家雞大小的五倍。雌鳥僅在受到陽光曝曬的海濱沙土挖一個洞,然後將卵產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樣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內保持的溫度進行孵化。雌鳥產卵之後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對土冢中的溫度進行調控。因此,土冢中能夠保持一個適宜的孵化溫度顯然是依賴於雌鳥對這個洞的位置進行精心選擇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這種鳥類被稱為“冢雉”或“營冢鳥”。也有人稱它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創始者。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自1972年起,蘇拉冢雉已受到印尼政府的保護。由於失去棲息地,有限的分布地、雛雞的高死亡率及過度獵殺,蘇拉冢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