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露堤平》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詞作。此詞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淒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蘇幕遮⑴
露堤平,煙墅杳⑵。亂碧萋萋⑶,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⑷。窣地春袍⑸,嫩色宜相照⑹。
接長亭⑺,迷遠道。堪怨王孫⑻,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⑼。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蘇幕遮: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後用為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墅:田廬、圃墅。杳:幽暗,深遠,看不到蹤影。
⑶萋萋:形容草生長茂盛。
⑷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於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這裡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
⑸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動。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裡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
⑹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
⑻王孫:貴族公子。
白話譯文
堤壩上的綠草含水帶露,遠處的房屋在如煙春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天色變晴,江水開闊,到處都是萋萋的芳草。離鄉宦遊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顏色與嫩綠的草色互相映襯,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邊一個又一個的長亭連線起來,使得遠道淒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遊的王孫公子已經忘記了歸期。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日光漸暗,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創作背景,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樂府·詠草詞》記錄了一段有關此詞的本事:梅聖俞在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草詞“金谷年年,亂生青草誰為主”為美者。聖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露堤平”云云,歐公擊節賞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宋沈義父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樂府指迷》)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宦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此詞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後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後萬物澄澈、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全詞結尾處的“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的深刻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