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石雕

蘇州石雕

蘇州石雕是中國?>雕刻藝術之一,江南石雕集中縮影。實物最早的是東漢末年定孫堅、孫策墓的楣石。楣石於解放後發掘出土,雖經歲月剝蝕,仍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龍、虎、人等形象。50年代,在虎丘雲岩寺廟出土的石函,是五代至宋初的文物。石函由6塊青石組成,四面均有浮雕,一面中坐一佛,兩側有脅侍、供養人、底部四周浮雕雲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石雕
  • 起源時間:東漢末年
  • 最早出土:楣石
  • 類型:雕刻藝術品
宋代石雕,元代石雕,明代石雕,清代石雕,

宋代石雕

著名的有雙龍寺的石柱,較長的4根現仍矗立在雙塔院內。石柱周圍環繞著4~6垂直的帶狀浮雕花紋,有牡丹,蓮花,童子等紋樣,下面柱基也有花紋。靈岩山麓韓世忠墓前,有巨大的石雕龜趺碑座,兩旁有高大的石獸。蘇州城內百獅子橋,因橋欄上雕刻著100隻獅子得名;玄妙觀三清殿露台前面兩塊浮雕人物石欄,也是宋代石雕的遺蹟。

元代石雕

在吳縣鎮湖鄉保存著一座萬佛青石塔,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塔內有許多浮雕的小型佛像,為吳德謙兄弟所雕刻。天池山寂鑒寺有3座元代石屋:2座佛龕式石屋建於至正十七年(1357);1座3間的石屋建於元至正二十三年,中間穹頂上前後各有圓形浮雕,一為雙龍、雲龍,一為蓮花紋。石供桌上也有浮雕裝飾圖案。石屋中供有石雕佛像。在北塔公園裡,有一座張吳王記功碑,相傳為元末沈萬三出資建造,是在為一幅浮雕的群像。端坐在殿中的是張士誠,左右坐著元朝使臣,兩側和前排都有陪侍的官吏,背後各有侍從,上下從不同的視角描畫出四列人物,形成一派隆重熱烈的氣氛。

明代石雕

有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王錫爵墓前的翁仲、石獅、石虎、石羊等,今已無存。申時行墓在上方山南,有明代石人、石獸,至今還在墓前。此外,吳縣東山王鏊墓前的石獸,城前王鏊祠堂正廳的石礎,常熟城內彩衣堂的石礎,都是明代的遺物,石礎上的雕刻均可反映明代的蘇州的石雕水平。

清代石雕

蘇州城內織造居舊址有一對大石獅,是順治年間遺物。常熟虞山言子墓道前的石亭,建於康熙四十四年(1798年)所建二仙亭,全部石結構,上有浮雕紋樣,惜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現有的石亭為1980年重建。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今市博物館),門前有石獅一對,正廳有大石礎6隻,都是太平天國時期的石雕作品。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蘇州石業建立公所,設立學堂兼辦善舉,石碑提名有吳錦山、王仁山、顧順昌等17戶。
清代至民國年間,石雕業已衰落,一般石匠只做一些石門、石附、石牆基之類。他們大多來自吳縣金山鄉農村,與城裡石作老闆有僱傭關係。民國16年(1927年),南京興建孫中山陵墓,所用石作工人和石料,都出自吳縣金山鄉。抗日戰爭勝利後,石作生意停頓,工人大多回鄉務農。
解放後,蘇州從1975年下半年開始恢復石雕生產。蘇州工藝美術廠從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廠調回原吳縣金山鄉石工周大男等4名石雕技工,1978年下半年該廠又招收12名學徒,建立了石木雕車間,創作的作品有“反彈琵琶”等漢白玉雕像,在香港展出中出售。1980年一度生產仿晉唐風格的石雕,後又採取仿古石雕與現代建築及修復古建築相結合,開拓產品新路。1982年後,陸續承接阜寧陳之歷史紀念碑、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紀念碑、寒山寺大雄寶殿前漢白玉欄桿等工程的雕刻任務,並為金山賓館雕刻漢白玉雕像《游女》。1985年後,石雕生產產值27.25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